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走進便利商店,你買了什麼零食和飲料?如果你要想一下才有答案。這很可能是因為你認為「選什麼都差不多」。這對行銷人來說,這並不是一件好事!因為你的產品擺上架,看起來就是跟競爭對手沒有兩樣,該怎麼做才能衝高銷售成績?
「等待 400 個號碼、排隊 3.5 小時才能吃到一碗麵。」按照現在的標準來看,一風堂曾經創下的排隊記錄大可被冠以網紅拉麵店的稱號。在過去 31 年的時間裡,它擴張到了紐約、巴黎、新加坡、韓國、香港、上海、北京、緬甸等 12 個國家和城市
全聯不只Facebook粉絲專業經營相當出色,其實在LINE的官方經營也有相當不錯成績,看看他們有什麼經營心法。
10年前的寢具市場相當M型化,高價品牌設櫃在百貨公司,動輒千元;低價品出現在菜市場、零售店面,雖然價格便宜但品質不一。「誰來滿足那些口袋不夠深、卻也想要有一定品質的消費者?」李忠儒當時觀察到這個市場的真空帶,認為大有可為,於是四處拜訪寢具廠,尋找成品上網販售。
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VR)技術的應用,逐漸出現在人們的生活裡。零售巨擘沃爾瑪(Walmart)就設計了虛擬浴室,讓消費者在家就能體驗不同衛浴設備的實際感受;或是請顧客用手部控制器直接選取想購買的商品,再丟到虛擬購物車中。
其實,除了星巴克,85度C和怡客等連鎖咖啡品牌也宣布調漲,但同樣在賣咖啡的7-ELEVEn、萊爾富、OK便利商店,在三月初卻向媒體透露,近期沒有調漲計畫。明明是賣同樣的商品,為什麼定價策略大不同?
一家小店、一位愛交朋友的媽媽,用人情味帶日本第一大化妝品牌走進台灣鄉村,讓坐落在西螺小鎮的「街邊店」,變身社區美容中心,嚇嚇叫的業績怎麼做到的?
你是不是有過這樣的經驗?明明是好商品卻賣不出去、自己的臉書PO文,常得不到任何回應 、在會議上發言常遭到忽略......這些情況,都是因為「文案力」不足造成的。那麼,如何才能有簡短又精準的「文案力」呢?
你覺得商品種類豐富的店和商品品項較少的店,哪個營業額會比較高?
你有想過,為什麼IKEA裡常隨處出現一些小燭台、馬桶刷等小商品嗎?IKEA最厲害的,是在顧客逛街時,操控你買東西,而你還不知不覺。當你踏上電扶梯進入家具賣場時,整個操控流程就啟動了。
電商巨頭亞馬遜的會員限定折扣日Prime Day在去年7月風光落幕,帶動整體業績飆升60%。其中,一款從來不打廣告的電子壓力鍋Instant Pot異軍突起,一口氣銷售21萬5000個,迅速在北美掀起一股討論熱潮,他究竟是如何擊敗各家廚具大廠,站上銷量冠軍的?
星巴克最新公布 2/22 即將漲價!你還會不會去?咖啡已是大街小巷都可輕鬆買到的飲料,市場超級飽和。然而,一杯咖啡卻也因為販售的方式、價格、通路的不同,衍生出多樣型態的商業獲利模式。明明賣的都是一樣的東西,為何還能群雄各據一方? 漲聲響起的星巴克,你還會去嗎?從一杯咖啡,學到最新的企業經營戰略
環境變化太快,讓CMO或當代行銷主管面對什麼樣的挑戰、又需要培養什麼能耐?
一家企業的行銷手法,往往體現品牌希望透露出的形象。以Uber來說,令他們聲名大噪的不僅是低廉的車資,還有推陳出新的行銷手段。在以下5個國家,Uber靠著有趣的行銷手法創造了不少話題。
一條再普通不過的白色毛巾,如何讓即將沒入海底的夕陽產業在四年內營業額如奇蹟般的起死回生?日本今治毛巾的故事,值得台灣地方產業和期盼轉型升級的廠商參考。
如果說一位超級業務員每見到一位顧客,就能成交一筆訂單,那麼一篇厲害的廣告文案,就等於將超級業務員複製到數以萬計的廣告頁面上,達到倍數的銷售成績。
二○一六年二月一個寒冷的下午,我和太太閒步逛到東京江東區的清澄白河一帶,想找一家安靜的小咖啡店,喝一杯手沖咖啡。在那兒,我們終於遇到了從美國進軍日本、有咖啡界Apple 之稱的「藍瓶」(Blue Bottle Coffee)。
小品牌通常缺乏廣告預算支援,沒有大批業務團隊,資金和設備都有限,如果想要進一步擴大市場,在連鎖通路上架銷售,該怎麼做才容易實現?
去年底,全聯舉辦集印花換購德國廚具精品 WMF產品的行銷活動,其中快易鍋原本預計兌換2萬個,但在18周的檔期結束後,竟換出高達22萬個,超過WMF在全球一年的銷量⋯
「那個朋友好久沒聯絡了,但打電話又好麻煩⋯⋯算了,傳一則訊息給他,有問候就好。」這樣的情境是否似曾相似,但你知道「2.3次留言才相當打一次電話,還多了禍從口出的機會嗎?」
與「世界最美20間書店」的蔦屋書店隸屬同集團的TSUTAYA,和台灣得利影視攜手,在台灣開設首間「TSUTAYA BOOKSTORE信義店」,24日在統一時代百貨5樓開幕,TSUTAYA台灣董事總經理安田秀敏喊出未來預計台灣3年內要展5家店。
什麼都要賣,就什麼都做不好!引領皮克斯走出低谷的他,從中學到的3點體悟 要一次比一次好,就絕不能自滿於現狀!皮克司財務長的3個經營心得
市場競爭和環境變化的討論,行銷人一定不陌生。每年思考策略和決策時,這類「環境分析」「競爭分析」都是極重要的課題。但到底你和競爭對手的差距該如何判別?針對產業變化,你該如何解讀才能找到應對的策略,往對自家品牌最有利的方向發展?
這幾年來台灣的品牌經營市場,由於消費者接收訊息的方式,以及消費者對於產品選擇的考慮因素都有了極大的變化,造就品牌經營市場發生了兩股不可忽視的衝擊性力道。品牌經營者不能不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