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成本不斷上升,愈來愈多美國人選擇利用業餘時間從事兼職工作來增加收入。根據 Bankrate 調查,超過3成的美國成年人擁有副業,年輕世代尤甚。
IBM 創辦人被問到,如果想在集團裡被拔擢升遷,究竟要做到哪些事。他回答:「將自己的錯誤率提高一倍。」若因害怕犯錯而裹足不前,就無法達成偉大的成果。
多數工作者常認為工作經歷必須和理想職缺高度相關,但「曾經在漢堡店工作」可能意外地會是從一眾求職者中脫穎而出的關鍵?
英國管理大師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擔任過殼牌石油公司經理人,返回校園進修後,進入學界創辦倫敦商學院,隨後又脫離組織,成為自由工作者。我們精選他多次出入職場的體悟,提供你受用一生的職場反思。
年後想轉職、換工作?2025年十大亮點職缺揭曉,包括 AI 機器學習工程師、半導體先進製程工程師、碳盤查管理師、健康管理師等。
中高齡該怎麼轉職?隨著時代變遷,越來越多中高齡人士選擇在職場上開啟「生涯第二春」,重新找回工作的熱情,為職涯創造更多可能性。
躺平風潮在中、日、韓、台各個地方受到「社畜」們大量共鳴,年輕人尤其不再為了功成名就拚命。如今,躺平潮吹近美國,高達 4 成工作者不願意升遷,為什麼?
在職場,我常警惕自己,千萬不要為了「輔」而放棄「主」,哪怕次要收入或利益超過了主要收入,因為次要收入可能要靠主要收入支撐,沒了主,輔也不成了。
對工作迷惘?失去人生方向?領導學專家麥斯威爾發現,許多高階主管無法看清自己,不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因此找不到使命感。《乘法領導》建議能先自問5題:
在美國,「人際交流」經常出現在就業過程中,特別在矽谷更是頻繁。做好這件事,讓我獲得兩個暑期實習機會。
進入職場後,你可能會發現這樣的狀況:明明擁有相似的學歷背景,有些人升遷像打電玩,一路破關斬將上去,有些人過了幾年仍原地踏步。,
以年資來看,30歲已不是職場新鮮人,如果能厚積實力,能與同梯同事顯現差距。有些人會在20多歲成名,像是創業家,早早感受到人生的大風大浪;大多數人需要到30歲左右,才會產生明顯變化,能夠嶄露頭角的人,會在35~40歲左右,升上中階主管,職涯更進一步。
升職後的實情常常是,「工作壓力明顯增加」、「工作量明顯增加」等。在曾有升遷經驗的上班族中,有66.1%被拔擢後,反而因此焦慮,讓新世代的工作者不只想躺平,也對於升遷持保留態度。
人生的五個桶子彼此息息相關—裝滿其中一個有助於塡滿另一個,而且,通常按照由上至下的順序裝滿。
升遷的道路往往充滿挑戰,除了工作表現和經驗之外,性格特質也有影響。人資專家、心理學家的職場建議,幫你更快升遷加薪:
如果你把過去的經驗和資歷視為你的職場資產,卻不進行「增值」,這些資產將隨著時間而縮水。以下是幾個確保職場資產持續增值的建議:
如果不希望再虛度光陰,只有一個方法。那就是為你的夢想設定「到期日」。不要每天做白日夢,而是要有具體計畫與目標。
就算你與同事相處得再和樂,還是希望你能多與同事以外的人交流。瞭解外面的世界,你就能體會「社會是多麼廣大」「人生是多麼深奧」。
從打工小妹到 CoCo 壹番屋社長!22 歲便執掌年收高達約 20 億的數家 CoCo 壹番屋、擁有約 400 名員工,顛覆日本商界的諸澤莉乃是誰?
每天早上 6 點就起床工作至深夜、一周工作 7 天!輝達(Nvidia)黃仁勳:最好的工作,不是能持續帶來快樂的工作!希望你有經歷痛苦與磨難。
David 工作十幾年來,主管對他的評價是:工作認真、反應機靈、績效也很好。但每次升遷卻沒有他的份,他不禁懷疑,老闆心目中的人才與晉升標準到底是什麼?
2023 年各行業升遷率普遍下降,特別是在科技業,升遷率下降 25%;2024 年僅 8% 員工預計會被升遷,低於 2023 年 10.3%。原因是?
千禧世代和Z世代員工偏愛遠距辦公,主要因為靈活性和陪伴寵物。調查顯示,許多人願意減薪或放棄高薪機會以陪伴寵物,且企業若提供寵物友善政策,將更具吸引力。
如果你沒有試過、也不習慣開口為自己爭取好位置,甚至連加薪都不好意思說,別總以為主管眼睛是雪亮的,應該看得出你的潛力,職涯的發展有時是需要自己推一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