根據《鉅亨網》報導,惠普傳出再次裁員,且業務重心持續移回美國。惠普近期人事變動中,所有華人採購主管上都新增一層外籍主管,供應鏈形容「架空」。
蘋果、三星為開拓新市場,不約而同開發超薄慧手機,三星超薄新機最快明年春天發表,有望助力台積電、大立光、雙鴻、GIS-KY、晶技等供應鏈領頭衝一波。
美國汽車巨頭福特 20 日宣布,計畫在 2027 年年底裁員歐洲員工 4000 人,約占福特歐洲總員工數14%。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衝 AI,其主導的 AI 新創「xAI」原找戴爾與美超微協助供應 AI 伺服器,隨著美超微今天財報恐難產,傳出 xAI 訂單大轉向。
台灣宣布限制頂尖晶片技術於海外生產,經濟部長郭智輝表示政策明確指出,台灣法律禁止台積電在台灣以外地區生產 2 奈米製程的先進晶片。
曾為全球 PC 指標大廠的 IBM,近年搭上 AI 熱潮,轉型為電腦硬體與雲端技術供應商。IBM 的經營表現究竟如何?IBM 真的不懂創新嗎?
韓國人民力量黨將於本周提出《半導體特別法》草案,擬修法讓半導體產業工程師可以合法的無限制加班。報導也引用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曾經談論過的台積電工作文化。
韓星電子正接受第四輪大規模自願退休申請,晶圓代工製造團隊將縮編 30% 以上,並傳出正逐步關閉晶片生產線,計劃到今年底將產能減半。
品安大股東暨董事金士頓因轉讓持股超過當選時持股數二分之一,董事身分遭自然解任,另外將於11/30結束所有委託代工業務,決定資遣約 250 名代工員工。
福斯汽車宣布關閉中國南京工廠,賓士股價單日暴跌 11.2% ,反映德國汽車產業在全球市場面臨挑戰。銷量下滑、中國電動車進攻市場,德國汽車陷入發展困境。
半導體議題熱門,打開新聞幾乎都會看見相關消息,像是台積電拿下輝達的晶片代工訂單、日月光傳出獲得台積電的封裝訂單,這個產業到底是如何運作,為什麼輝達把訂單給台積電,台積電又要給日月光?
日本電器大廠船井電機無預警宣告破產,同時宣布解雇 2000 名員工,消息震驚整個日本電器業。船井電機曾稱霸北美市場,但近年陷入財務困境。
知名分析師郭明錤表示,蘋果將減少 iPhone 16 系列的生產訂單,預計 2024 年第四季至 2025 年上半年出貨量下調約 1000 萬台。
未來半導體產業的角力將集中在這些國家,彼此競爭與合作的關係將會影響全球格局,各國強推半導體自主,一方面也擔心若有台海戰爭,台灣無法供應晶片,就會癱瘓世界的經濟。
力積電與日本金融控股公司 SBI 合作設立半導體廠破局,SBI 社長北尾吉孝在個人 Facebook 上大力抨擊力積電在合作過程中「極不誠實」。
認知到晶片的重要性以及相關供應鏈脆弱性的各國,包括美國、歐盟和日本,紛紛推動半導體自主生產,減少對外的依賴,彷彿冷戰時期的軍備競賽重現。
艾斯摩爾(ASML)第三季財報釋出,訂單量僅有 26 億歐元,遠低於市場普遍預期的 53.9 億歐元,訂單量幾乎腰斬。
半導體是什麼?矽產業的由來?奈米製程與摩爾定律的關聯為何?本文透過 6 個問答,讓你迅速掌握半導體產業的基礎知識,進一步理解新聞背後的意義。
中國電動車市場儘管銷量亮眼,但汽車產業卻面臨過度依賴外國進口晶片的問題。中國政府為解決這項問題,提出相關計畫,希望提升中國國內採購晶片比例。
新代科技董事長蔡尤鏗在工研院做了8年的控制器(在工具機、自動化設備中,指揮、控制設備的裝置),技術出身的他,1995年創立公司,本來以為第一年就會賺錢,豈料花了10年,才賺回創業資金。
韓媒《每日經濟》10 日報導,三星電子啟動組織全面性重組,正在推進將研發人員全面部署到生產現場的方案,並決定關閉失去競爭力的 LED 業務。
這些撐起台灣股市的製造業大廠們,即使都有數千億、甚至破兆元的營收規模,但股價、獲利率和品牌價值皆遠不及這些委託我們代工的產業巨擘,為什麼?
三星第三季業績公告,營收相比 2023 年同季度成長 274%。但營業利潤僅有 9.1 兆韓元,遠低於市場預期,三星對此罕見發布公開道歉信。
本土 PCB 廠競國將關閉台灣廠,8 日起暫停股票交易,確定大裁 400 名員工,10 月 9 日向市府提出大量解僱員工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