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在 21 日的 I/O 2025 發布會中,重點介紹自家 AI 模型 Gemini 的最新進展與全平台應用策略。
AI 做得又快又準,還不會喊累,讓不少人開始焦慮:我會不會也被取代?但創造力與情感交流仍是人類強項。那麼,哪些職業最常被點名可能被 AI 取代?
AI 正在以驚人的速度進化,然而許多職場上的例行任務仍未實現自動化,甚至像安排會議、文件分類這類任務,也依然是人類工作者的日常。為什麼?
聯發科副董事長暨執行長蔡力行在 2025 年 Computex演講,不僅宣告聯發科的戰略轉型,更揭示了半導體業在 AI 時代的 5 大關鍵趨勢。
ChatGPT新一代o3模型不再急於秒答,而是先停頓思考,再調用工具、整合資訊,最後給出驚人精準的回應。這種「慢思考」革命正從根本上重塑AI。
輝達(NVIDIA)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黃仁勳被劉揚偉問到:「Team Taiwan的意義是什麼?」他回答:「這裡是全球運算產業的中心!」
生成式AI產出的內容可能有誤,所以企業多半安排人力審查,但如果沒有建立明確的監督機制,讓員工憑感覺評估AI產出的正確性,這個機制很有可能無法發揮預期。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再度站上 Computex的開場演講,他指出,台灣科技業為全球AI崛起提供了硬體基礎,更有機會成為產業領頭羊。
Whosecall開發公司Gogolook(走著瞧)5月16日從創新板改列一般板上市,成為台灣首間從創新板改列一般板上市的純AI軟體公司。
當全球科技公司高喊「AI 將接管人類工作」的口號時,卡內基美隆大學卻用一場實驗潑了這個論述一盆冷水:連表現最好的 AI 模型也僅完成 24% 的任務。
成立於 2015 年的雲象科技,透過AI與影像辨識技術,不僅加速診斷速度,更提高診斷一致性。如今,雲象科技已在台灣數位病理市場占有率超過70%。
AI 工具與同伴之間的界線日益模糊,但研究警告,AI 帶給你的快樂感覺只有短短半小時,超過這個時間只會覺得更孤獨。
生成式 AI 已從工作助理轉型為情感陪伴工具,有報告指出,心理諮商與情緒抒發成為 AI 最常用途。但專家警告,過度信任聊天機器人恐造成心理風險。
用 AI 找工作愈來愈普遍!看見求職者履歷與職位的要求完美相符,你會覺得如獲至寶,還是不禁懷疑這個人在履歷上「過度澎風」?
Prompt(提示語)的設計成為決定創作品質與產出效率的關鍵因素。其中,形容詞在眾多調整元素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AI的進步看似快速,實則歷經數十年努力與反覆失敗。從專家系統到神經網絡、ImageNet、Transformer等重大突破,背後都有直覺與冒險的投入。
馬斯克大膽預測,機器人有望在五年內超越最優秀的人類外科醫生,並說他旗下的腦機介面公司Neuralink,也因人類植刀不夠精準,而出動機器人代勞。
部分 Z 世代網友認為,破折號已成為判斷是否由 AI 生成文字的「識別碼」,甚至戲稱它為「ChatGPT 連字號」。
2022 年末 ChatGPT 上線後,全球掀起 AI 狂潮延燒至今,然而 2023 年當時熱門的 AI 職缺,如今恐怕已經過時了。
美國網站《Ai4Beginners》整理出「現今最能為你換來高薪的 12 項 AI 技能」,涵蓋基礎的資料處理,到技術門檻極高的 AI 研究技術。
全球企業的裁員浪潮背後,是因應AI發展的資源重分配,國內如何應對產業變革,確保經濟與就業穩定,已經成為當前最重要的課題。
根據《Tom’s Guide》與 AI 專家整理的使用心得,很多使用者都犯了相同的錯誤:不是輸入太少,就是忘了提供範例,甚至連模型選錯都不自知。
ServiceNow 的最新調查顯示,求職者對雇主在招聘流程中使用 AI 持保留態度,甚至對於 AI 的參與感到不安。
專家警告,應謹慎對待與 AI 聊天機器人的對話內容,避免透露過於敏感的個人及企業資訊,以免不慎洩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