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高達 9 成 1 的工作者有年後轉職的意向,創下近 5 年新高,其中有 5 成 8 的工作者表態已經展開行動。
我們要怎麼找到這個人生槓桿點?以下我用三個核心圈來作為原則,將盡可能的縮小試錯範圍,用最有效益的方式來槓桿天賦帶來的影響力。
人每天都要做不同決定,好比是否要投入學習一門新技能、該不該離職、要不要結束一段關係。這些決策影響工作與生活的每個層面,也決定我們每個人的一生。
回想自己剛畢業、準備踏入社會,是否曾感到很多的不確定性?當時學校如何引導你找出方向?台大電機系教授曾雪峰,除了自己專業的課程外,還開設了許多人生探索課,希望陪伴學生更了解自己、對未來有更清楚的方向。
進行超過 1000 次面試的 Google 工程總監表示,不分經驗,多數求職者其實都會犯下相似的錯誤、出現 4 個最常見的面試盲點。
想當自由工作者,但還在擔心辭職後再也沒這麼好的機會?是因為我們將事情簡化成二元論,若試著切換視角,或許能在迷霧之中,找到潛藏的第三條路。
台灣求職網 yes123 在 2023 年的調查也發現,高達 92.6%受訪者表示,有成為「斜槓族」的意願。專家推薦!4 種斜槓工作,時薪上看千元
我喜歡回答學生們的發問,因為大家所提出的問題,不正是我當年橫梗在心口的疑問嗎?若是我有機會面對當年的自己,我會給這位剛畢業卻徬徨的新鮮人 5 個建議:
中年危機的根本原因不是年紀,而是對於環境與心境的改變未能及時因應。 根據我的觀察,可能的環境改變與心境衝擊有...
如果對現狀感到迷茫、焦慮,或是對現在的工作感到倦怠,不妨嘗試重新評估自己,也許你會有不一樣的職涯發展路徑。
隨著人工智慧的海嘯席捲職場,全球預計近 10 億名知識工作者將受到影響,並淘汰掉 1400 萬個工作,但有一類型工作幾乎不會受到影響:藍領
當今產業正經歷高速的轉型與顛覆,為能聘雇符合需求的人才,許多企業正從傳統經驗為基礎的招聘,轉型為以技能為優先的招聘。年輕人該如何布局?
你了解工作的意思嗎?其實工作與職業有著微妙卻重要的差異,人可以沒有職業,但不能沒有工作,透過真正具有意義的工作,我們才能在生活中實現自我。
世界經濟論壇預期,2027 年 AI 會創造 6900 萬個工作機會,掌握 AI 技術將成為求職中不可或缺的技能,同時工作者也應具備哪 5 大軟實力?
如何在職場保持「被需要」的價值?保持隨身碟的 4 個特徵,就能在職場上能游刃有餘的面對一切困難,常保在工作中的籌碼。
最資淺的AE通常要磨練2年!在踏入公關業之前,先做好心理準備,認真正面的挺過這一段菜鳥期,終能體會並享受到公關工作多變的挑戰與樂趣。
少了公司的加持,自己還有什麼價值?還在上班時我不時會用這句話問自己,語氣中看似貶低的意思,實則要謹記一件事:真正的實力,來自會跟著自己的能力。
現年 67 歲的比爾.蓋茲,雖然辭去微軟董事長多年,但影響力仍持續發酵。他仍呼籲個人、企業、政府,正視氣候變遷,藉由創新,為淨零碳排展開行動。
佐克伯在哈佛大學的演講上,向台下學生分享他的創業經驗,他說沒有人在一開始就知道怎麼做,只有當你腳踏實地努力時,目標才會逐漸清晰。
難相處的同事、討人厭的主管⋯⋯明年還要繼續忍下去嗎?對現狀感到不滿,該果斷離開、還是再撐一下?《導演症候群》作者馬大元醫師,幫助你釐清心中想法:
美國脫口秀主持人歐普拉說,如果有人雇用你做你熱愛的事,那麼你收到的每一分錢都是額外的好處。
長壽時代來臨,退休後的人生下半場應該如何準備?以下是我的百歲生活提案,擁有豐富歷練的你,也可以參考:
年薪百萬的人,工作量也就值 10 萬。但是在這 10 萬基礎上,他們用了槓桿,用 10 萬直接乘以 10,變成價值百萬的工作。這才是年薪百萬的真相。
在壽命延長與科技變遷的趨勢下,人生序列模型將逐漸不適用,我們需要以新的角度看待人生進程。打破人生序列模型後,人們的一生將更有彈性,有機會做更多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