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報導,美國零售業領頭羊沃爾瑪計劃裁員約 1500 人。將影響全球技術運營團隊、美國商店的電子商務履行部門以及沃爾瑪廣告業務。
統一超商招開股東會,由董座羅智先主持,先是揭露 2024 年的亮眼成績,卻也坦言景氣比較辛苦,在會員訂閱、電商都還在發展階段。
狂銷 27 億!爆紅日本全家襪 Convenience Wear 系列的推手,是伊藤忠商事的纖維部門。可見日本超商的服飾規模,已逼近專業服飾品牌。
7-ELEVEN 宣布推出會員訂閱制,揭示零售業搶攻訂閱經濟。隨市場飽和與消費習慣改變,企業開始嘗試導入訂閱制度,成功關鍵在於找對受眾、設計對應方案。
「多合一」(All in one)產品正成為美國人的購物首選!消費者尋求功能多合一產品的原因有幾個:
百貨成長放緩,為何還開不停?從遠東Garden City到南港LaLaport,業者靠複合式經營、細分客群、差異化,成為勝出關鍵。
小北百貨今(22)日舉行31周年慶,副總經理張書賓喊出今年達到210家店,營業額雙位數成長目標,「目前店數是195家,預計今年再開15家店!」
日本近年爆紅的迷你超市 My Basket(まいばすけっと)堪稱「日版美廉社」,遍布都會圈,總店數破一千家!他憑什麼成功?拆解背後塞三大策略:
如果你曾在疫情前逛過新莊宏匯廣場(簡稱宏匯),你會發現,現在的宏匯不一樣了。2020年,宏匯一開幕就遇到疫情,招商很不順,「大家來逛會覺得很空曠,不會想久留。」宏匯執行董事柯愫吟回憶2023年接手的情景。
UNIQLO 提出營收要衝到十兆日圓的目標。單價約 4,000 日圓的商品,要堆疊出十兆營收,真的有機會嗎?
據多家媒體報導,生活工場將於 4 月底起陸續撤出百貨商場門市,並逐步關閉現有實體據點,轉型發展線上通路與批發零售業務。
全聯證實了:大潤發將走入歷史!大潤發將升級「大全聯」拼綜效。未來,超市、量販都將以新形象亮相,並為全聯注入年輕、有活力的品牌印象。
三井Lalaport南港店開幕後,也牽動大台北商圈勢力板塊位移,因此不只是百貨,各大品牌專櫃也高度矚目對於大直、南港商圈的影響。
2009 年起,日本麥當勞卻步入衰退期,2014 年甚至僅剩 2200 億日圓,面臨年度虧損。在強化定位、品質和體驗後,日本麥當勞也開始聰明漲價:
從小肉舖變年收千億人氣連鎖超市!LOPIA 樂比亞(ロピア)插旗台灣,6 月在新莊匯廣場店再開店,全聯、美廉社、家樂福便利購、楓康超市迎爆炸性挑戰⋯⋯
近期台灣百貨產業中,最受矚目的莫過於將開幕的台北南港三井 LaLaport(Mitsui Shopping Park LaLaport )購物中心。回
南港 LaLaport 於 3 月 20 日正式開幕,這是三井集團在台的第 5 間購物商場,為什麼快速在台灣布局?記者會上三井解釋原因。
大創創辦人矢野博丈,從屢戰屢敗到打造全球百元商店帝國。他獨特的「負面經營」哲學與顧客中心思維,使大創以高品質、低價策略稱霸市場。
德國運動用品巨頭 Puma 發表疲軟財測,並示警貿易戰可能傷及運動服飾銷售,引發股價單日崩跌近兩成,摔至九年來新低。
全支付 2024 年在日本推出跨境支付服務,不到一年,又在韓國上線、成為台灣首家進軍韓國的電子支付業者,全支付推動跨境服務有哪些優勢?
據《日經》報導,7-11 母公司 Seven & i 控股現任執行長井阪隆一面臨下台壓力,消息指出可能由外部董事斯蒂芬・達克斯接任,他是誰?
日本全家便利商店的最大股東「伊藤忠商事」傳出放棄參與創業家集團對 Seven & i 的 MBO 案,因為籌措約 8 兆日幣的資金遇到困難。
寶雅公布2024年第四季財報,不僅寫下236億元營收新高,稅後淨利也同創新高達28.11億元。
沃爾瑪過去的核心客群為較不富裕的群體,如今年收入超過 10 萬美元的顧客卻成為推動銷售增長的關鍵,它為何獲高收入者喜愛?沃爾瑪做對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