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 Business > 經營策略
feature picture
2

企業合併、收購、分割、入股,差在哪?搞懂併購 6 類型優缺點

整理‧撰文 周頌宜
2022-05-03

近年,台灣吹起一股併購風潮,從零售業來看,全聯在 2021 年 10 月閃電公布併購大潤發,統一挾著 4 成家樂福股權的優勢,眼看就要吃下家樂福。而金融業也不平靜,2021 年 4 月,花旗集團宣告出售台灣的消費金融業務,並在今年 1 月宣布以分割方式,賣給星展集團。食品業像是八方雲集自 2020 年 10 月,陸續買進丹堤咖啡的股份,占股高達 85%;錸德集團透過旗下大樂司公司,入股怡客咖啡約 5 成,未來也會持續增加持股。 這幾樁攻占了媒體版面的商業交易,都屬於廣義的併購(M&A,merger & acquisition),也就是一家公司,全部或部分買下另一家公司,或是 2 家以上企業的業務整合。但往下細分,收購、分割、入股,屬於不同的商業操作,有各自的優缺點和策略目標,以下介紹 6 種常見的併購類型。

收購(acquisition)

收購公司(acquiring company)以取得資產或控制權為目的,買受目標公司(target company)全部或一部資產、股份,目標公司成為收購公司的一部分。

收購為的是擴大自家產品、服務的市占,或整合上下游的效益,買下同業、零組件供應商、通路等價值鏈合作夥伴。收購方式多元,像是現金、換股、入股,或是交叉組合。

2018 年,瞄準健康商機的百事(Pepesi Co.),推出零熱量飲料 Bubly 系列,第一年的銷量達 1.16 億美元(約新台幣 33.68 億元)。同年底以 32 億美元(約新台幣 900 億元)現金收購氣泡水機製造商 SodaStream,並於 2021 年初發布聯名氣泡水滴劑,消費者在家就能自行製作出 6 種口味的 Bubly 氣泡水。

百事財務長休.約翰斯頓(Hugh Johnston)接受《財星》(Fortune)採訪時表示,2 家公司的策略方向都是健康飲品市場,百事能借重 SodaStream 的經驗,從瓶裝飲料跨足家庭飲料,SodaStream 也獲得百事的多元通路。

延伸閱讀:中美晶前董座盧明光接掌大同!「併購大王」如何從合作中挖掘商機?

合併(merger)

指的是 2 家公司整併成一家新的公司,一般來說,企業的產品或服務類似,合併後可以擴大市占,同時節省管理成本;或是商品彼此互補,增加市場覆蓋率。與收購的差異在於,合併是自願合作,收購包含自願和非自願。

合併分為 2 種, 一是吸收合併,2 家企業結合後只有一家公司存續,另一為消滅公司。 存續公司承受消滅公司的權利義務,多是較有優勢的企業留下來。比如說,2001 年,面板大廠達碁合併面板製造商聯友,以前者為存續公司,更名為友達光電。2006 年,友達光電又與廣輝電子合併,完備大中小尺寸的面板生產線。

二是創設合併(consolidation),企業共同創立一間新的公司,承受消滅公司的權利義務。 因為參與合併的公司皆消滅,雙方關係較為對等。例如,2005 年,中國港灣建設集團與中國路橋集團合併,重組設立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整合建築相關工程的技術與服務。

延伸閱讀:怡客、丹堤接連被賣!為何愈來愈多企業併購「咖啡」品牌?3 關鍵拆解

分割(divestiture)

資產出售是一種分割方式;另一種是將 業務分割,為的是提高個別事業體的專注力、競爭力,或是透過重新分配資源,獨立出企業的部分資產,成立另一家公司(spin-off) ,母公司再將新公司的股票重新分發給既有股東。

台灣企業運用分割手法,最早可追溯至 1960 年代,台塑集團將塑膠半成品及成品分割,成立南亞塑膠;將紡織品獨立,創設台灣化學纖維,分別於 1958 年、1984 年成功上市。台灣塑膠、南亞塑膠、台灣化學纖維、台塑石化合稱為台塑 4 寶。

分割更常用於高速成長的產業,如高科技產業,以快速回應市場需求。2007 年,華碩電腦將品牌與代工正式分家,品牌事業留在華碩,百分之百持股的代工事業分割為負責電腦代工的和碩聯合,以及專注機殼、模具研發製造的永碩聯合。2013 年,和碩聯合合併子公司永碩聯合,前者為存續公司,後者為消滅公司。

其他例子像是,聯電分立出聯旭科、聯詠科、聯陽半導體;光寶分出旭麗電子及源興科技;宏碁分割出宏碁、明碁與緯創等。

取得少數股(minority stake)

一家公司投資另一家公司,以換取股權或管理職權。投資者因持有的股份較少,沒有主要控制權,要承擔的風險也較少,還可以延伸企業商品、服務、通路。

根據台灣食品龍頭統一企業集團的財報,收入來源包括食品、便利商店、流通、包裝容器、食糧、油品、製藥、休閒開發、物流、投資開發,轉投資的上百家企業也都不脫事業主軸,儼然是一間控股公司。

統一集團轉投資的公司如維力食品(持股 33%)、光泉牧場(持股 31%)、葡萄王生技(持股 8%)等,遍及咖啡連鎖、建設開發、生技醫療、物業流通等領域,統一能夠充分利用這些同質性高、互補性高的企業資源,壯大公司規模,獲利跟著一路創新高。

資產出售(asset sale)與資產收購(asset acquisition)

併購不只是買賣整間公司,也可以是一般的資產買賣。當雙方公司的營運較複雜,牽涉到資產問題、股東派系、組織架構等,即使做再多的事前評估,也無法百分之百揭露目標公司的欠稅紀錄、合約或賠償狀況,產生負債或營運成本增加的風險。

藉由買賣應收帳款、庫存、代理權、客戶、員工等資產,原企業主能保留公司,繼續經營,收購方也能降低風險,發展符合自身需求的業務。 像是聯想(Lenovo)收購 IBM 的個人電腦事業、明碁(BenQ)收購西門子(Siemens)的手機部門。

2015 年 6 月,跨國保險公司美國國際集團(AIG,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宣布,將在台子公司美亞產險的個人保險及中小企業保險業務,出售給南山人壽,現為南山產物保險。

此次交易案對 AIG 來說,能更專注經營商業保險業務,連結全球各國的大型企業或高額保單,增強營運動能。南山則可以取得產險執照,提供個人和企業壽險及產險的一條龍服務。

策略聯盟(strategic alliance)

為了擴展市場、提供新的產品或服務、降低成本等共同目標, 2 家以上企業形成商業聯盟,獲得單方難以獨立達到的利益,唯商業聯盟的形式僅牽涉到產品或服務的合作,不涉及股權交換。

舉例來說,PChome 長期深耕日本、東南亞跨境電商,旗下跨境代標代購電商比比昂(Bibian),2021 年接續和電商開店平台 Cafe24 Japan、日本最大二手交易平台 Mercari、連鎖藥妝店 SUNDRUG、線上家具品牌 LOWYA 策略結盟。

台灣消費者能在網站上買到更多日本商品,帶動每月商品成交金額(GMV,gross merchandise volume)都較前月成長,全年訂單數較前一年增長近 150%。

資料來源:《用併購讓經營更卓越》,天下雜誌出版;《企業併購的第一堂課》,洪圖出版;《商學院沒教的30堂創業課》,商周出版;《企業購併》《新合縱連橫》,美商麥格羅.希爾出版

繼續閱讀 策略 併購
相關文章

企業併購實戰

商業 Business > 經營策略
feature picture
3

為何鴻海花 4 年才成功收購夏普?圖解企業併購流程

整理‧撰文 盧廷羲
2022-05-03

鴻海集團 2012 年就表態併購日本面板大廠夏普(Sharp),但到了 2016 年才成功入主。企業併購其他公司時,往往需要數個月,甚至數年時間,整個案件才會完全底定。從交易初期到履行合約,為什麼如此費時,中間會經歷什麼流程?

根據〈公開收購公開發行公司有價證券管理辦法〉第 2 條定義,針對非特定人,在交易市場或證券商營業處所以外的場所,透過公開方式(如廣告、廣播、說明會),購買以有價證券為標的的行為,就稱為公開收購,它的優點是價格公開化,容易控制股權成本與風險。

《法律決勝負:企業併購與技術授權》指出,公開併購案很少在兩三天完成,中間必須歷經幾個節點。首先是「資產負債表日」(balance sheet date),又稱「財報日」,指的是被收購公司,要在這一天聲明最近的財報、資產與營運狀況。

其次是「簽約日」(contract signing date),雙方正式簽約的日期。第三是成交日(closing date),也就是併購成交的那一天。最後則是「生效日」(effective date),很多時候,雙方的權利義務釐清,會以生效日為主,而非成交日。

延伸閱讀:統一買家樂福、全聯併大潤發,零售龍頭為何大舉併購?專家:靠全通路布局這門生意

召開董事會、股東會,確保併購遵循法令規定

在決定併購之前,企業會互相調查、簽訂意向同意書,到了併購開始,則要進行內部程序。記住 4 大併購日期,大致可掌握併購流程,包含審視財報、簽約、成交、生效。要使併購案通過,還要董事會與股東會通過。

《企業併購策略與最佳實務》指出,第一步是董事會決議。雙方各自確認併購條件後,以書面形式寫下雙邊的權利義務規範,作為後續合約的依據。

接著,買賣雙方把併購案合約,提交給自家的董事會決議。董事會是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的業務執行機關,〈公開發行公司取得或處分資產處理準則〉第 22 條就提到,公開發行公司在合併、分割、收購或股份受讓,都要提報董事會討論、通過。

第二步是股東會決議。由於併購案涉及許多資產變動,為了避免交易損害股東權益,股東也有參與決策的機會。然而,在實務上,如果案件對股東沒有太大影響,這個步驟有可能被簡化。

如果有股東不願意賣股票,或是失聯,該如何處理?實務上有「二階段公開收購」的做法,在第一階段公開收購後,第二階段實施「現金逐出合併」(cash-out merger)的方式,指的是收購公司透過現金合併的方式,先設立一個只有現金的公司,這個新公司再把原本要買下的標的公司合併進來,並把現金發給公司的既有股東,合併完成後,原本公司的這些股東取得現金,但也會喪失股東權利、退場。

延伸閱讀:推特將以「毒丸計畫」對抗馬斯克收購!反併購是什麼?有哪些做法?

主管機關審查通過,才算大功告成

買賣雙方確定要併購後,接著就要向主管機關呈報,這規範在《公平交易法》第 11 條的「事業結合」。一般來說,申報的時間點會落在董事會與股東會的決議之間。

這時候,主管機關會依照不同產業來進行審查,像是銀行業、電信業分別需要通過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與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審查,國外投資事業則要接受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核准,以「大陸地區人民來台投資業別項目」為例,投審會就會限制董事人數,也會要求提出產業合作策略。

最後,雙方才是向經濟部商業司申請變更登記,一般來說是在併購當天的次日至 15 日內向主管機關申請。

掌握7大節點,一次搞懂併購流程
經理人
相關文章

企業併購實戰

商業 Business > 經營策略
feature picture
4

併購如結婚,向誰求親最好?杜英宗:考慮可否取得 4 種優勢

整理‧撰文 劉燿瑜
2022-05-03

「當你聽到對方一直把『綜效(synergy)』掛嘴邊,就知道是時候逃跑了!」曾任美國國際電話電報公司(ITT)總裁哈羅德.吉寧(Harold Geneen)在《企業再造:合併管理迷思》一書中如此說道。吉寧曾主導合併、重組超過 60 家企業,並帶領 ITT 從一家年營業額 7 億美元的中型企業壯大為 170 億美元的跨國集團,堪稱 20 世紀的併購大王。

他指出,有太多人誤以為綜效就是一加一大於二,以為把 2 間企業組在一起,業績就會一飛沖天。「2 個 10 塊錢湊在一起,還是只有 20 塊,不會有什麼神奇變化。」但如果是一輛 3 個輪子的車子,再加上第 4 個輪子,車子跑得更快更順暢,這才是綜效。

企業併購的優缺點

企業該如何挑選、物色併購對象,才能發揮綜效,又免去併購失敗遭到反噬的風險?參與過聯發科併晨星、日月光併矽品等多起大型併購案的律師黃日燦認為, 企業得先理解、審視組織當前有哪些不足或戰略需求,可透過併購手段取得,才能列出「選親」條件。否則企業併購猶如器官移植,風險極高,併購後成效不如預期不打緊,最怕的是出現排斥現象,嚴重可能危及組織的存續。

想取得技術或推動轉型?併購活力充沛的新創團隊

參與過宏碁併捷威、明基電通(現為佳世達)併 (Siemens)的投資銀行家、前南山人壽董事長杜英宗在《用併購讓經營更卓越》一書中指出,企業能透過併購取得的競爭優勢,大多能分為以下 4 種:

1. 快速取得新技術

技術研發對企業向來是費時費力又花錢的差事,尤其對有業績壓力的成熟企業來說,將資金投入研發新技術,一來不保證成功,成本可能有去無回。即便新技術開發成功,能否在應用端、市場取得成功也未知。

相較之下,大企業將同樣資金拿來併購握有關鍵新技術、研發動能充沛的新公司,不失為一個選擇。其中的經典案例,就是思科(Cisco)。

思科從 1993 年公司創辦至今,已收購超過 200 間公司,思科擁有的許多技術與產品都是靠併購取得,像 Webex(思科旗下的視訊會議軟體)中,能以人工智慧過濾背景雜音的自動降噪技術,就是取得自 2020 年收購的新創 BabbleLabs。

思科鍾愛併購小企業,絕大多數的併購交易金額都在數千萬美元內。思科前執行長約翰.錢伯斯(John Chambers)曾對媒體表示:「思科眼中最理想的併購標的,就是約 100 名工程師的年輕科技新創。」理由是這類公司手握的新技術、新產品價值尚未反映在營收和獲利上,併購能談的價碼相對便宜,且年輕團隊通常更能適應組織或文化上的改變,併購後通常比大公司好管理。

延伸閱讀:統一買家樂福、全聯併大潤發,零售龍頭為何大舉併購?專家:靠全通路布局這門生意

2. 啟動企業轉型

要成熟企業做到組織、文化上的轉型往往吃力不討好。《數位轉型全攻略》一書就指出,比起一口氣全面推動改革,建立獨立的轉型團隊,讓新工作方法、新興業務從局部、單一部門貫徹到公司上下,轉型成功率更高。

然而,比起自行籌組新團隊,企業也能藉由併購,將吸收進來的新團隊,作為改造企業文化的加速引擎。像 1995 年 IBM 收購當時的辦公軟體領導廠商蓮花(Lotus Software),目的就是讓 IBM 從銷售硬體產品為主的公司,加速邁向以軟體服務為導向的企業。

當時 IBM 素來引以為傲、占營收大宗的大型電腦主機事業首見赤字,瞥見軟體事業部門業績逐步起飛,時任 IBM 執行長路易斯.葛斯納(Louis Gerstner)決心要加快組織的改造步伐,因此最終以 35 億美元天價(打破當時軟體業併購紀錄),強行併購蓮花。而在併入蓮花後,IBM 不僅沒有派人插手管理,甚至保留原班人馬,還要求自家軟體研發製造單位整併進去,向對方師法軟體業靈活、敏捷的開發精神。

併購後,轉型成效顯現,其一在 IBM 財報上,當時蓮花主導開發的新辦公軟體為 IBM 帶來過去沒有的訂單,其二是蓮花活潑、注重創意的精神,滲入 IBM 文化,包含對外宣傳不再是一板一眼的西裝經理人,對內則帶動輕鬆、自由的組織氛圍。

出海不怕水土不服?結盟獲取規模經濟

3. 拓展國際市場

位居領導地位的廠商,在本土市場做到一定規模,往海外拓展、尋求成長動能成為必然選擇。但跨海營運免不了水土不服的風險,此時併購該地市場經營有成的企業,成為另一個可行的選項。

2004 年來自中國的聯想電腦,以約 17 億美元的價碼承接 IBM 的全球個人電腦事業,便是為了挽救在中國境內停滯不前的業績。當時聯想在中國市占連續數年超過 25%、把對手遠遠拋在後頭,但這也造成業績成長動能遲緩。聯想在合併 IBM 個人電腦事業後,迅速從全球市占第 8 的位置竄升至第 3 大,2013 年甚至打敗位居龍頭許久的惠普(HP)坐上冠軍。

反過來說,當企業遇到意圖進入本土市場經營的跨國公司,透過合併、組成策略聯盟,共享資源,也不失為鞏固市場地位的方法。像是 2000 年全球最大入口網站的美國雅虎宣布併購台灣入口網站奇摩,雅虎透過併購獲得進攻華文市場的機會,奇摩則因為有了雅虎撐腰,在臉書等社群媒體出現之前,蟬聯台灣前 3 大最受歡迎網站之列近 10 年。

4. 創造規模經濟

當產業發展進入成熟階段,沒有太多新技術、新產品競爭,對手間同質性高,規模成為搶占市場的致勝關鍵。此時,透過併購急速拉升產能,一來能與自行建廠的同業拉開差距,二來是有更多籌碼能跟上下供應商談判。

2007 年,宏碁電腦眼看個人電腦市場進入成熟期,產品差異愈來愈小,成本成為大廠間競爭關鍵,因此以 7 億美元收購美國第四大個人電腦捷威(Gateway)。獲得規模生產優勢的宏碁成功在該年底從全球市占前 4 晉升至前 3,也首度在美國市場超車蘋果,成為當時美國第三大電腦品牌。

衡量財務能力與風險,設立篩選基準

《新合縱連橫》提醒,企業除了事先弄清楚想靠併購得到什麼優勢外,也得依可承受風險、與對手的競爭關係、市場環境等因素,量身打造適合自身處境的篩選原則。

《企業創生・台灣走新路》一書就舉例明基電通(現為佳世達)在 2005 年併購西門子旗下行動通信部門失利,慘賠 300 多億台幣後,2014 年接任總經理的陳其宏(現為董事長),意識到現代電子業更趨多元、複雜,不能再什麼都自己生產。決心整合集團資源,靠轉投資小公司作為成長動能,打造大聯盟。

陳其宏訂下嚴謹篩選標準,一是虧錢或賺不夠多的公司不投、二是目標公司的負債不能太高,才能維持集團投資其他公司的現金流。因為陳其宏深知公司資源有限,要迅速東山再起,每一塊錢都得用在刀口。過去 7 年靠精準併購、轉投資,讓佳世達近 4 年,連續寫下營收新高。

併購背後的 3 種策略:衝市占、降成本、多角化

併購背後的3種策略:衝市占、降成本、多角化
經理人
繼續閱讀 策略 併購
相關文章

企業併購實戰

商業 Business > 經營策略
feature picture
5

未經同意,也能收購別家公司?4 種常見惡意併購手段

整理‧撰文 簡鈺璇
2022-05-03

今年 4 月特斯拉執行長伊隆.馬斯克(Elon Musk)拋震撼彈,提出將以 430 億美元(約台幣 1 兆 2565 億)併購社群平台推特(Twitter),推特曾一度拒絕且表示將採取反制手段。

2015 年台灣封測龍頭日月光公司突然以溢價 34%、每股 45 元收購矽品精密股票約 25%,強行入主矽品成為最大股東。

像這類併購方在違反目標公司管理階層意志下,強行採取的收購行為,稱為「惡意併購」。遭惡意併購導致經營權喪失,絕非公司經營者、員工所樂見的結果,像推特這種跨國大型公司都有人以天價收購,企業經營者應該及早準備防禦方案。本篇將介紹4種常見的惡意併購手段。

1. 立足點持股 toeholds

想要併購的一方在法令規定的揭露門檻內(美國規定 5%、台灣規定 10%),買進目標公司在市場流通的股份。 也就是說,在台灣併購方購買目標公司的股權未超過 10%,就不必公開揭露。

延伸閱讀:企業合併、收購、分割、入股,差在哪?搞懂併購 6 類型優缺點

「立足點持股」的好處是,併購方持股比例夠高,就能參與目標公司的股東會議,甚至進到董事會,有能力影響經營管理層的決策。而且,因為併購方是不揭露身分買進目標公司的股權,可避免市場的預期效應導致股價上漲,所以買進的股票價格比較優惠,能降低後續併購的成本。

2. 熊抱 bear hug

在公開收購前,併購方先與目標公司的董事會接觸,提出收購計畫,通常會給出較高的股票溢價,並附加說明「即使公司拒絕,仍會採取併購計畫」。 熊抱的意思是讓對方感到溫暖,先禮後兵,但若拒絕也難以脫身,甚至會被吃掉。

當目標公司董事會的大股東有意合併時,會在股東會上投票表決併購案,通常大股東同意,小股東也會支持,併購案在股東會通過才算完成。對併購方來講,說服董事會的少數大股東同意收購案,會比公開向所有股東提出收購要求更省時省力。

3. 公開收購 tender offer

被併購方公開向所有股東提出收購股票的要求,在指定期間內,所有股東可以用它指定的價格,出售他們持有的股份。 比如,2015 年日月光突然以溢價 34%、每股 45 元收購矽品精密股票約 25%,強行入主矽品成為最大股東。

由於上市櫃公司都有市場交易價格可以參考,只要併購方的股票出價具有吸引力,股東都會出售持股,公開收購就有機會成功取得經營權。但公開收購因為買賣雙方沒有事前取得共識,所以併購者必須提出更高的溢價,會比熊抱、非正式邀約取得合意併購機會的成本更高,通常公開收購會是併購方的最後手段。

4. 委託書徵求 proxy solicitation

委託書指的是股東可委託代理人出席股東會,代為表決的文件。 併購公司向股東徵求大量委託書,取得票數,可在股東會上影響議案或董事會選舉,像是爭奪董事會席位,取得經營權;或是董事會中取得提出併購案的權利。

2020 年大同爆發經營權之爭,公司派(大同經營者)、市場派(持有大同股票的股東)都付費向股東徵求委託書,後來市場派取得過半董事會席次獲勝。從大同案可知,徵求委託書難以預期成功率,任一方在股東會前都無法保證自己能取得經營權,徵求過程卻相當費力且易引發糾紛。

資料來源:《企業併購的第一堂課:國內外企業併購實務作法及改善建議》,洪圖出版;《企業併購:國際觀點》,新陸書局出版

繼續閱讀 策略 併購
相關文章

企業併購實戰

商業 Business > 經營策略
feature picture
1

經營者為何想併購?除了追求 3 綜效,高層都提到一個「關鍵詞」

整理‧撰文 劉燿瑜
2022-05-03

如果能靠自然成長,就做到年成長 10%、20%,那就是間很棒的公司。」說此話的,是在業界靠併購讓公司站上全球市占前 3 的中美矽晶榮譽董事長盧明光。

企業併購有一定風險,成敗難預料

歷經多次成功併購的企業家,也絕不會低估有機成長(organic growth)的優勢;因為每次併購都像是一場賭注,快速擴張的另一面就是慘跌。〈台灣企業購併實質效益之研究〉以 1990 年代國內併購案件為研究對象,發現主併公司在購併後,有較大比例績效不佳。在市場方面,〈購併活動對主併公司經營績效之影響–以臺灣上市公司為例〉從數據指出,併購後 3 年,股價走勢不一定如預期。

回顧幾起企業史上的大型併購,也會發現成敗往往難以預料。1997 年,飛機製造龍頭波音(Boeing)透過 130 億美元的股票交換,與競爭對手麥道(McDonnell Douglas)合併。兩者合併後站穩全球飛機市場逾 6 成市占,在當時被認為是樁成功的世紀聯姻,後來波音卻因 2018 年~2019 年接連幾場空難事故,形象重創、風光不在。

調查記者彼得.羅賓森(Peter Robison)在《盲飛:737 悲劇與波音的殞落》(暫譯,原書名為《Flying Blind: The 737 Max Tragedy and the Fall of Boeing》)中直指波音的飛安事故,可追溯自與麥道合併後,前麥道執行長史東賽佛(Harry Stone-cipher)出任波音總裁開始。羅賓森認為,出身自奇異(GE)以績效掛帥為的史東賽佛,改變了波音原本以工程師為主,注重飛機性能與研發的文化。合併後的波音以股東投資報酬率為先,大力縮減研發、製造成本,甚至敷衍安全檢測,因而埋下飛安隱憂。

既然併購看起來成敗難測,為什麼還要走上這條路?一個原因是,基於市場飽和,或景氣循環等外在因素,讓企業無法再靠原有資源、業務達到預期中的成長。

延伸閱讀:推特將以「毒丸計畫」對抗馬斯克收購!反併購是什麼?有哪些做法?

有機成長有天花板,「企圖心」帶領企業家走上併購

正因併購對企業發展有著難以預料的長遠影響,併購與否,更取決於領導者的心態。2001 年主導惠普(HP)與康柏電腦(Compaq),進行 225 億美元世紀併購的惠普前執行長卡莉.菲奧莉娜(Carly Fiorina)在自傳《勇敢抉擇》中,如此形容她對併購的看法:「這是『領導』與『跟從』間的選擇。」

當時這樁併購遭各界看衰,不僅惠普最大股東、創辦人之子華特.惠烈(Walter Hewlett)投下反對票,同業諸如戴爾(Dell)、昇陽電腦(Sun),都等著看惠普笑話。因為當時康柏財務困窘,而個人電腦(PC)產業也被認為大勢已去。

菲奧莉娜卻認為這是惠普能坐上電腦產業市占冠軍的機會。她在說服董事會時,引述美國首批女性工程師之一葛蕾絲.哈波(Grace Hopper)名言:「戰艦停在港內固然安全,但這不是建造戰艦的目的,」身處快速變動的科技業,惠普若裹足不前即是敗退。

具體來說,《企業併購的第一堂課》指出,併購能替企業帶來 3 種有機成長難做到的綜效:

1. 管理綜效

併購增加了企業的營業活動、業務項目,但管理費用通常不會等比例增加,因此單位平均管理費用會降低。

2. 營運綜效

併購使商品產量、種類增加,除了壓低成本、提升製造效率外,還能在銷售端帶來整合優勢,衝高業績。

3. 財務綜效

併購會讓營業單位現金流結合,降低債務違約和破產風險,使得企業舉債能力上升、借款利率降低。

當《經理人月刊》專訪這次藉由併購打下江山的企業領袖們,問到為何選擇併購這條路? 「企圖心」正是他們不約而同提到的關鍵字。 中美晶,有爬上全球第一矽晶圓製造廠的期許;國巨有著吃下被動元件全產品、全通路的野心;大聯大有著想組國家隊,拼全球市占第一的決心;保瑞有讓全世界都吃得到台灣製藥的願望。併購對他們而言,與其說是企業求生的手段,更像達成夢想的跳板。

三種支持併購作為成長手段的企管理論
經理人
相關文章

企業併購實戰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