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產汽車18日傳出有望與本田汽車協商整合,但據《日經》報導,這樁合併案的背後因素與台灣鴻海有意收購日產股份有關,關鍵人物則為鴻海電動車策略長關潤。
根據《日經》 18 日援引知情人士消息報導,日本汽車本田和日產進入合併談判,預計將簽署合作備忘錄。另外,雙方還計畫將三菱汽車納入,因日產為三菱大股東。
太陽能電池製造廠中美晶傳出強制員工特休一個月,以應對市況不佳的衝擊。中美晶表示,受影響員工為宜蘭電池廠產線員工,因太陽能需求疲弱,造成電池稼動率低迷。
宥辰集團以砂石業起家,開發綠混凝土,也串連旗下子企業,打造循環經濟園區,切出永續商機,不僅降低運輸成本50%以上,2024年綠混凝土出貨量翻倍成長。
曾經備受期待的英特爾執行長季辛格宣布退休,英特爾大動作向外招攬新任執行長,業界盛傳,台積電前董事長劉德音、英特爾前董事陳立武皆為新任執行長候選人。
美超微 12 月 3 日發布新聞稿,宣布由公司董事會設立的獨立特別委員會已完成其審查,結果未顯示美超微管理層或審計委員會在誠信方面存在任何重大疑慮。
闊別26年,張忠謀終於在11月底出版自傳下冊,下冊談的是他在德州儀器後期的工作狀態、過渡到台灣、創立台積電的種種。
英特爾(Intel)於 2 日宣布,執行長基辛格(Pat Gelsinger)於 12 月 1 日退休,結束在 Intel 超過 40 年的職業生涯。
根據《鉅亨網》報導,惠普傳出再次裁員,且業務重心持續移回美國。惠普近期人事變動中,所有華人採購主管上都新增一層外籍主管,供應鏈形容「架空」。
蘋果、三星為開拓新市場,不約而同開發超薄慧手機,三星超薄新機最快明年春天發表,有望助力台積電、大立光、雙鴻、GIS-KY、晶技等供應鏈領頭衝一波。
美國汽車巨頭福特 20 日宣布,計畫在 2027 年年底裁員歐洲員工 4000 人,約占福特歐洲總員工數14%。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衝 AI,其主導的 AI 新創「xAI」原找戴爾與美超微協助供應 AI 伺服器,隨著美超微今天財報恐難產,傳出 xAI 訂單大轉向。
台灣宣布限制頂尖晶片技術於海外生產,經濟部長郭智輝表示政策明確指出,台灣法律禁止台積電在台灣以外地區生產 2 奈米製程的先進晶片。
曾為全球 PC 指標大廠的 IBM,近年搭上 AI 熱潮,轉型為電腦硬體與雲端技術供應商。IBM 的經營表現究竟如何?IBM 真的不懂創新嗎?
韓國人民力量黨將於本周提出《半導體特別法》草案,擬修法讓半導體產業工程師可以合法的無限制加班。報導也引用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曾經談論過的台積電工作文化。
韓星電子正接受第四輪大規模自願退休申請,晶圓代工製造團隊將縮編 30% 以上,並傳出正逐步關閉晶片生產線,計劃到今年底將產能減半。
品安大股東暨董事金士頓因轉讓持股超過當選時持股數二分之一,董事身分遭自然解任,另外將於11/30結束所有委託代工業務,決定資遣約 250 名代工員工。
福斯汽車宣布關閉中國南京工廠,賓士股價單日暴跌 11.2% ,反映德國汽車產業在全球市場面臨挑戰。銷量下滑、中國電動車進攻市場,德國汽車陷入發展困境。
半導體議題熱門,打開新聞幾乎都會看見相關消息,像是台積電拿下輝達的晶片代工訂單、日月光傳出獲得台積電的封裝訂單,這個產業到底是如何運作,為什麼輝達把訂單給台積電,台積電又要給日月光?
日本電器大廠船井電機無預警宣告破產,同時宣布解雇 2000 名員工,消息震驚整個日本電器業。船井電機曾稱霸北美市場,但近年陷入財務困境。
知名分析師郭明錤表示,蘋果將減少 iPhone 16 系列的生產訂單,預計 2024 年第四季至 2025 年上半年出貨量下調約 1000 萬台。
未來半導體產業的角力將集中在這些國家,彼此競爭與合作的關係將會影響全球格局,各國強推半導體自主,一方面也擔心若有台海戰爭,台灣無法供應晶片,就會癱瘓世界的經濟。
力積電與日本金融控股公司 SBI 合作設立半導體廠破局,SBI 社長北尾吉孝在個人 Facebook 上大力抨擊力積電在合作過程中「極不誠實」。
認知到晶片的重要性以及相關供應鏈脆弱性的各國,包括美國、歐盟和日本,紛紛推動半導體自主生產,減少對外的依賴,彷彿冷戰時期的軍備競賽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