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 PIP?被列入績效改善計畫怎麼辦?組織、人資單位怎麼做,才能讓 PIP 發揮效益?前微軟 HR 副總裁:離職吧!留下來也難有好結果。因為⋯⋯
保守估計,超過 70% 導入 OKR 的企業是 OKR 與 KPI 並用,同時採用 OKR 與 KPI 會出現什麼問題 ?兩者為何只能擇一?
Google 實施新績效考核制度 GRAD 後,近 6% 員工可能不合格,想獲得高績效也更難。Google 會吹起裁員潮嗎?GRAD 制為何引起反彈?
在面對年度計畫時,要避免出現「大舉突破」之下的「半途而廢」。更重要的是要將整體及個人的行動力,做綿密且有系統的組合才會有效。
每個主管都應該去思考:「怎樣變通的方式,效果會更好?」讓月報制度確實發揮培育、訓練人才的功能。
有些導演明明曾經有過全球知名的代表作、甚至拿下奧斯卡獎,後來卻沒有新作。這是因為,好萊塢有一個「導演監獄」(director jail)潛規則。
當主管詢問部下「進行得還順利嗎」,有的部屬會給出令人期待的答覆蒙混過關,事實上是毫無半點成果的狀態。主管應靜待結果,不把過程納入評價。
設想你在家辦公,你認為,公司有沒有正在監視你的工作情況,看你是不是正在追劇呢?高德納諮詢公司(Gartner)2020年針對119家企業高級主管調查,60%的公司使用監控軟體,觀察遠距員工的表現。
主管不用害怕遠距稀釋團隊凝聚力,讓同仁感覺孤單,因為線上回饋機制不斷發生。IBM是怎麼做的?
微軟廢除分級制度,靠3象限績效評估法,消除惡性競爭、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
績效面談流於形式? 從績效面談的目的思考,掌握3個重點,幫助主管創造雙贏的面談!
你真的搞懂 OKR 是什麼了嗎?我發現一旦領導者對 OKR 的誤解愈深,困擾可能比受益還大!
為了年終分紅,業務將過年後客戶訂單移到過年之前,讓營收更亮眼;或因為不敢挑戰公司的績效評估標準,而執行有違道德的任務。工作者有沒有別的選擇?
很多管理者喜歡說「我只看結果」。公司業績不好,就嚴厲批評下屬;開會沉悶,就強制員工發言。但是,「只看結果」其實是低級的管理方法。
中美貿易戰2019年5月來到高峰,美國針對從中國出口的2000億美元產品,關稅從10%調升為25%。台商加速將產能從中國移回台灣,台灣最大的汽車水箱供應廠吉茂精密就在其中。
省了一點運費,可能造成更大的損失或失去商機。碰到這種情形,主管要從全局抓出問題。
過去這十幾年來,老闆愈來愈在意績效成績的高低,影響到員工在職場上的「生存」。因此,私下合理「美化」成績,或是對其進行一些調整,成了職場上的潛規則。
寶僑香港/台灣產品供應部總經理王國榮表示,看到不對勁的事,主管可跳出來給意見,但不能總是批評,也要看到對方做得好的地方。在P&G,正反回饋比例是3:1
Google台灣總經理林雅芳讓所有員工做了領導力價值評估,讓員工了解自己會被什麼驅動,提升參與度。她發現,年輕世代的工作者非常在意自己是否被看見,有些希望能被公開表揚;有些喜歡被單獨讚美,讓她學到「即使你要給認可,也要客製化。」
從特斯拉的成長來看,10年薪酬計畫或許是馬斯克的動力之一,獎勵計畫似乎能激勵人心,帶來高績效。但能激勵管理階層、員工前進的動機,除了錢,還有什麼呢?
華為任正非的「末位淘汰制」圖解:再優秀,績效墊底還是淘汰!推崇「狼性文化」的華為,提倡能上能下的人才管理機制。揭密其中最突出的「末位淘汰」績效管理制:
一整年辛苦地工作,許多人除了期待新年的到來,最期待的當然是領年終。但在這之前,多數公司都會先安排年終績效考核,會談前先做好準備是很重要的!
年關將屆,又要忙年度考核作業了,績效考核問題真是傷腦筋,該如何訂定合理的績效評核項目和目標?即使有了明確的項目和目標,又該如何考核才公平客觀?
我一開始帶領餐飲事業的時候,赤字卻高達 3 億元。過了兩年,赤字則減少到 6000 萬元的程度,但我們的夢想是轉虧為盈。當時我這樣跟店長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