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 勞工年後想跳槽!其中有 74.2% 透露已經開始找工作,最想進入的前三大行業為餐旅休閒、科技資訊、批發零售。而大家眼中的「夢幻跳槽企業」是?
寒流來襲!已有 4 所學校放低溫假,上班族也能放低溫假嗎?若放低溫假,公司仍要我上班,可以拒絕嗎?若沒有放低溫假,我可以自己向公司申請嗎?
豐厚的年終讓員工樂開懷,但也有企業年終縮水,引發員工不滿,不同產業年終「發放比例」如何,最感給出年終獎金的前 3 大行業是?
1/13是第 16 任總統、副總統與第 11 屆立法委員選舉投票日,如果勞工在當天出勤,加班費怎麼計算?月薪制勞工在投票日出勤,薪資計算方式分 2種:
求職網站的調查發現,今年薪酬規劃,合計有近6成的企業透露第一季已有安排加薪計畫;同時新開出的職缺,也提供 3.8 萬的均薪吸引人材。
台灣麥當勞宣布加薪搶人才,3 月 1 日起全面調升餐廳正職人員起薪 2000 元,並再釋出 1500 名正職服務生、200 名餐廳襄理職缺。
萬寶華公布〈2024 全球人才短缺調查〉結果,揭露 73% 的台灣雇主表示找不到適合的人才,最為短缺的的專業技能為資訊科技與數據技能。
發現年終、薪資調幅不如預期,又不知道該如何開口談?前微軟人資長提醒,工作者千萬別用「考慮離職」當作籌碼。
2024 全台企業最看重的 3 大題材分別是:AI 人工智慧、ESG 永續發展、長照醫護。哪些職位含金量最高、發展趨勢是?
失去員工不只會對團隊士氣造成影響,代價也很昂貴,《哈佛商業評論》整理了8個領導地雷。
2023 年全年打工應徵總人次約 500 萬,成長約 50%,又以 25-44 歲間求職者成長 70% 最多,高達 83% 上班族表示薪資不夠用。
104人力銀行今(22)日發布寒假兼職、打工趨勢報告,盤點時薪最高、職缺最多與最搶手的兼職職缺,同時也公布「兼職工作者」最看重的3大條件觀察。
新冠肺炎疫情趨緩,許多公司從遠距辦公,改回實體辦公的舊制,卻面對反彈聲浪。亞馬遜(Amazon)告知員工每周必須進辦公室3天,出現了罷工現象;蘋果(Apple)與華特迪士尼公司(The Walt Disney Company)員工簽署請願書,也拒絕重返辦公室。
人資的工作包含招募、互動、培育、人才部署等,需要人力來安排面試、與員工溝通,究竟 AI 和人資可以怎麼結合應用?如何讓人類和機器協作,發揮最大價值呢?
2023 年新鮮人的平均薪資為3.1萬,卻仍與期待薪資有著 7000元落差。 3 成新鮮人入職不到半年就選擇跳槽換工作,他們最在意的條件是?
女性在績效評估中,比男性同事高於 2 成的可能性,獲得根據「性格表現」而非「工作狀況」的回饋,導致她們在升遷和加薪時處於不利的地位。
隨著醫學進步,80、90 歲以上的長者,會愈來愈頻繁活躍於職場,並打破「年紀大=能力差」的刻板印象,企業也應該創造年齡友善的工作環境。
超過7成受訪者認為,人才缺口是當前面臨的首要挑戰。展望2024年,領導者應該關注的人才課題是什麼?
隨著工作場域橫跨的世代愈來愈多,年長者和年輕工作者薪資差距愈來愈大,也會讓升遷管道塞車。
展望 2024 的發展趨勢,1111 人力銀行整理「10 大亮點工作」,提供工作者多方思考。
如今全球各大龍頭企業提供給員工的福利,早已經跳脫零食、飲料或按摩,心理健康一躍成為最受員工歡迎的福利措施。
Spotify近日傳出要裁1500人!原因可能來自 CEO 曾說Podcast 拖累了公司的獲利,Spotify 明明擁有2億付費用戶,為何仍在虧?
外送做到月入 10 萬,一個月只能休息一天、一天工時16小時。「做自己的老闆」「工作時間自由」這些誘人形容詞的背後,似乎更多不為人知的黑暗面。
《生成式 AI 與工作》報告顯示,面對生成式 AI,受到影響的女性數量超過男性的兩倍。為什麼性別會成為決定是否被取代的重要因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