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業每年都要出國參加國外書展,而旅行社在規畫書展時,通常會附帶幾天的旅遊行程,似乎參加書展的公務,也順帶旅遊是業界的常態。只是我從不參加這種行程,參展是公務,旅遊是私事,公私如何混為一談呢?費用又如何切割呢?因此就算書展地點附近有再好的景點,我都不會多留幾天,順道完成私人旅遊。這是我堅持的公私分明。儘管同業、朋友說我矯情,我也不為所動。
好好先生,是大家都喜歡的人。態度和氣,與人為善,任何事情都 OK、都可以!從不與人爭論……,所以大家都喜歡他。但是,回過來想!你是好好先生嗎?為甚麼不是?你做不到,還是你不願意?我想你應該可以漸漸浮現一個所謂的「好好先生」的人格特質、價值觀以及行事風格。
別人都做得到你們為什麼不行?你們這些達不到目標的員工,每個都留下來加班,直到達標為止!」「明天之前交不出成果,那就走人吧!」這些以成果為導向、實則威嚇脅迫員工的話語,常從那些為達目標而不擇手段的主管口中冒出。
初階的管理人才,會希望一切都準備好了才開始做事。他們會希望流程要建好,系統要弄好,其他部門要好好配合,他和團隊不要有太多雜事干擾,若是平台還缺少了什麼功能、系統有不穩的狀況、其他部門無法配合,他們就變得負面,認為時不我予,公司制度不佳,甚至開始「等待」一切變得完善的一天,不願意先投入額外的資源做一些線下的處理,若事情無法完成,就會開始責怪流程不完善,人員不配合。
身為一名社會人,必須兼顧補充本身工作相關的知識,以及豐富人生的智慧。長期以來我主要靠閱讀來學習。為了增加工作上的知識,我經常閱讀各類實用書,或像是大前研一、彼得.杜拉克等人著作的商業類書籍。
「跟部屬去喝酒時,主管該請客嗎?」曾有人問我這個問題。基本上,我認為可以視每次狀況當場判斷。如果是工作上接待客戶的聚餐,可以向公司報帳處理,但跟部屬私底下的餐敘就不能這麼做。因此,身為主管總煩惱該不該請客。
公司內部常發生的各種問題,大都是缺乏溝通所導致。而對主管而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與部屬之間的信任感,良好的關係就是建立在強而有力的互信基礎上,要讓部屬覺得「有這樣的主管讓我有衝勁」「願意跟隨這個人」,領導者就必須積極互動、主動溝通。
皮格馬利翁效應(The Pygmalion Effect)指「若對某人有所期望,那個人會成為你預期中的樣子。」意味著人們會因為他人的期許、讚美及肯定,影響自己的情感與觀念,繼而改變自己的行為,以符合他人的暗示與期待。
一個好的領導者,一定會想帶領團隊更上一層樓、邁向成功。但不得不說,有時團隊領導者太激進,反而成了阻力,妨礙團隊前進,如果你是一名領導者,請別太苛責自己,沒人是完人,領導技巧本就需要經驗才能不斷精進,你可以仔細審視是否犯了以下這 5 種錯誤,以免默默損及團隊成果卻不自知。
工作上到底做人重要還是做事重要?很多人都認為做人比較困難卻比較重要,因此初入職場就想要學做人,卻經常事倍功半。我認為在不同的年紀、職位,所要專注的先後順序就要不一樣,才能循序漸進、學到心法。 做人 vs. 做事,哪個比較重要?菜鳥、中階、高階主管要在乎的事不一樣 升遷成主管,要多花點時間學「做人」!談領導者最該在乎的事 為什麼做事容易、做人難?沒有 SOP 能參考的挑戰,才是對主管最大的考驗
對於中高階經理人而言,如何吸引好人才、籌組好團隊,是一門重要卻困難的工作。有了好的團隊文化、管理方法,不僅能提升成員的產值和績效,也能創造絕佳的營收表現。舉例而言,真好玩娛樂科技(9Splay)便透過樹立團隊價值、實踐團隊文化,把同舟共濟的使命感深植於所有成員心中,讓好的人才願意付出投入,達成高效團隊目標。
假設你把文書工作交給部下,卻發現很多錯漏字。應該有不少主管會在此時大罵:「裡頭怎麼有很多錯漏字!在交給我之前,給我重新讀一遍!」有的主管則會酸言酸語:「怎麼會有錯漏字啊?真搞不懂怎麼會有人敢交這種資料出來,到底神經是有多大條?」
在日本有「旅館救星」之稱的星野集團,已經有超過百年歷史,儘管飯店業競爭激烈,依然屹立不搖,近 6 年來營收成長將近兩倍。
一個朋友,在一家知名的集團企業工作,有一次對外談到一筆生意,他自認為得到非常有利的條件,肯定會得到老闆的認同,沒想到這位雄才大略的老闆卻把他罵了一頓,認為他沒得到公司想要的條件,要求他重談,並開出了非常嚴格的條件,要他談不成就別回來。
在體育界裡,優秀的選手不一定能成為成功的教練。以職業棒球為例,同時兼任選手與教練的古田敦也或谷繁元信,雖然是優秀的選手,卻稱不上是成績斐然的教練。同樣的,在商場上,優秀的業務員不一定能成為優秀的管理者。+
經營事業這麼多年,我常想,什麼是一個經營者最重要的事,組建核心團隊是我琢磨思索許久之後的答案。所有成功的企業家,包括張忠謀、郭台銘及威爾許(Jack Welch)等人都認同「人對了,一切都對了」,顯然這個命題是所有決策者一致的認同,但對中階經理人就不會是這個答案。
你努力工作,腳踏實地往上爬,終於有天升任經理。不過,你將發現許多事與從前不一樣了,從工作內容到其他人如何看待你等方面,大多數人都要花上不少心力適應,請記住以下 5 點:
如果將營運企業比喻成駕駛一艘船,在大海中向前乘風破浪,那麼領導者就是掌舵的船長。對船長來說,鮮少有人知道真正的終點在哪裡。不過,卻可以依靠已經成功到達目的地的前人經驗,幫助你度過驚濤駭浪、找到方向。
身為一名主管,你的員工經常會把你的一言一行視為某種工作訊號或指令。因此,明顯不恰當的句子如「因為公司要我做我才做」、「我不該跟你說這個,但是……」,早該從你的詞彙簿裡刪除。
自私、惡劣的壞主管,通常會成為員工工作上的阻礙。但現在,即便用意良善的主管,竟也可能無意識地暗中破壞團隊工作而不自知?
在邀請四零四科技軌道交通事業處資深經理李崇漢,分享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法則時,他的同事這麼說:「崇漢非常照顧他的家人,公司的活動,都會帶著小孩一起參與。」
投票表決前,忍不住左顧右盼,習慣觀察大家的反應和態度後,才決定要投哪個;第一次光臨的餐廳,還是參考一下身邊的人都點什麼好了,跟別人點一樣的餐點,應該比較不會踩雷……這些行為和想法,背後反映出的是十分常見的社會現象──從眾效應(Bandwagon Effect)。
每天早上九點半,宇瞻科技(Apacer)總經理張家騉進到辦公室之後的第一件工作,就是看庫存報表,接著再看獲利報表,並且將大約 100 筆的數字資料,密密麻麻地親手謄寫到 3 張 A4 紙上。 「當你的腦中有存貨、獲利或成本的數字,你才能掌握這些指標,正確判斷情勢,做出對的決策。」即使出差,張家騉也會利用回到旅館的時間補回來,「這已經成為如同生物時鐘一般的慣性。」
你有沒有遇過一種主管,喜歡對下屬進行嚴格管控,連每個小細節都想介入了解,只為了確保員工有沒有按照自己的指示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