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帶著赤子之心探索世界的旅遊愛好者,也是擁抱創新、積極正向並樂於分享經驗的最佳團隊導師。以網路產業與實體零售業雙重思維,率領年輕人才在各國市場的激烈競爭中以創新策略突圍。在數位行銷的路上,和大家一起切磋交流。曾任職 KKday、Yahoo奇摩、VF集團。
千萬別在初次聊天時,太急躁或刻意地想讓對方記住你,而太過有目的性的開話題,都容易弄巧成拙。
聊天要怎麼聊?可以談到多深入?哪些話題人家沒提,你不能問?有些話題為何「聽過也要當沒聽過」?聊天時,請和這 3 大雷區保持距離:
人在、心不在的聊天談話,往往是人際關係中的扣分。對話前,手機、智慧手錶最好收起來或關閉通知。
每天不斷寫信、打電話,偶爾獲得機會對客戶提案,但每次提案被客戶否決後,卻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業務小白要如何快速進步與突破?以下整理 3 個技巧:
職場上總是躺著也中槍、無故被潑髒水,這些不公義的事情引起的情緒勞動讓人心累。但是,當自己有理時,一定要說清嗎?
我的職涯裡經常有被調換職務、部門,去接手管理老團隊的經驗。我發現當接手一個既有團隊、業務時,有幾個特別需要注意的大忌。
在公開場合,如果剛好坐在業界德高望重的董事長、總經理隔壁,我們該怎麼開啟話題呢?4 個觀念擺脫手足無措的你,勇敢跟職場大前輩當朋友。
這陣子跟同事們在盤點各種疫情下誕生的新事業,以及新生意目前的狀態與進度,發現了幾個學習,帶給我很多啟發,筆記下來與大家分享:
組織裡有 3 種人才真的有掌握做生意的方法,他們懂得開源節流、用既有資源槓桿出新生意。身為主管,可透過一些線索觀察出這些人才,並把握機會跟他們學習>>
到處上課、請教專家,仍有學習焦慮?別忘了「你」就是自己最常忽略的學習資源,你的問題,沒人會比你更像專家!
其實溝通的關鍵能力不在溝通技巧、口才這些事情上,而在其他更重要的關鍵:必須得到對方的信任,讓雙方在彼此合作後能快速看到成果。
以前的觀念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做好自己份內的事、等老闆發號施令,但現在環境變化激烈,要在職場中具備有高影響力,為大局著想才是更重要的。
最怕聊沒幾句就陷入沉默?商務對話、社交場合的閒聊如何不尷尬、還能拉近彼此距離?試試這 3 招:
購物節、百貨周年慶、旅展等折扣檔期後,零售業者總是元氣大傷?想避免「打折打到骨折」,可從 6 件事下手
認真工作很好,但你有認真休息嗎?強迫關機並非逃避,不回訊息也不是不敬業,為了幫助自己擁有好的休息品質,你必須懂得自我保護。
能夠面對面就不要講電話、能夠講電話就不要寫信或是傳訊息,這一個傳統的溝通技巧,在 8 、 9 年級生可能不一定適用。
準備好久的提案一遇到老闆提問就講不出來?該怎麼克服?2 方法教你在會議報告不再支支吾吾。
考了證照、上了專業培訓課,履歷卻石沉大海?如何離理想職業更近一點?是時候停止「做學問」了,這個看似繞路的做法,可能比進修、考證照更快
「怕麻煩同事,只好先辭職…」員工為了育兒、只好放棄工作?主管做到4點,職場媽媽就不必在家庭、工作二擇一
好脾氣的主管為何突然暴怒?從薩提爾冰山理論學溝通,搞懂主管的溝通風格,試著創造良性互動,找出主管默默在意的事
好人才,不一定要跟競業搶!想找有即戰力、潛力的人才,根據我的經驗,這些辦法比起在 LinkedIn 或人力網站撈海量履歷更來得精準有效:
職場工作久了,容易成為別人 reference check的對象。如果你也成為別人的推薦人,可以就求職者的適任性、發展性,與新雇主分享如何幫助他上手。
想跨領域轉職,但沒相關學歷、經驗,也能轉行嗎?願意「從零開始」,你的機會其實很多
不下指令、不追進度,員工也能自己動起來?論主管「問對問題」有多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