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 TWQR 的標示,不管你用的是街口支付、一卡通 MONEY、悠遊付、全支付、全盈 + PAY 等,消費者都可以透過 TWQR 付款。
亞尼克在2018年透過北捷投放生乳捲自動販賣機,成功提升品牌知名度,如今滙聚智能販賣機進一步和知名餐飲合作,推出熱食自動販賣機,吸引科技大廠關注。
具備感知能力的 AI 人形機器人已經不遠。日本更從 2023 年 4 月起,在特定條件下允許自動配送機器人在公共道路上行駛。機器人的活動範圍正在擴大。
導入系統本意是為了解決麻煩,提升效率,但實務上導入的經驗裡,常常是人仰馬翻,導入之後同仁紛紛抱怨不好用。怎麼評估才不會失敗收場?
國科會公布「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旨在建立我國 AI 技術發展的基礎框架,確保技術應用的安全性與可信任度,同時推動創新和保障個人權益。
餐飲業數位轉型趨勢下,線上訂位與自助點餐系統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但需平衡科技與人性化服務,確保顧客滿意度。業者可結合多元方式與活動,提高顧客接受度。
迪士尼遭駭客組織 Nullbulge 攻擊,洩露大量內部資料,涉及未發布項目和個人資訊。駭客動機在於抗議迪士尼對藝術家權利和 AI 技術處理問題。
近年日本連鎖餐廳興起數位化風潮,透過數位工具甚至機器人協助,提升外場營運、降低人力成本。但是否使用送餐機器人,薩莉亞和雲雀餐飲卻有不同做法,為什麼?
黃仁勳來台參加COMPUTEX又帶起一波AI旋風。高教界也不例外,連看似跟AI無關的文學院,也推出AI應用課程。文組學生絕非是這波AI浪潮的邊緣人。
高達9成的企業無法充分應用生成式AI創造商業價值,僅有10%企業已經在內部導入一項生成式AI應用專案。這些成功的企業與專案,具備哪些共同的特質?
許多零售通路開始導入自助結帳,有些受到歡迎,有些卻讓消費者寧願排隊實體結帳,差異在於使用的結帳方式不同,無論哪種,自助結帳的市場都將持續成長。
全聯的PX Pay會員數在5周年之際已突破1000萬;2022年旗下電子支付品牌全支付,如今會員數也達490多萬。全支付未來想成為電支龍頭,要怎麼做?
內政部推行行動自然人憑證臨櫃申辦服務,民眾可利用手機在24個戶政事務所申辦,無需攜帶實體卡片,僅需30元費用。
從 AI 工具的使用條款切入,針對用戶規範探討 AI 生成內容的歸屬、使用的權利、現階段的法律風險,以及企業如何在發生爭議時能最大限度維護自身權益。
微軟和 LinkedIn 發布《2024 年工作趨勢指數》調查。報告觀察全球使用AI工作的情形,其中發現台灣有8成員工自動自發,7成企業還沒想法。
美國麥當勞取消了自動櫃檯的 AI 聊天機器人計畫,麥當勞是在 2021 年與 IBM 開啟合作,據報導麥當勞將從 100 多家測試場所移除這套系統。
台灣誠品生活營運樂觀,實體大型書店正在回春嗎?除了不能只賣書,大型書店還有什麼出路?日本淘兒唱片的轉型啟示:掌握兩大轉型關鍵。
RMN 是什麼?零售媒體聯播網正重新定義傳統零售商的價值,從數位看板到結帳時 App 支付畫面,每個環節都潛藏行銷的機會。導入 RMN 的好處解析:
根據紐約時報,美國司法部、聯邦貿易委員會達成協議,司法部將調查輝達是否違反了反壟斷法,聯邦貿易委員會將主導檢視OpenAI與微軟的商業行為。
黃仁勳2日在台大體育館演講,點名43家AI供應鏈合作台廠,大讚台灣是無名的英雄,卻是世界的支柱。
台灣吉野家掀關店潮?絕對不是!日本吉野家戰略型事業變革3策略揭密:拓展 C&C 店型、搶回烏龍麵市場寶座、收購上下游業者,搶占拉麵市場,一連串改革⋯⋯
隨著AI在零售業應用愈來愈普及,日本全家便利商店前也積極在門市內導入生成式 AI、AI 人工助手等,取得讓相關人員工作時間減少約 50% 的佳績。
台灣最大的匿名社群平台Dcard去年遭檢警搜索,鬧得沸沸揚揚。現今很多企業都有經營網站和會員,也可能會被執法機關要求提供資料。該給嗎?可以不給嗎?
越來越多企業開始設立「AI長」,這個新興職務需要什麼能力,究竟都在做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