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老牌雜誌不久前成為 Instagram 上第一個粉絲量突破 1 億的品牌。
台灣獨立遊戲團隊赤燭,繼 2017 年以恐怖解謎遊戲《返校》一舉爆紅後,日前(19日)在元宵節於 Steam 上線了新作《還願》(Devotion),上線後 Twitch 總實況觀看人數排行直衝全球第四,目前位列 Steam 暢銷排行第一。
同樣一支手機,掛上蘋果(Apple)的標籤,還是其他品牌,在價格上可能就差了一倍以上。然而,這一倍的差距非但沒有嚇倒消費者,更沒有人抱怨價格太高。 從每次的蘋果新品發表,通路外排的一長串人潮就能證明。
如何將品牌植入大眾腦海,一直是行銷人想參透的謎題。然而,品牌經營並沒有一套 SOP,只要按部就班地照著執行,就能打造長銷商品。
數位經濟時代,如何行銷才能讓品牌留在消費者的腦海,是現今品牌經營的共同難題。台灣量販龍頭家樂福(Carrefour)今年再度顛覆了受眾對量販業行銷手法的認知,揮別單一訊息的溝通方式,進化為串聯模式,更用創意角度切入,拍出還原度極高的賀歲片,並以一連串的內容行銷操作取代促銷宣傳作法,打造消費者有感議題。
小米的生態鏈之所以能夠成功,除了需要有對的人加入生態鏈,另一個部分則是要順利「將產品賣到消費者手裡」,這可以新零售時代中備受討論的「人、貨、場」為框架進行分析。
有感於每年想轉往行銷企劃的新進朋友不少,不論是初入職場、學生實習、或者轉換跑道上,相信都面臨著該如何增進行銷企劃上的情況。
在 2017 年 7 月舉辦的台北世大運,6 月上線的《Taipei in Motion》宣傳片,寫下超過 400 萬次觀看;2018 年底的台北市長選戰中,市長柯文哲在選前發布的最後一支宣傳片《11 月 24 日,實現我們對彼此的承諾》,在臉書(Facebook)上有 2 萬 5000 多次的分享。
大多數的業務人員都知道要產生最大投資效應,必須根據80/20法則做好客戶的分級,但要如何做好客戶分級,產生最佳的投資報酬率呢?我認為應該做好「全方位客戶分析」,包含以下四個方向:
你還以為產品只要找網紅開箱介紹,在網路世界創造話題,就能再創百萬銷量?政治大學特聘教授別蓮蒂在他調查的 2018 年消費者報告中指出,這件事可能不再有用了!
就算市場很低迷,還是有熱賣的商品,我們就是要成為那款商品。」萊特薇庭飯店式宴會廳執行長鄔豐如認為,即使全台灣連年結婚對數下降,在供需不平衡的情況下,仍有所謂的「爆品」;也就是說,景氣和商品銷量並不是完全正相關。
一個婚宴專案,為雲朗觀光集團帶進超過 2 億 8000 萬元的營收,在結婚對數連年下降,競爭激烈的婚宴市場中,雲朗是怎麼做到的?「在兩年前,雲朗就看到市場萎縮。這已經不是生意好不好的問題,是連上門看場地的人都變少。」
創立 66 年的圓山大飯店,外界印象不外乎傳統、古典、中國風,時常成為接待國家元首和政要人士的場所,更是長輩選擇兒女結婚地點的首選。然而,曾是優勢的特點,近幾年卻成為圓山的包袱。
10 年前,典華幸福機構砸下 20 億,在大直興建一整棟建築,不蓋商場、不建旅館,專做婚宴。整合長林廣哲回憶,「當時許多人都看衰典華,認為花那麼多時間、成本,根本沒辦法回收。」
2013 年 4 月,美國前總統巴拉克.歐巴馬發表了腦啟動計畫,要釐清人類大腦各個區域的主要功能,探究人如何思考、學習及記憶,至今已集結超過 500 位科學家、投資超過 160 億元台幣。
目前台北市政府的官方帳號有 70 幾萬人追蹤,其中有超過一半的人選擇「封鎖該帳號」,為什麼會走到這個局面?又有哪些企業經營 LINE@ 可以留意之處?
根據財政部營利事業家數今年統計,台灣手搖飲料店已超過兩萬間,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手搖飲料業者要如何在一片紅海中,找到利基?
為了抓住消費者的心,企業無所不用其極,對於消費量高的 VIP 客戶,推出各項優惠與特別服務,希望可以持續獲得他們的青睞。不過,《超級用戶時代》指出,消費金額最多的人,不一定真心喜歡你的產品,也就不一定會重複消費。
《富比世》雜誌公布 2018 年 YouTuber 收入榜單,今年的第一名是年僅 7 歲的萊恩(Ryan),事實上去年萊恩在《富比世》的榜單中收入排名第八,短短一年的時間躍升第一名,收入更是翻倍,7 歲的他是怎麼做到的?
台北市、新北市政府今年 4 月聯手推出了「交通定期月票」,可在 30 天內無限次搭乘雙北的捷運與公車(里程計費的公車除外),還有 YouBike 前 30 分鐘免費。然而,這個政策也引發了「票價 1280 元是否太貴」的討論。
我的產品明明很好,為什麼就是沒有人買?」產品上市後、打了廣告、還跑了促銷活動,銷售就是不見起色。事實上,有時候光強調產品本身的功能,並沒有辦法打動消費者,你可以試著從 3 個面向:用途、時間和訴求,改變行銷思維,不再靠折扣吸引消費者埋單。
面對數位時代,品牌可不能再固守舊有的思維了。比起廣告中的千言萬語,消費者更重視自己的實際感受。台灣知名行銷專業網站「Motive 商業洞察」許子謙、米卡就認為:「以前是品牌用一則廣告去跟消費者說:『我是怎樣的品牌。』但現在,是品牌必須做好一件事(或好多事),消費者才有可能感受到你是怎樣的品牌。」
肯德基是中國最大的速食品牌,然而 3 年前他們卻發現自家門市淪為中老年社交場所,感受到年輕消費者不斷流失的危機感,肯德基找來廣告公司安索帕,決定要做點不一樣的事。一千天的時間,他們讓肯德基門市數量從 5,000 家成長到 5,600 家,用一款 App 網羅了 1.6 億高忠誠度的會員,更創下史上銷售最佳的成績,2016 年母公司百勝中國還單獨到美國納斯達克上市。 從「老人社交所」變成「被炸雞耽誤的科技公司」
一般來說,品牌知名度高、充滿話題性,對行銷人員來說應該是件好事吧?但在 2018 年的台北市長選舉,這個優點卻被柯文哲的競選團隊視為急需改善的「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