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時間管理
feature picture
1

愈管理時間,愈覺得不夠用!這 6 種「時間陷阱」,你中了嗎?

整理.撰文 莊彙翌
2024-01-10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以前在《衛報》(The Guardian)寫生產力主題專欄的奧利佛.柏克曼(Oliver Burkeman),曾經是個「生產力狂」。他用番茄工作法,以 25 分鐘為單位,劃分一天的行程。他認為只要找到正確的時間管理方式,加上正確的習慣和自律,就能提高生產力,解決所有工作。

就跟許多人一樣,他失敗了。他在著作《人生4千個禮拜》中提到,無論自己再努力,仍沒有辦法維持足夠的效率和自律,也無法完成所有事;這些試圖掌控時間的方法,鼓勵人們從有限的時間中獲得最大效益,卻「變得壓力更大、更不快樂」,這些技巧或許有用,但成功縮短做某件事的時間以後,人們反而變得更忙。

回過頭來看,你的行事曆是否也被工作塞滿,覺得自己非常努力提升效率,卻有更多的事情跑出來,永遠做不完?

如果感到忙碌的步調越來越快,不妨停下來重新審視,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經理人》推出的線上課「改變人生的目標實踐法」,搭配「理想生活實踐模版」實用工具,透過每日可視化追蹤和科學化的原子習慣養成方法,將繁瑣的待辦事項化為有序的行動計畫,一步步理清方向。

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Edward Hall)曾比喻,時間就像是輸送帶上不斷經過你面前的紙箱,如果要妥善運用時間,就要在這些紙箱經過面前時,填滿它們。如果事情做不完,人們會感到忙碌而心情不佳,但事情太少,又會覺得浪費紙箱的空間,於是找了更多工作來填補。

延伸閱讀:工作沒做完時「努力抗拒」放鬆、玩樂,會讓你更快筋疲力盡!那應該怎麼做?

效率至上的管理法,反而使工作不斷增加

這導致了一種效率陷阱。例如,《母親有了更多工作》(暫譯,原文為More Work for Mother)裡提到,洗衣機、吸塵器的發明,是為了節省做家務的時間,但有了這些家電後,人們提高清潔的標準,又有更多事要做,抵銷機器帶來的好處。

又或者,電子郵件和即時通訊工具被發明後,全世界的人都可以隨時隨地傳訊息給彼此,溝通效率本應提升。不過,《沒有Email的世界》一書,引用軟體公司 RescueTime 的時間追蹤軟體數據發現,用戶平均每 6 分鐘就檢查訊息或郵件。溝通頻率增加,造成人的注意力頻繁轉換而耗損,產生疲憊感,反而更沒有效率。

因此柏克曼撰寫《人生4千個禮拜》,提醒人們,是時候從效率至上的時間管理中抽離了;因為人生有限,絕不可能有時間做自己想做,或是完成別人要求的每一件事,需要學著決定哪些事該做,哪些事情不做。

抽離並不代表放棄掌控,而是需要更智慧地駕馭時間,將目標化繁為簡,讓生活回歸平衡。「改變人生的目標實踐法」線上課,結合實用的科學化規劃方法,幫助你聚焦真正重要的事,減輕負擔。

延伸閱讀:起床後的 30 分鐘,培養 3 種早晨習慣!幫助一天的工作更快樂、更有效率

列出每天和每周最重要的 3 件工作,且不超前進度,穩定完成目標

《最有生產力的一年》作者克里斯.貝利(Chris Bailey)表示,並非每件事情同樣重要,有些事情的投資報酬率一定比其他事來得更高。書中引用「80/20法則」,認為少數的任務(20%)能造就大多數的成就(80%)。

首先,列出自己要做的所有工作,再來問自己:哪 3 件任務能獲得最多成就?以貝利來說,依序為「寫出從計畫中學到的東西」、「在自己身上做生產力實驗」、「閱讀並研究生產力」,其他像是採訪專家、回訊息,雖然該做,但成就較小,不適合列入。

不過,工作不能只做這 3 件事,所以要設想今天和這周結束時,希望完成哪 3 件事,比如寫完一篇稿、回覆郵件、到圖書館借書,私事也可以比照做法,列出 3 項該完成的事。

有時候為了超前進度,會想要多做一點,但《努力,但不費力》提到,這樣就會陷入疲累、休息、惡補的循環,所以要設定上限,把進度設定在合理範圍內,例如每天打電話給 5 位客戶,最多 10 位。工作應該穩定步調,不多做也不少做。

0736大常見時間陷阱,你中了哪些?
經理人
繼續閱讀 時間管理
相關文章
成功 Success > 時間管理
feature picture
2

想讓專注力發揮最大效益,先對不重要的事說「不」!4 象限看你都把時間花在哪?

整理.撰文 王毓茹
2025-06-06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你的待辦清單有多少?陪小孩、學外語、養成運動習慣、辭職創業⋯⋯想做的事太多,不管怎麼管理時間,想辦法提高效率,卻總是事倍功半,感覺自己每天都在瞎忙。機師麥克.弗林特(Mike Flint)也有同樣的困擾,於是向他的老闆、股神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請教。巴菲特說:「先在紙上寫下你最重要的25個目標。」從這25個目標中,圈出最重要的前5名。

接下來是最重要的一步:剩下的20名,通通不要做。《最專注的一年》用這個故事提醒大家,每個人都妄想透過時間管理,完成一大堆事,結果什麼都沒完成。因為有限的不只是時間,還有人的專注力。

一心想當時間管理大師,容易賠上精力和專注力

翻開你的行事曆,是不是也和巴菲特的專屬機師一樣,有一大堆目標等著完成。讀了一大堆時間管理的書籍,就是想學怎麼在最短時間達成這些目標。

或許你也曾想過:「我已經這麼努力,為什麼還覺得人生沒方向?」這時候,與其繼續加快腳步,不如先停下來想清楚方向。「全方位職涯思維課」線上課程搭配《打造職涯優勢地圖》模板工具,就是協助你回到原點,看清楚自己真正在乎什麼,再出發。

該轉變想法了!《贏在拖延術》指出,過去的觀念認為只要提升效率,就能榨出更多時間,做想做的事。結果導致無論時間管理得多好,工作多有效率,都有做不完的事,最終只是更多事等著你做而已,更糟的是,沒有一件做得好。

延伸閱讀:工時少一點,就會更快樂嗎?丁菱娟:「工作生活平衡」是一種心理狀態

那麼,為什麼很多人仍停不下來,一有空閒就產生罪惡感,覺得自己沒有妥善運用時間?《最有生產力的一年》指出,現代人多數保有工業革命以來的觀念,依賴工作時數或是在辦公室的時間長短來計算生產力。在工廠制的時期,朝九晚五很合理,因為工廠要發揮最高效率,必須讓人和機器待在同一個地方,按工時支付薪水,辦公室亦然。

邁入知識經濟時代,生產力不再是花多少時間在辦公室裡,而是完成多少成就,代表時間已不再是衡量產值的唯一標準。隨之改變的觀念是,不要再讓忙碌和效率成為工作賣力和具有領導潛質的象徵,一味地追求最少時間做最多事。其實人的精力與專注力,才是決定生產力的關鍵。

人的專注力有限,只能關注少數重要的事

《所謂時間管理,就是選擇性放棄》指出,關鍵是找到自己感興趣以及對當下最重要的事,針對這些項目,在同樣的時間內,做得比別人更出色、更有成就。因為人的專注力有限,了解自己一天有多少精力和專注力,據此決定要完成哪些任務,才是管理的意義。

Google前中華區總裁李開復表示,「生產力和興趣直接相關,我不感興趣的事,可能花40%時間,產生20%效果;感興趣的可能花100%時間,得到200%效果。」也就是說,真正該管理的不是時間,而是「自我認知」。

首要任務是,把重要放在急迫前面。《與成功有約》提到,有了智慧型手機後,人們每天花很多時間做緊急但不一定重要的事,例如即時回覆訊息、幫同事代班等,搞得自己精疲力盡甚至過勞。

延伸閱讀:工作不再是成就的單一指標!用 3 個問題,找出自己最想要的職涯

如果總是先滿足別人的期待,永遠不會有時間留給自己。《人生4千個禮拜》提出最好的方式是勇敢地說不,限制工作數量、嚴格要求自己一次只能做3件事。選好了以後,其他事項都必須等到其中一件做完才能納入。此外,每周花30分鐘規畫一周行事曆,列出不急迫但重要的事,例如提前做重要客戶的簡報、運動和家庭日等。把精力放在對的地方,每天做一點點,會獲得好幾倍的回報。

4 象限看你都把時間花在哪?
經理人
相關文章
成功 Success > 時間管理
feature picture
3

沒留時間享受生活,遲早會覺得喘不過氣!別讓這 4 種「時間小偷」搶走你的幸福感

整理.撰文 吳美欣
2024-01-22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如果你有工作,而且家中有 18 歲以下的孩子,大致上就屬於一般人認定的忙碌族群。暢銷作家、時間管理大師蘿拉.范德康(Laura Vanderkam)曾調查這群人對於時間的感受程度,包括是否有足夠時間做想做的事情、傾向專注當下而非分心等,依據非常同意到不同意,比較時間感受度分數高者與低者的差異。

自認時間充足的人,不一定真的擁有很多空閒

范德康在《要忙,就忙得有意義》當中分享她的調查結果,原來自認時間充足的人,不一定真的擁有很多空閒時間,而是他們非常注意時間的重要性,知道要把時間花在能夠讓自己快樂的事情上,並且盡可能延長這些時刻;他們也不做當下「不該做」的事情,例如,邊與他人吃飯時邊滑手機,看重與朋友、家人相處的片段。

延伸閱讀:工時少一點,就會更快樂嗎?丁菱娟:「工作生活平衡」是一種心理狀態

加州大學行銷學與行為決策學副教授凱西.霍姆斯(Cassie Holmes)也有類似的觀點。當她生完孩子、返回職場後,經常感到分身乏術,身為大學教授的她,得在一場又一場的會議之中,抽空演講、教課,進行學術研究,還要準時下班,與保母換手照顧小孩。

霍姆斯在著作《更快樂的1小時》中分享想法轉變。起初她以為,自己需要的是更多時間,後來她發現,就算用緊密的日程表做完所有該做的事情,她還是常常喘不過氣來。她反思,她需要的到底是「更多時間」,來完成「所有事情」,或者是,有時間做「想做的事」?

為了解答這個問題,她針對數萬名美國人進行「時間與幸福感」的調查,了解是不是擁有愈多「自主時間」的人,對生活愈滿意。結果發現,每天自主時間少於 2 小時的人,幸福感較低,這很好理解;但有趣的是,每天擁有超過 5 小時自由時間的人,也不覺得快樂,因為缺乏生產力、閒散度日,導致成就感低落,也讓人不好過。

因此,霍姆斯得出一個結論,問題不在於時間多寡,而在於我們是否能豐富所支出的時間。她計算了能讓她開心的事情,所需要耗費的時間,例如跟孩子親親抱抱、與老公共進晚餐、與朋友閒聊、念床邊故事哄孩子入睡,加總起來不到 2 小時。而這 120 分鐘,是她認為,絕對不可以犧牲的時間,她不需要做激烈的改變,只需要妥善分配資源,例如工作時避免分心、家事外包、拒絕一些請託,就能夠達成。

延伸閱讀:工作不再是成就的單一指標!用 3 個問題,找出自己最想要的職涯

在有限的時間內,先放入令你快樂的事

可惜的是,當我們自認為「沒時間」,第一個割捨的都是令你滿足與快樂的活動,例如運動、與伴侶或孩子相處的時間。所以,重點在於,你能否在有限的時間中,優先擺上「高爾夫球」,高爾夫球代表帶給你快樂的事情,也許是家人、朋友或健康;再來才是石頭與沙子。石頭是「其他」重要事項,代表金錢、工作等,沙子則是瑣碎事項。你得在固定的時間容量中,優先放入高爾夫球,否則被其他東西占滿後,就放不下令你滿足的事情了。

范德康形容,時間就像是液體,你能自由決定裡頭的配比,最終,可能會呈現酸甜苦辣不同風味,但是不論結果如何,一切都操之在己。當你有了這個念頭,你就會更有意識,決定如何支配所擁有的時間,而不是被動的被行事曆追著跑,把時間保留給對你快樂且有意義的事情,生活也會更有餘裕。

075避開4種常見「時間小偷」,奪回生活的主控權
經理人
繼續閱讀 時間管理
相關文章
成功 Success > 時間管理
feature picture
4

行事曆滿檔,卻忙到快沒有自己...劉軒的時間管理省思:成功不該跟工作量劃上等號

採訪.撰文 簡鈺璇
2024-01-18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攤開劉軒的經歷,可能會讓許多人羨慕:取得哈佛大學人類發展心理學碩士後,2002 年回台灣定居,接了各種任務,像是 DJ、配樂製作人、時尚雜誌編輯、電視和廣播節目主持人,出版近 20 本書,並創立軒言文創,製作影音和文字內容,推廣正向心理學,案子接不完,事業做得有聲有色。

然而,劉軒在《超男進化論》回顧 2020 年以前的日子,卻寫下:「忙到快沒了自己。」他曾以為行事曆滿檔,代表事業有成、公司業績好,但漸漸的,身體撐不住了,老婆也抱怨他沒參與家庭活動。「有段時間我覺得忙了一整天,真的說不出來自己究竟做了什麼,即使我 burn-out(筋疲力竭),還是非常焦慮,覺得好像有事情沒有完成。」

延伸閱讀:工時少一點,就會更快樂嗎?丁菱娟:「工作生活平衡」是一種心理狀態

挑出「重要但被拖延」的目標,其餘任務勇敢捨棄

這讓劉軒發現不能再以工作量來定義成功,他用《與成功有約》提到的「以終為始」概念,先暫停手中的工作,回頭問自己:如果臨終回顧,我想過一個什麼樣的日子?

他也採用朋友暨人生教練詹斯敦的建議「less is more(少即是多)」,每星期訂一個重要但一直在拖延的「商業目標」,以及生活中想做而沒做的「個人的目標」,勇敢省略無關的事情。

舉例來說,在事業上,他希望自己花更多時間寫作、推廣正向心理學,於是婉拒 DJ、非必要的主持工作,學著授權同事。於是,創作時間增加了,他慢慢找回工作與生活的節奏。

「好的時間管理要幫助你在高效率投入工作時,身體、心情都能維持永續的狀態。」劉軒解釋,永續狀態指的是「沒有一件事會讓你筋疲力竭」,所以要把照顧身心靈的時間排進去。

想像你的一周時間運用是個「營養餐盤」,裡頭有 6 個生活領域:身體健康、心智成長(興趣)、靈性(信仰或反思時間)、家庭、事業、社交與社會責任,簡稱為「身心靈家事社」。透過它們去檢視自己的生活安排,是否每項都照顧到,並思考投入哪些事情會讓你獲得滿足。

延伸閱讀:3 個月沒上班,公司仍運作如常!cama 董座何炳霖:老闆做到 3 件事,就不用什麼會議都參加

讓身心都朝著想要的方向前進,人生就會充實快樂

劉軒補充,這個做法並不是要平均分配時間到每個項目,因為每個人的工作與生活不斷在變動,很難維持固定行程的「靜態平衡」,這就好比單顆輪子架好了定在原地,它一定很快就失去平衡;但如果輪子朝著一個方向轉動起來,就比較容易達到「動態平衡」。

「我把它稱為 alignment(對齊),我們要追求的不是工作與生活平衡,而是工作與生活達成 alignment。」當「身心靈家事社」都朝自己想要的大方向前進,就會過得更順心、從容,所以應該先思考人生的大方向是什麼,再安排 6 個項目的時間配比。

安排時間的同時,也要考慮「鬆緊」,這就像跑馬拉松要學會配速才能跑得快又遠,過程中會有衝刺和慢跑,因此要刻意製造「鬆的時間」,才有辦法恢復精神,再回到緊繃的工作狀態。他常在下班回家時,沿著基隆河騎著腳踏車去追夕陽,放空腦袋,或是偶爾安排與朋友聚會,像是訪談前一晚才跟朋友到迪化街的酒吧聊到半夜。

原本預計晚上 11 點要回去,但酒吧的氛圍很好,從家具擺設、店員服裝、音樂都非常講究,「進到那個空間整個放鬆,時間也慢了下來,確實回家時間比預期晚,但隔天醒來精神是好的,因為靈魂獲得了一些滋養。」比起嚴格執行時間管理,有時順著自己的心去享受,反而更能找回精力。

099劉軒的永續人生
經理人
繼續閱讀 時間管理
相關文章
成功 Success > 時間管理
feature picture
5

工時少一點,就會更快樂嗎?丁菱娟:「工作生活平衡」是一種心理狀態

採訪.撰文 林庭安
2024-01-17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所謂做自己,是你有沒有顧慮、傾聽自己的需求,然後把想做的事,真正放進你的時間裡。」2017 年,「公關教母」丁菱娟卸下世紀奧美董事長身分,離開一手創立的公司,開始為自己而活。

丁菱娟認為,在職場上,我們不盡然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識過活,「從職場畢業,代表你還有無限的可能性。」當時,她沒有任何規畫與設限,只是列出自己的「夢想清單」,「你會發現人生有很多事可以做,在分配時間的時候,就會覺得有趣、有意義。」

延伸閱讀:3 個月沒上班,公司仍運作如常!cama 董座何炳霖:老闆做到 3 件事,就不用什麼會議都參加

她每年學習一個新才藝,從鋼琴、瑜珈、畫畫,再到孫子兵法與高爾夫球,「你學了新東西,就會認識新的人、參與新的社群。人生就是這樣,只要踏出第一步,就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機會。」

舉例來說,最初寫作單純是因為喜歡,但漸漸有人來談專欄、出書,後來愈出愈多本;演講邀約跟著上門,講題也愈來愈廣;影響力品牌學院的創立,也是因為發現她輔導的年輕人,都想從她身上學到品牌跟公關的專業。

當邀約愈來愈多,喜歡的事會不會變質?

「到了這把年紀,就比較敢 say no。」丁菱娟表示,她心中會有一把尺,每個項目都有執行的最大值,當超過就會喊暫停,像是演講一個月不能超過 4 場。

為事情設定上限,讓行事曆「留白」

設定上限,才能把時間留給想做的事。丁菱娟強調,她會在行事曆上「block」(預留、保護)時段,有時候一圈就是一整年的固定時段,像是周三、周六早上就是畫畫時段,「留白不見得要空白,而是做自己想做的事。」

能有這樣的體會,是因為過去曾吃過苦頭。「我之前的行事曆,祕書隨時可以安插事情進來,所以永遠就是開會、開會、開會。」也就是說,她過去的時間,是交給別人安排,但現在,她把自己的需求擺第一。

過去因為小孩在溫哥華念書,全家移民到加拿大。那時,她大概每季都會去溫哥華住個幾周,直到小孩要升大學,她決定請假 4 個月陪家人,結果發現公司在那段期間,不只沒有發生什麼危機,甚至業績成長幅度,比她不在公司的時候高很多,「從那時候起,我學習去做領導者該做的事、授權,真的多出許多時間。」

視另一半為生活合夥人,負擔降低更容易調配時間

她表示,許多人都會以為,工時少一點,生活就會平衡;事實上,工作跟生活是相互影響且融合在一起的,「工作生活平衡,是一種心理狀態,對我而言,只要一半以上的時間在做自己喜歡的事,就是平衡。」換句話說,只要能把時間調配到大部分都在做自己喜歡的事,心裡就不會不平衡。

至於覺得不值得或不喜歡的事,「舉凡別人可以代勞的,就請別人做,如果錢可以買到時間,就用錢解決,只有人際關係必須自己維繫。」丁菱娟強調,一定要培養興趣、維繫人際關係,這樣人生才會更有彈性。

延伸閱讀:當部屬來向你吐苦水,別急著下指導棋!身為主管,請避免這 5 種回話方式

比方說,有家庭的職業婦女,大多會面臨兼顧家庭與事業的問題,「我從來不覺得工作和家庭必須二選一,我很貪心,我都想要。」不過,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此想,許多人因為傳統世俗觀念,會想要當好太太、好媽媽、好媳婦,「把太多帽子套在身上,搞得自己很累。」

丁菱娟指出,女人不要被社會觀念束縛,現在許多家庭都是雙薪,家庭是夫妻倆的共同責任。女生可以把另一半視為「生活合夥人」,既然雙方各有 50% 股份,那也要有 50% 的責任,「當負擔從 100% 降到 50%,就更能取得平衡。」

097丁菱娟的時間管理心法
經理人
繼續閱讀 時間管理
相關文章
成功 Success > 時間管理
feature picture
6

3 個月沒上班,公司仍運作如常!cama 董座何炳霖:老闆做到 3 件事,就不用什麼會議都參加

採訪.撰文 莊彙翌
2024-01-15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曾經是廣告業高階主管的 cama café 創辦人暨董事長何炳霖,時常要帶領專案團隊提案、比稿,常常加班到深夜,甚至要 2、3 天不睡覺準備提案企畫,提案完才去睡覺。

當 40 歲的他,在某一次的比稿中,客戶選擇與另一家公司合作,「客戶換了以後,代表你的專案 team(團隊)要隨著改變。」這樣的產業特性,讓他忽然感覺到自己所處的環境「沒有根」,很難隨著企業一起成長,因此加深自己創業的念頭,想重新掌握自己的時間。

延伸閱讀:向張忠謀學簡報!用「時間框架」拆解重點,內容再多也不怕變成流水帳

各式會議通通參加,讓自己被小事情綁住

抱持著創業的想法,何炳霖先繼續在廣告公司工作,一方面鼓勵妻子共同創業,開一間法式餐廳,儘管生意很好,但是每個職務只有一個人負責,沒有人代班,一旦有人生病請假,那天店裡就會忙不過來;一個多月後,他發現這不是他要的工作模式,於是決定讓餐點標準化,讓每個人都有能力料理,並實施輪調制度,幾經轉折後,連鎖咖啡品牌「cama café」也就此誕生了。

隨著店面愈開愈多間,cama café 的組織架構也逐漸成形,董事長及總經理底下設有 6 大處,如管理處、資訊處、財務處;何炳霖表示,他的行事曆都會開放員工預約,也會參與公司所有會議,塞滿大小行程,親力親為的另一面,就是被很多小事情綁住。

後來,因為一場單車意外,「讓我開始思考,之前在公司的那段期間,我到底做了什麼?為什麼自己感覺那麼忙?」何炳霖提到,當時意外造成頸椎骨折和手筋斷裂,動了大手術後,3 個月都沒有處理公事,專心治療休養。他回歸公司後,發覺「這些小事,我管不管,差異其實不大。」儘管沒有經手任何事,公司也都運作得很順利,讓他重新思考自己該做什麼。

何炳霖說,「我身為董事長,必須做 3 件事,第一是釐清公司方向,第二是提高組織效率,第三是找到對的人才;把這 3 件事情做好,很多事情就會照著走。」無論員工是否把事情做好,都不影響企業整體方向和策略;如果董事長大小事都要管,反而會限制主管和員工發揮的空間,「必須要讓他們自己做決策,他們也才會承擔結果。」

也因此,何炳霖的行事曆不再開放預約,他最優先事項,就是先把休閒活動納入每周固定行程中。把運動排進去,只要自己真的做了,就會覺得當天很有效率、精神也很好,對自己會很有信心;接下來才是排需要和他人一起進行的活動和工作。

延伸閱讀:別把你的時間,拿來做無謂的瑣事!高效工作的第一步:聰明管理時間

管理只占工作的 6 成,4 成向外請益

他提到,現在只會和處級主管們開會,不太會經手處級以下的事,「但只要排進我的 schedule(行程),我一定會參加。」對外則是參與對公司策略影響巨大的討論,比如決定和誰合作、合資,或是上課、向專家請益,這些就會用紅色標籤標示,代表這些行程很重要、不能挪動。

他認為,領導者管理公司的時間,只需占工作時間的 6 成,剩下 4 成的時間必須和有經驗的人和專家進行溝通和交流,再把這些在外面課堂或活動上學習到的知識,和公司的處級和部級主管分享,「假設你花了 6 成的時間,還沒辦法管理好這個公司,那你必須重新思考你的組織或人才布局。」

為什麼把學習的時間看得這麼重要?何炳霖說,自己 2020 年從臺大 EMBA 畢業、2022 年接任臺大 EMBA 商學校友會會長後,就發現自己的人脈圈拓寬了,「和他們約吃飯、請益問題,以前根本不會有這些資源。」何炳霖的經驗顯示,時間管理不只是找到工作和休閒之間的平衡,而是把時間花在對的地方。

095何炳霖的工作生活比例
經理人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