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守中曾 4 次參與台北市長黨內初選,從黃大洲年代,到馬英九、郝龍斌到連勝文,次次參與、保持「全勤」,但都在黨內初選時敗選。今年首次拿到入場券,就要面對台灣政壇從未出現過的政治人物類型柯文哲,丁守中用什麼樣的行銷主軸、策略來打這場選戰?
儘管拍了一支又一支的政見短影片,想要完整的介紹「姚文智是誰」「姚文智想做什麼」,無奈同樣的策略,在網路上的聲量就是炒不熱。如果選舉是一場有時間期限的行銷活動,候選人做為一標誌性最強的品牌,那「姚文智」這個品牌,到底欠缺了什麼,導致團隊使不上力?
把候選人當品牌的觀念,對選戰操盤者來說很重要,但很多候選人卻只管民調,這兩者有什麼不同?
為避免消費者遺忘你的品牌,你該做的事情是,透過跨界合作,持續與不同的人、事、物互動。當品牌的記憶點愈來愈多,就愈難從消費者的腦中抹去。
繼募資平台、分眾粉絲團後,政壇社群第一品牌下一步?
品牌行銷如何有效地詮釋品牌價值,是每個品牌都會面對的挑戰。如能找到對的品牌行銷方法,它可以成為一種商業戰術。Nike 最近在慶祝經典口號「Just do it」30 周年的宣傳中請了前美式足球球星卡佩尼克(Colin Kaepernick)站台,在宣傳圖卡釋出 24 小時內,網路上討論的熱度帶來價值四千多萬美元的曝光量。
在比特幣、以太幣當紅之時,或許有些人仍然搞不清楚何謂虛擬貨幣?其實航空公司的「飛行里程數」兌換,就是虛擬貨幣的初階應用,如何精準運用最有夢想感的下一個虛擬貨幣,飛向全世界?
台灣美食舉世聞名,而除了便宜美味兼具的小吃美食之外,最能代表當地飲食文化的食物,莫過於充滿濃濃台灣味的現搖手搖杯飲料。根據財政部之公開資訊,在 2012 年~2017 年間,我國手搖杯飲料市場整體銷售額、店家數目屢創新高。市場似乎一片欣欣向榮?從消費行為有何新發現?
企業如何善用內容行銷獲得潛在客戶?凱洛管理學院對B2B企業的最新研究,指出縮短業務及行銷差距的有效方法。研究人員從一份有關B2B公司應用內容行銷的研究中發現,線上研討會、白皮書及品牌部落格等數位內容,都是能帶來更多顧客的有用工具。比起需要親自參加的活動......
如果你是個需要銷售產品、活動、專案、甚至是一個理念的人,都應該要看看這本書。大部分可以改變人類行為或動機的方法,或許都蒐羅在《關鍵行銷》裡了。
靠著口碑相傳,2010 年在西門町開業的愛客發旅館事業集團,從原本 50 間客房,如今擴展成旗下有 9 個旅館品牌、2,000 間客房規模,員工數達 500 多人,去年營收逾 10 億元,是台北市西區第一大平價連鎖旅館。以西門町旅館有 5000 間客房計算,愛客發的市占率高達 4 成,規模也比台灣房間數最多的飯店—台北君悅酒店還大。
在變幻莫測的網路世界,面對才剛剛起步的電子書產業,樂天Kobo台灣營運部長周立涵開啟了「不走尋常路」的行銷之路。
當消費者期望愈趨多元、標準漸高,廠商該如何有系統地辨識消費升級的類型,精準回應、甚至預測消費者的需求? 該如何滿足標準「愈來越高」的消費者?星巴克、亞馬遜、SKII、P&G 的做法
經營社群,究竟有哪些事要忙?也許有人會說:「把貼文寫好,拍出美美照片,下點廣告,幫品牌創造一點人氣,回覆網友的私訊。」然而「Motive 商業洞察」許子謙、米卡卻認為:「若從內而外去探討社群行銷的本質,我們會說寫貼文、做圖、下廣告、回留言、辦活動這些只是最後呈現出來的事情,雖然它們會花掉且佔去行銷人大把的工作時間,可卻只是社群經營的冰山一角。」
一個造型優雅的日本 Vermicular 飯鍋,出現在沃頓商學院顧客分析大會(Wharton Customer Analytics Conference)的大螢幕上。發言人拉伊納(Ridhima Raina)正在問觀眾:大家覺得這口鍋要多少錢?
昨日限時祭出大麥克買一送一活動的台灣麥當勞,由於原物料供應不及,再加上體恤員工辛勞。因此,今日只有百貨、賣場、學校、交通轉運站相關類型的餐廳,將視情形營業,明(2)日上午六時起將陸續恢復營業。
講多了所謂對後端的「專案管理」,這篇文章來討論對前端市場與客戶的「銷售策略」。我的角色不是業務,這篇文章的討論將會著重在產品經理(或有些人會說這像 product marketing 的執掌),在將產品推到市場上的時候,怎麼找到產品定位與市場策略。
你還記得你上一次踏入銀行,是什麼時候嗎?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到實體分行辦理業務,光是等待櫃台叫號,就得耗上的大把時間,讓注重快速和效率的現代人,尤其是「數位原住民」的年輕世代,對實體銀行敬而遠之,成了傳統銀行的客戶缺口。
怎麼讓消費者變成你的宣傳大使?今年 3 月,在 Instagram 上有一個有趣案例。眼鏡品牌 OWNDAYS 推出「#Followers Discounts」活動,玩法是這樣的:你擁有的 Instagram 粉絲數,每兩人可換成 1 元現金回饋,也就是追蹤人數愈多,獲得的消費折扣愈高!
行銷人常常會問一個問題,「Google AdWords真的有用嗎?因為我從來不點那些廣告連結。」現實是,對很多消費者來說確實奏效了! (編按:Google AdWords 現已改名為 Google Ads。)
投票表決前,忍不住左顧右盼,習慣觀察大家的反應和態度後,才決定要投哪個;第一次光臨的餐廳,還是參考一下身邊的人都點什麼好了,跟別人點一樣的餐點,應該比較不會踩雷……這些行為和想法,背後反映出的是十分常見的社會現象──從眾效應(Bandwagon Effect)。
賽局理論提供了一般性的原則,讓你不論面對商場或人生,都能分析出自己該怎麼做。
生活變得多元、複雜的同時,行銷人也愈來愈困惑,現在還能怎麼做,才能在多種資訊來源中成功跳出、抓住消費者眼球,做好產品行銷?
場景,中國相當火熱的行銷詞彙。雖然有些虛幻,不過總結來說,就是比單純找出受眾更進一步,想像、營造、建設出完整的使用藍圖。以下兩個「中國營銷大咖的商業進化論」中講者所分享的案例,我認為都是抓住使用者「場景」的最佳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