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對台灣、日本、韓國、中國的調查排行發現,各個國家皆有消費者偏好的品牌階層,但除了階層範圍不同外,品牌屬性也不盡相同。
東方線上花了 4 年的追蹤調查,發現在台灣市場中品牌影響力名列前茅的品牌,主要有以下 3 種特性,成功在消費者心中扮演一定的角色:
2019 Brand Asia 亞洲影響力品牌調查總排行榜由YouTube蟬聯冠軍,排名12的全聯是台灣在地品牌冠軍。
大數據時代帶動了電子商務、影音娛樂、社群交友等各類「平台」的興起,該如何建立平台品牌聲望、鞏固客源、吸引更多優質賣家進駐,將是未來平台經營的決勝關鍵。
逸萱秀幾乎是眾所周知的洗髮潤髮長銷品牌,發售時間是 1976 年。它的強項在於長久以來累積了許多愛用者,但相對的如果沒有持續吸引新顧客,隨著銷售時間拉長,既有顧客的年齡老化,品牌也會逐漸凋零,這是長銷品牌必須面對的問題。
藍瓶咖啡靠著主打和星巴克完全不一樣的豆子而發跡。弗里曼回憶,當時藍瓶沖泡咖啡的時間、烘豆的程度等都和星巴克不同,許多人認為這樣恐怕難以成功,但事實上人們反而受這樣的不同處吸引。「我們需要更多員工、比星巴克更貴一點,但就是這樣的不同讓我們更吸引人,」弗里曼說。
Netflix 在 2009 年就宣布,已可提供超過 10 萬部電影 DVD。到了 2018 年,它一年就發表了接近 1500 小時的原創影劇(包含電影、影集),這等於每天要看 4 小時才能看完。我們篩選出獲電影奧斯卡獎(The Oscars)、電視影集艾美獎(Emmy Awards)提名、得獎的 4 部 Netflix 自製作品,以及 3 部與台灣相關的影劇。
什麼要將已累積 8 年的品牌印象砍掉重練?對 Pinkoi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顏君庭來說,這不只是設計層面的改變,而是費時 9 個月的「品牌重定位」。
一顆來自台灣的鳳梨酥,象徵最質樸溫暖的人情味,微熱山丘歷經 10 年光陰,至今在日本、香港、新加坡等地持續發燒,是什麼樣的品牌魅力讓他們銷量與人氣常年持續不墜?
自2014年來,華碩在印尼的消費性筆電市占都是龍頭地位,而負責人是年僅39歲的東南亞區域業務總監,他對華碩在「萬島之國」喊出50%市占的目標提出了具體策略。
走過四分之一個世紀,亞馬遜何以愈做愈大?華爾街知名商業分析師湯姆.福特提出 5 點觀察,《經理人》據此整理了亞馬遜近年來在服務上的改變與革新,給經營者一些實務上的建議。
在這個顧客平均一天會收到 5000 則行銷訊息、每天觀看各種媒體 12 個小時的時代,品牌接觸到大眾的管道變多,但龐大的資訊量也稀釋了個別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印象。
如何從當下最時髦的生活風格中汲取靈感,幫助客戶完成變革,尋找新的商業機會。
從林口長庚醫院旁的一個二樓店面起家,杏一醫療用品現在全台有超過 200 家連鎖店,成為台灣醫療用品通路龍頭。愈賺錢的產業競爭者當然愈多,杏一醫療用品如何做出差異化?聽杏一董事長陳麗如談他們的策略思考。
你對台灣小吃的印象是什麼樣子?對台中人而言,可能早餐是炒麵配上東泉辣椒醬,或者來份油膩香鹹的刈包,可是走出台中車站前廣場,綠川旁的盛橋刈包會告訴你:我們用全新的方式詮釋了台灣小吃。
即便成立只有短短一年,U.I.J Hotel & Hostel 友愛街旅館的影響力卻迅速遍及全台,除了歸功於與插畫家二村大輔合作的企劃,友愛街結合平價背包客棧與設計旅店的複合經營模式也十足吸睛。
促銷(Promotion)只是整體行銷策略的一環。行銷經理如果只是線性思考,就容易淪落挖東牆補西牆的困境。
每個市場的都有一名先行者,在花蓮這塊品牌與設計的處女地,尤其需要一個前瞻的角色。
健身風氣席捲全球,在這個產值預估達 872 億美元(約新台幣 2 兆 6000 億元)的產業中,販售智能跑步機與飛輪的新創公司 Peloton,2017 年已晉身獨角獸(估值超過 10 億美元的未上市企業)的行列,成為全球最大的健身獨角獸新創。
以銷售堅果條、能量棒零食為主的卡恩德健康食品公司(Kind Healthy Snacks),創辦人丹尼爾.盧貝斯基(Daniel Lubetzky)打造了價值 29 億美元的能量棒零食帝國,身為大股東的他以 15 億美元的身家,首度入圍今年的富比士(Forbes)富豪榜。
咖啡店是門好生意?近年各式品牌紛紛「跨界」,精品 agnes b.、Gucci,保養品 Kiehl's,名車品牌 Mercedes-Benz 都曾設立咖啡店。最近,知名巧克力品牌 Godiva 也加入戰局,被媒體稱為「星巴克的甜蜜新對手」。
成立才 4 年的打鐵仔(Patya),已經累積 22 萬粉絲、做到 8000 萬營收,但身為原生網路品牌的打鐵仔,還是開啟了線下店,為什麼?
連續在 2015、16 年榮獲英國自行車雜誌《Bike Biz》頒布的年度最佳品牌(Best Bike Brand of the year),是相對年輕的女性自行車品牌 Liv。
「這是一場在轉型與倒閉間掙扎的賽局,」台灣本土女裝品牌 So Nice、信宏國際總經理李宥宏回顧自 2010 年起,平價時尚品牌 Zara、Uniqlo 接連攻台後,台灣本土服裝品牌業者所面臨的共同挑戰與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