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一項調查指出,有將近3成的員工曾有「在未告知雇主的情況下休假」的行為,被稱為「安靜度假」,引發討論。安靜度假為什麼發生?是組織應該解決的問題嗎?
我發現,很多人把不敢付諸行動的猶豫與怠慢,拿「學習」當成藉口,成了一直在追尋啟發的二流人。
顧問業一直被視為金飯碗,背後的努力和經歷卻不為人知。一位麥肯錫(McKinsey)前員工表示,他的年薪超過 650 萬,卻因為這 3 點不得不離開:
想在職場上脫穎而出,增加升遷機會,除了想辦法提升工作能力外,也應該適時表現自己。在工作中,不要過度分享私事,也不能太謙虛,將機會拱手讓人。
離職原因、離職理由該怎麼說?提離職卻走不了?如何順利離職,不跟公司撕破臉?不滿老闆該怎麼答?提離職前做好3個事前準備、答好離職原因,才能保護好自己:
中年轉調新單位,「臨機應變,順其自然地面對自己的工作、生活」將成為年長者接下來的時代在職場上笑到最後一刻的最大重點。
前寶僑大中華區護膚品牌經理郭艾珊指出:掌握「人事時地務」,躺平也能從容應付工作,花最少的力氣用頭腦造時勢,以最輕鬆的方式達到最好的表現。
你以愉快的心情工作嗎?或許各位會覺得奇怪,但我工作時總是非常愉快。一般來說,工作者分為兩種人。
越來越多企業開始設立「AI長」,這個新興職務需要什麼能力,究竟都在做些什麼?
南韓前 500 大企業的人資主管,41% 考慮未來廢除自傳!為什麼?企業不喜歡求職者用 AI 寫履歷,卻愈來愈喜歡用 AI 評估求職者?
才能地圖是在 A4 紙上,針對單一才能,寫上四個相關的經驗。在面試時如果被問到「你擅長什麼?」時,就能馬上以地圖為本,說出具體的經驗和才能。
財富 100 最佳工作場所榜單公布!調查發現 Z 世代比上一代更重視工作「穩定」,同時也重視雇主是否能實踐對多元、公平與包容(DEI)的承諾。
平常工作已經夠忙了,被選任組織內部的訓練講師,感覺吃力又不討好!但擔任內部講師其實為職涯發展打開了嶄新的可能性,理由如下:
要背業績又要跟上新技術,快被工作壓垮?新一代的企業經理人需要吸收新知的範圍更廣、速度也要更快,所以對於學習真的必須要有一套新的思維。
一個主管能不能勝任管理職,不是只有看個人的領導能力,還得看組織是否提供必要的升遷支援。不過,如果組織內的職涯軌跡沒有那麼明確,員工可以怎麼做?
GU台中大遠百店店長徐伊旻入社3年,從基層員工當到店長,每一次都是用最短時間通過。她分享自己從員工蛻變成主管的瞬間是...
培養好的人際關係,要能辨別誰是會在危急時刻幫助你的「連結」,誰會是唱衰你、阻止你前進的「阻礙」。
面臨通膨壓力,員工真的能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嗎?可能很愈來愈難了!yes123 求職網指出,高達 63.1% 青年員工正處於家庭與事業「失衡」的狀態。
我發現大多數人的職涯撞牆期,發生的時間與周期是有脈絡可循的,以下是我統整出幾個最容易發生的時間點,可供大家參考:
Resume Now 一項關於職涯遺憾的研究揭露,工作者在職涯中最後悔的11件事,將近 6 成的受試者對在一份工作中待太久感到遺憾。
根據104 獵才「2023 經理人動向大調查」的資料顯示,近7成主管有意轉換工作舞台,而在農曆年轉職潮已具體投入行動的有20%。
七年級的人生應該邁入穩定,包括舒適消費、擁有房子和開始為退休存錢,但時運不濟,出社會時遇到金融風暴,薪資凍漲,疫情後又遇到通貨膨脹,基本生活成本昂貴。
專業工作者或創業家每天都在面臨不同挑戰,如何確保工作穩定性、提升競爭力,進而跳脫舒適圈?我想「守破離」是個可以參考的路徑。
這是我第一次被辭退。被辭退的感覺,就像是有個人原本一直在資助你如今的生活型態,並且提供你支付得起的合宜健康保險,接著他卻突然把你拋棄在荒郊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