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於科技業人力資源管理 15 年以上,歷練本土公司與外商企業,曾獲上市櫃集團年度優秀員工、最佳團隊貢獻獎等榮譽。擁有勞動部合格就業服務執照與國際 NLP 高級專業執行師認證,分享從組織領導管理至個人自我管理等主題的見解與觀察,著有《布局思維》、《職場原力》,幫助人們發揮正向影響力!臉書專頁/部落格:人資主管UP學
被同事嫌口才不好、很難達到業績目標;想升主管,但被上級說不適合?不想被「貼標籤」,你必須先下手為強
很多機遇的臨門一腳,不見得是自己認識多少人、認識哪些人。而是決策者思考這個位置的人選時,能「想起」自己並且「認可」自己。
不知道你聽過「減法思維」嗎?放棄「什麼都賣」竟讓蘋果起死回生,大企業的減法思維,也能應用在職涯規畫上
「轉型」說起來很容易。但是,真正能做到的組織又有多少?更遑論自己的人生與職涯了。
賣飯糰的小攤車,為什麼生意這麼好?推出訂餐以及免下車取餐服務,其實都是為了解決顧客的痛點,為你的產品提升更高的價值、自然有人願意買單。
「只是補個油漆,為什麼這麼貴?」當你質疑價格時,你應該意識到,你是在買師傅的經驗與手藝,不單單只是付出材料成本。專業,應該被好好尊重。
好友部門內還有一位與他年資、績效不相上下的同事。他詢問我有沒有什麼方式,可以讓他贏過這位同事,讓老闆多看到他的表現,成為升遷人選。
「如果團隊裡有了表現優異的明星員工,是好是壞?」在某公司擔任研發主管的朋友,有天詢問我這個問題。管理者都在想如何找到最優秀的人才,為何他卻有此煩惱?
「要如何在職場上有比較好的人際關係?」「請問我現在的情況是不是該找其它工作了?」這是我在課堂或講座中最常被問到的幾個議題。
在職涯或是人生的選擇障礙之中,幫你做出好決策的原則:37%法則、10/10/10 提問架構與明確價值觀的選擇模式。
這陣子因為鴻海宣佈改變過往的強人領導決策模式,將由小組共識的決策模式來領導集團經營走向。宏碁、聯發科等高科技領導企業,都以雙首長(執行長、營運長)取代過去行之有年的單一首長制,就連傳統產業的統一集團,也在這個月宣布首度實施共同總經理制。
「現在景氣很不好,業績難做!」「任務太多,同事又不配合,實在很麻煩。」「最近總感覺在原地踏步,面對未來沒有方向…」你常聽到這些話嗎?又或者,你自己也常說出這些話?
在一次職涯講座的 Q&A 時間,有個年輕人詢問「我該如何累積職場人脈?」,我好奇地想了解年輕人希望建立人脈的用意。年輕人說許多商業書籍都會提到人脈的重要性,但他不知道該從何下手,希望我能給一些建議。
「說故事」是一個可靠的行銷策略,能更有技巧地幫助人們理解組織創辦人的信念,也更有機會說服同仁實踐組織文化與價值觀。掌握說故事重要原則:訴諸與聽眾的情感連結,才能讓人們體會到說一個好故事的力量。
認真說起來,我們並無法「管理」時間,時間每分每秒都在流逝,它不像一般的資源可以生產、儲存與組織。我們真正能管理好的,其實是自己看待時間的意義,在組織中什麼是重要的事情?如何善用自己的單位時間?如何經營時間獲得更多收益?
在帶領團隊這件事,你是習慣給出「指示」的領導人,還是偏向運用「提問」進行管理的領導人呢?負責組織領導力發展多年的經驗告訴我,善於向部屬提出問題的領導人,在促進團隊合作與管理績效的表現上,往往優於那些將重點放在提供部屬解答的領導人。而關於這點,我想與你分享一個小故事。
我想大多數人對於什麼樣才是一份好工作,其實是沒有仔細想過的。這個問題,我心中也沒有標準答案,不過後來我和學員們提到了管理學大師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在《從A到A+》所提的「三個圓圈」故事,讓大家對這個問題有個思考方向。
在職涯中難免還會有些面臨艱難選擇的時刻,像是「該不該離開目前的公司?」、「是不是要換個跑道」、「該不該接受另一間公司的 offer?」類似這種時候,該怎樣做出更有利於長期規劃的選擇呢?
某天早上,研發主管急忙打電話給我,希望我能幫忙慰留他團隊裡的一位工程師。因為我平日和這位工程師還算有交情,這位主管希望我以「職涯規劃」的角度勸說同仁不要離職。 貝佐斯的職涯提點:莫忘初心!工作的每一天,都該被視為「Day 1」
「我和他的能力、績效都差不多,只不過老闆比較喜歡他吧,所以這次晉升的是他不是我!」朋友 John 沒有順利被拔擢為部門主管,心裡很不是滋味。「怎麼說老闆比較喜歡他?這跟晉升有什麼關係嗎?」我問。
領導力到底是什麼?對我這樣的年輕管理者來說,學習領導力跟『自己』有什麼關係?又到底有什麼好處?
為何績效面談讓主管與員工如此頭痛?實務上,常見到主管受到一對一面談的緊張氣氛影響,不小心採用過當的質問語氣。當主管在對話過程一味地為對方提出建議,看似在給予幫助,但卻宣告了雙方關係的不對等,將原本善意的輔導溝通,轉變成指揮和命令。
生活忙亂、時間不夠用,不易靜心自問:「什麼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這時候「生命之輪」這個思考工具,可以幫助我們在設計人生目標與釐清自己的價值觀時,找到靈感和啟發,做自己的人生教練。
大學生談到身邊許多人都想成為「斜槓青年」(Slash),喜歡在社交網站標示自己的多元身分,例如「學生/劇團演員/社團講師/程式設計師」。在學生活就能有多種兼差,累積收入,看起來很不錯,但他總覺得哪裡怪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