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和 LinkedIn 發布《2024 年工作趨勢指數》調查。報告觀察全球使用AI工作的情形,其中發現台灣有8成員工自動自發,7成企業還沒想法。
美國麥當勞取消了自動櫃檯的 AI 聊天機器人計畫,麥當勞是在 2021 年與 IBM 開啟合作,據報導麥當勞將從 100 多家測試場所移除這套系統。
台灣誠品生活營運樂觀,實體大型書店正在回春嗎?除了不能只賣書,大型書店還有什麼出路?日本淘兒唱片的轉型啟示:掌握兩大轉型關鍵。
RMN 是什麼?零售媒體聯播網正重新定義傳統零售商的價值,從數位看板到結帳時 App 支付畫面,每個環節都潛藏行銷的機會。導入 RMN 的好處解析:
根據紐約時報,美國司法部、聯邦貿易委員會達成協議,司法部將調查輝達是否違反了反壟斷法,聯邦貿易委員會將主導檢視OpenAI與微軟的商業行為。
黃仁勳2日在台大體育館演講,點名43家AI供應鏈合作台廠,大讚台灣是無名的英雄,卻是世界的支柱。
台灣吉野家掀關店潮?絕對不是!日本吉野家戰略型事業變革3策略揭密:拓展 C&C 店型、搶回烏龍麵市場寶座、收購上下游業者,搶占拉麵市場,一連串改革⋯⋯
隨著AI在零售業應用愈來愈普及,日本全家便利商店前也積極在門市內導入生成式 AI、AI 人工助手等,取得讓相關人員工作時間減少約 50% 的佳績。
台灣最大的匿名社群平台Dcard去年遭檢警搜索,鬧得沸沸揚揚。現今很多企業都有經營網站和會員,也可能會被執法機關要求提供資料。該給嗎?可以不給嗎?
越來越多企業開始設立「AI長」,這個新興職務需要什麼能力,究竟都在做些什麼?
員工擔心自己的職位被AI取代,老闆則煩惱AI會改變商業模式,逼得人們加速學習新技術的步伐。為什麼iKala程世嘉卻認為,「躺平一陣子是個不錯的策略」?
近半數高階主管表示,生成式AI投資的重點不明確,建議企業可關注與客戶服務相關的3個領域:個人化行銷、優化客戶體驗、協助客服人員解決問題,以獲得最大成效。
Afresh的AI平台就像超市「店長」的角色,負責確認店中各生鮮食品的批貨數量、訂單、管理商品庫存。
微軟和 LinkedIn 的最新研究顯示,AI在職場的使用率達到歷史最高,員工們利用它來提前完成繁忙的日程,但對工作可能被新技術取代仍有擔憂。
「如何運用生成式 AI 推動公司業務?」是這 2 年來全球企業的共同課題,但並不是所有企業都能順利導入,有些還為此摔了大跤!這些企業犯了哪些錯?
除了比較常被討論的,將AI結合行銷之外,AI也可以助力企業的財務部門增強資料處理量能,協助使用者完成數據分析、報告產製等,進而減少外包需求。
肯德基、塔可鐘等速食業紛紛導入AI,透過影片與語音監控員工、判斷員工表現,除了作為發放獎金的依據外,更能分析高績效員工的表現,成為未來的培訓教材。
台灣大學資訊工程系副教授陳縕儂解釋,生成式 AI 之所以讓人驚艷,是因為它有主動生成資訊的能力,然而,並不是所有公司都一定要導入生成式 AI。
二代推轉型要改變的都是前輩曾經的成功方程式,怎麼磨合溝通?歷經人事與財務整頓,臨危接手寶島眼鏡的蔡國洲和蔡宜珊,讓寶島經營回穩,坐穩市場龍頭地位。
采威國際資訊以雲端服務、區塊鏈、資料科技等核心技術,提供企業數位轉型、智慧製造、5G加值應用相關服務解決方案,去年營收寫下4.95億元新高,年增10.62%。
葡萄王生技1969年成立,比現任董事長曾盛麟還大2歲。接班葡萄王後面臨的是公司內部沒有數位化、系統化;找來一批新人又遇到世代衝突,他怎麼克服轉型難關?
當企業紛紛表明要加大投資人工智慧,但觀察實際行動卻發現,組織多半只是緩慢接受這場工作革命,認為人工智慧仍在炒作階段,僅採取觀望態度。為什麼?
YouTube推出線上學習課程,台灣成為全球先行者。數位部與台大等機構合作,推動全民AI通識課。
我們的工作正漸漸被 AI 取代,需要自行獨立工作的零工經濟時代迎面而來,能提升工作者未來競爭力的技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