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封帶來疫後缺工潮,餐飲業站在海嘯第一排。然而麥當勞早已超前部署,提出多元人力策略,擴大招募中高齡員工應戰。
疫情過後內需爆發,缺工嚴峻,業者建議開放移工填補人力,但官方抱持不同想法,認為提高薪資、友善中高齡就業環境才是根本之道。
隨著勞動力市場的短缺,加上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Z世代開始浮現「憤怒求職」風潮。這對求職者和企業分別造成什麼影響?企業又該如何避免員工憤怒求職?
不少非高齡退休者,擁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及人脈。可惜目前勞動市場的供需,尚未充分媒合,建議雇主以部分工時、或科技輔助,導入這群龐大的潛在勞動市場。
大學生最想在哪間企業工作?雇主品牌顧問 Universum 蒐集 5000 多名大學生的意見,得出資訊工程學系、商學院、人文教育學系的理想雇主排行。
經歷過的大離職潮和缺工潮,企業祭出高薪吸引人才加入的方式,開始出現了反轉,企業在招聘時變得更加謹慎,支付給新員工的起薪,相比幾個月前少得多。
人才流失幾乎是困擾所有企業的一個頑疾,在面對一個決定離職的員工時,你會怎樣挽留他?利用四象限繪製員工的人物畫像,打破被動局面,做到前瞻性留才。
104 人力銀行發表 2023 年《半導體產業人才白皮書》,半導體業每月徵才 2.3 萬人,平均月薪平均月薪 56K,北中南部薪資差距逐年縮小。
透過裁員省成本,企業可能是在白費力氣!一圖看懂 3 年內的發展,為何大舉裁員的風險這麼高?企業如何省成本才有長期效益?
LinkedIn 分析平台最常見職業發現,軟體工程師被 AI「代勞」的比重最高(高達 96%),代表只有 3% 技能非得要軟體工程師親自執行才能完成。
人力資源解決方案公司 SHL 調查顯示,有 42% 的面試者會因為面試經驗不佳,拒絕該企業,留下正面印象的面試體驗才能提高網羅潛在人才的機會。
AI 預計將取代重複性高的工作,像是行政文書或初階助理職位,公司也可能不再聘用實習生、助理。這讓年輕世代職涯路徑與過去不同,不同世代的隔閡也隨之加深。
隨著生成式 AI 爆紅, AI 人才成了當下最為稀缺的人力資源,Adzuna 資料顯示,6 月份美國與 AI 相關職缺已上升到 16 萬。
世界經濟論壇(WEF)報告顯示,未來 5 年內,全球將流失 1,400 萬個就業機會!報告稱,預計損失最大的是行政工作,如收銀員、售票員、會計等⋯⋯
缺工問題多年都是餐飲業者的痛,貳樓為什麼能讓留任率達9成、全員流動率僅10%?更首度跟媒體透露,達到20間後,貳樓就不會再展店。
104 人力銀行發布調查報告發現,餐飲業過往徵才結構「兼職六成、正職四成」;同時為應因缺工議題,也提出不同的「客製化」招聘策略。
全球第二大自行車零件廠愛爾蘭商速聯集團(SRAM)傳出大量資遣員工,並強制調動勞工工作時段。台中市勞工局証實,派遣公司已通報資遣300 多位派遣勞工。
企業在召聘一個職缺的時間已經連 4 年增加,在 2023 年第一季達到史上最長的 44 天;是什麼原因讓企業不斷拉長招聘時間,面試者又該如何自處?
去年以來知名企業CEO紛紛求去,到 5 月為止離職率較去年同期上升 52%。經濟下行、通膨上升以及景氣衰退都讓各企業董事會重新審視 CEO的領導能力。
蓋洛普(Gallup)發布最新的2023年《全球職場現況》報告,發現有將近20%的員工正在「大聲離職」,他們雖然留在自己的工作岡位,但並不感到滿意。
美國半導體行業預測 2030 年半導體產業人才將缺工6 萬 7000人,其中,39%為技師,41%為工程師,20%為電腦科學領域人才。
據 104 調查,台灣人力市場上, AI 相關工作機多達 2 萬 6000 個,就連台積電都搶著要 AI 人才,並開出七大條件。
貝恩顧問公司最新研究顯示,到了 2030 年,全球將有多達 1.5 億個工作從年輕族群轉向 55 歲以上的年長勞工,勞動力趨向高齡化。ˊ
缺工危機持續發酵,餐飲及零售業站在海嘯第一線。許多企業紛紛採取措施吸引人才,美廉社和老爺酒店提高中高齡員工比例,海底撈則進入大學搶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