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碳權交易正式啟動「國際碳權交易平台」,上架7款黃金標準, 27家台灣上市公司首批共購買國際碳權交易量為8.8萬,交易額約2400萬新台幣。
《人選之人》獲得第58屆金鐘獎肯定,這部以總統大選為背景的政治職人劇,詳述組織內性騷擾的壓迫問題,引發熱烈迴響,更帶出今年台灣#MeToo運動。
設願景、呼口號、訂目標,幾乎所有公司都在做,但是對東元電機董事長邱純枝來說,「我的個性是我喊出來,一定要想盡辦法讓它做到。」
各國提出的減塑政策中,包括禁用一次性塑膠杯,改為紙杯、環保杯等替代材料,但研究顯示,所謂的環保紙杯對於自然環境和人體的有害毒性,可能與塑膠杯沒有兩樣。
全家便利商店在台南推出全台首間能源實驗店,設立成本比一般門市多一倍,但透過節能設備的運作,每月可省下一成電費支出。除此之外,又呼應了什麼策略目標?
英國海洋保育組織「衝浪者反污水」的年度報告指出,包括可口可樂、麥當勞和百事可樂在內等12家大企業,是造成英國環境污染最為嚴重的元兇。
《人選之人-造浪者》中的台詞「我們不要就這樣算了,好不好?」掀起台灣的MeToo風暴,究竟在法務層面是如何判斷?又該如何善用法律自我保護?
台北捷運「共享雨傘」8 月底啟用!怎麼借、一次多少錢?遺失雨傘怎麼辦?日本雨傘共享服務已推行逾 4 年,有哪些值得台灣借鏡的地方?共享雨傘商模解析:
許多車主對電動車仍有「里程焦慮」,因此車廠推出插電式油電車 PHEV 滿足其需求。然而,一項研究發現 PHEV 實際碳排放比原廠宣稱的高。
碳權交易分為 3 種類型:自願減量額度交易、增量抵換交易,以及國際碳權買賣。除國際碳權買賣外要等《氣候變遷因應法》子法頒布與碳費公布才會實施。
經理人 2023《企業人才策略講堂》針對組織的挑戰找來領域專家,探討 ESG、數位轉型、AI 科技大突破、DEI、流動人才、跨國人才、雇主品牌等問題。
電動車是未來趨勢,似乎已成為多數車廠共識,但在美麗的夢想實現之前,許多車廠現在正面臨庫存惡夢。簡單一句話:電動車做出來,卻賣不掉。
電商龍頭 momo 曾宣誓成為「台灣 ESG 綠色電商」,富邦媒體科技副總經理呂鈺萍今進一步分享,momo如何運用數據、AI等新科技做到環境永續。
交通票卡除了用來搭公車和捷運,還能做什麼?一卡通不僅從交通票卡跨足電子支付,現在更積極活用會員數據,打造全新的商業模式。
「數據中心」不僅會消耗大量的能源,更產生可觀的碳排放,大語言模型的水足跡更甚,開發AI解方要如何同時兼顧永續性?
清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副教授謝英哲說,企業推動ESG除了要檢視自身的商模是否會製造環境、社會問題,也要引入社會創新的策略觀。
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決議,將螺絲扣件納入列管的產品,2026 年正式上路。不過早在這之前,螺帽供應商如保興業副董事長王文信便有強烈的減碳意識。
企業如何落實 ESG 永續發展?當減碳、淨零勢在必行,頂尖企業早已採取更積極的行動。了解各行各業領先企業的 ESG 轉型趨勢,把握永續轉型的機會。
在百貨業首開減碳先河的遠東 SOGO,於 2022 年加入 EP100,成為亞太地區第一個加入的百貨業者。他們如何從營收的概念,變成要有環境意識?
華航從2007年就開始減碳,起初先從節油開始,可以降低營運成本。後續幾年ESG意識抬頭,組織改以減碳為目標來節油。
身為營收近 800 億的上市公司,永豐餘要投入循環經濟,必須跟股東、董事會及各方利益關係人交代,因此他們鼓勵內部創業,透過小公司敏捷開發新興技術。
根據勤業眾信發布的調查,有62%的財務長認為,「缺乏具備氣候變遷素養之人才」是推動永續發展最主要的挑戰之一。
企業要如何設定減碳目標?除了要考慮何時啟動、何時終點,以及何時達到最關鍵的排放峰值,也可以參考其他國際倡議作為減碳標準。
能幫助企業不斷成長、在速變時代下突圍的人才,到底長什麼模樣?企業如何找到這群人才?是自己培訓,還是向外獵才,或找尋專業機構作為外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