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在 1999 年引進 OKR 後,從不到 50 人的小型新創公司,搖身一變成為員工超過 8 萬人、全球市值排名前五的科技巨擘。
「如果每個人的工作優先順序差很多,公司前進的速度就會慢。」有優先順序的公司會比較有力量,就算不用 OKR,公司也會朝一致的方向前進。
企業執行OKR常會遇到問題,比方說跟有了OKR,做起來卻像訂了KPI。該怎麼跟員工溝通?又該如何讓管理方法能夠落地執行?
身處高度不確定的產業,像是在技術進步速度很快的科技產業,客群、市場風向每秒都在改變,需要隨時調整目標與方向,就很適合搭配 OKR,而這其實就是多數新創企業的寫照。不過,無論是大型組織或新創,如果貿然導入 OKR,最後只會失敗收場。
OKR 的概念很簡單,組織先設定有挑戰性、能鼓舞人心的目標(Objectives),並搭配 3∼5 個關鍵結果(Key Results),讓組織知道你會如何衡量是否能達到這個目標。換句話說,關鍵結果要依附在目標底下,必須對目標有直接而具體的貢獻。
為確保 OKR 長久成功,OKR 必須深植於企業文化。很多公司會以為 OKR 算是「專案」,但這是錯誤的觀念。此處列出十大 OKR 問題,依時序畫分成三類:開始創立 OKR 之前、研擬 OKR 期間,創立OKR 之後。
近 20 年前,一間新創公司在矽谷成立,以「整合全球資訊,使人人受惠」為企業使命。創辦人賴瑞.佩吉(Larry Page)看見市場上搜尋引擎品質不佳,也對自身工程技術信心十足,竟喊出要讓公司年營收達到 100 億美元(約新台幣 3000 億元)的願景。
運用平衡計分卡,釐清企業的內部優劣勢及外部威脅;再搭配「作業價值管理」(AVM,activity value management)的觀念,才可能借助優勢、彌補劣勢,排除威脅,找到公司未來的發展策略。
本篇文章為「OKR 做最重要的事」讀後心得,作者在Intel、創投公司的經歷,讓他得以學習並傳播 OKR 的做法,進而收集到許多寶貴的落地經驗,包含實行 OKR 可能會遇到的障礙及如何解決等等。OKR 的精神不論是在工作上或個人學習都很值得效仿,推薦所有人了解這套目標管理方式的精髓,讓自己能夠朝著目標前進!
某公司為了爭取一個大客戶,專門成立了專案組,分工協作,努力半年,經歷各種挫折和辛苦,當然也有各種鼓勵和改進,終於得到了客戶的認可:「恭喜,貴公司得標了。」這時候公司負責人應該幹什麼?
為什麼這位超業如此努力卻無法獲得晉升?Top Sales 當然是好的實幹家,但如何從 work hard 的實幹家變成一個 work hard & smar t的市場開發領行者(Initiator),並且成為領導業務團隊前進的人選?我認為必須落實行銷及銷售成功的第一步驟:「以終為始的市場區隔與產品定位」,其中包含幾個關鍵想法與過程:
每個業務的理由都是大同小異,不是後端支援不及、交貨延宕,要不然就是客戶來不及開發票,已經每週盯業績了,還會發生這麼多狀況,究竟是哪個環節出錯了?
上海結建民防建築設計公司,成立於 2004 年 3 月 23 日,專門做地下空間設計和防空工程,年營收約 5000 萬人民幣(約合新台幣 2 億 2000 萬元)。創業之初,總經理陳力新主打客製化設計、附加多樣服務,成功打進市場,收入連年成長。不過,2008 年金融海嘯重創市場,給了他一個警訊。
平平都是業務員,為什麼有人年薪破千萬,你卻苦追業績?《年薪千萬的業務員是怎麼做到的?》作者訪談了 7 個產業的超級業務員,試圖釐清他們究竟做了什麼,才會這麼傑出。下面就是他發現超業共通的兩個工作習慣:
一般來說,公司各部門,各據各的山頭,兄弟登山各自努力。有的主管認為經營數據是機密、無可奉告;有的認為公開無妨。領導人該如何拿捏尺度,設計出合理的業績基準,還要讓部門主管願意分享經營祕訣?
台灣中小企業的策略制訂,重視成果大於過程,以致績效無法提升。我針對「投入」「過程」及「結果」面,進行因果關係的績效管理,發展出平衡計分卡「474 架構」,解決企業「績效管理」與「策略」分離的問題。
幾乎每個員工的自我評量,都沒有做出 Daniel 期望看到的自我檢討,只是一面倒地強調自己的辛苦和付出,好像公司多麽虧待大家、或是主管根本沒有盡到協助與輔導的責任。Daniel 心裡面不斷的回想:究竟是哪些地方沒有溝通清楚?
希臘哲學家泰勒斯(Thales of Miletus)曾被問到,世界上最困難的事情是什麼?他回答,「認識自己。」這個早在西元 600 年前就得出的發現,至今一樣真確。為了更深入了解你的領導強項、弱項,蛻變為高成效領導人,透過其他人的眼睛來看自己,是避開盲點、認識自己最好的方式。
過去阿里巴巴和許多知名企業,都採用了以業務結果為導向的 KPI(關鍵績效)考核制度。直到 2008 年,馬雲在一次談話中指出:「我看到我們這家小公司有了一些大公司的弊病,比如出現了浪費,甚至出現了官僚作風和形式主義。我們的 KPI 文化越來越強盛,一切都以 KPI 為主,缺乏了協調性。我們希望以結果為導向,但是過多以成果為導向,文化就會被稀釋。」
大部分企業在評量績效時,都非常重視「結果」,卻極少關注「過程」。只重視「結果績效」,卻從未關注導致結果績效不彰的「原因」,無法立即找出改善方向,很可能讓企業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中,慘遭淘汰。
企業現在擁有的數據量帶來了許多推動創新和提高績效的機會,但也同時存在著弊端。例如,低估了人們作定性判斷的價值,也會造成高昂的代價,這正是 Jerry Z. Muller 在本篇專欄文章中的看法。
淘汰績效表現不好的員工,對組織績效的提升與人員的管理當然有其正面意義。這也是世界上很多公司透過強迫分配法的績效管理制度,固定淘汰績效百分比最後3%, 5%, 或 10%員工的原因,以達成汰弱扶強,增加組織成員流動性的機會,建立活性的組織文化。
做好精準的目標管理,是優秀的業務主管必備的能力。要避免業績預估跳票的困境,可以透過「漏斗型商機預估」模式來管理。
當你升上主管,終於可以管理自己的團隊,看著他們都將工作進行地有條不紊,你也充滿十足幹勁,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卻發現他們不是常犯些低級錯誤,就是時常無故拖延或總是對你說的話沒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