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原力Co-founder,曾任TutorABC協理與鼎新電腦總監,並曾獲選兩屆微軟最有價值專家 ( MVP ),離開職場後創辦探索原力,致力於協助青少年培養面對未來的能力。認為教育與組織育才其實習習相關,都是在為未來儲備能量,2018年起成立為期一年的專題課程《職涯躍升的關鍵24堂課》,為培養台灣未來的領袖而努力。
這不知道是多少職場工作者的生活寫照,最少我看過許許多多的人,是這樣子在過生活,很忙碌,但不知為何而忙,也不知忙完後可以獲得些什麼,這個狀況跟前陣子有個朋友跟我提到的:「人生最可怕的就是有事做。」,如果你現在沒工作,你會慌,你會想辦法快點找份工作,但是當你有工作,有收入,然後時間也被填滿,你反而不思考。
上週回母校去跟學弟妹分享如何挑選第一份工作,在過程中我提到一個觀點 - 一定要面試你的主管。工作十多年,我換過很多的主管,深深的感受到主管的能力、tone調、管理風格將會大大的決定個人的成長與發展,如果這個人將會是你往後2-3年要天天共事的人,你能否跟此人合作就變得非常重要,所以你有什麼理由不多問他一些問題,看看此人是否跟你合拍,觀察此人的能力是否超群,以及他的人格是否健全呢?
沒有限制,是所有人夢寐以求的,但這是對你最大的考驗,你必須要給自己設定清楚的目標,有計畫性的去把目標實現,而實際上,計畫也是一種限制,計畫讓你知道自己現在正在什麼位置上,接下來又要往什麼方向去
每天都在消不完的to-do中度過,我想應該很多人都跟我有一樣的毛病,經過幾個月的摸索與反思,我現在每天的to-do基本上一隻手數的出來,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作法。
許多高手或專家進到一間新公司後,不見得每個人都能發揮出原先 100% 的戰力,這與能力多半無關,更多問題是出在適應上,適應文化、流程、人,在這新環境的每件事情都在衝擊著自己。有經驗的老鳥,在進入新公司的前三個月大多不會有太大的舉措,而是
什麼叫現實?現實就是這個世界充斥著很多的不公平與不合理,機會不是人人均等,努力不見得就會有好的結果,有些人靠運氣贏過你,有些人靠關係贏過你,有些人則莫名其妙的就贏過你,你必須要了解到機會雖然在那,但你很有可能隨時因為一些莫名的理由而失去它。
這一年來深刻感受到一個人的表現與他的年紀或歷練不見得是成正比,我今年團隊裡面有兩個年輕的成員,一個剛畢業,一個出社會工作 2 年左右,這兩人的表現你壓根兒感覺不出他們只有這樣的工作資歷。
我有個認識多年的好友-Jacky,他的能力非常卓越,過去10多年來的豐功偉業多不勝數,我約莫在今年6.7月時跟他吃飯時聊到一個關於管理上的話題。
管理應該是有彈性的,你要求員工一天要站在生產線上滿七個半小時,這件事情是否留有彈性?你想想,如果我限制你一天只有早上11點跟下午3點鐘的時間才能上廁所,你會有什麼觀感?
在一個團隊中,leader/PM/主管的角色是帶領一群人來達成你的團隊目標,而一個團隊可以做到什麼程度,跟帶頭的人息息相關:
從前的自己,總會用工作排滿日常的時間,每天就是工作工作,上班工作,下班繼續工作,週六休息,週日繼續工作,因為當時我總相信,努力的工作一定會得到最好的回報,或許,這對剛出社會3年時的我是這個樣子,但滿了3年後,這個做法會出現很大的致命傷。
前兩天與老闆進行管理議題討論時,提到了『工作』與『事業』的差別,很多人以為所謂的『事業』是等你當了老闆後才會擁有,不然幫別人做事頂多都只能算是『工作』。
有搭乘過大眾運輸工具的人都知道,在捷運、公車上都有所謂的博愛座,是希望優先提供給年長、行動不便、孕婦與兒童坐的,但這個博愛座一般人是否能坐呢?
還記得前一陣子在一場演講中講者在台上問了一個問題:「各位覺得何時應該培育部屬?」,這個問題一出來,我心裡的答案就是:「**隨時隨地**。」
出社會以來,參加過的會議沒有 1000 場也超過 800 場,在會議中我們時常可以看到會發言的人總是那 20 - 30% 的人,其餘的人似乎總是來列席,它們不曾參與討論,不曾提供意見,只是聽,或者說只
###主管該「以事為重」還是「以人為重」? 感性與理性之間的拿捏,可以看得出一個主管是「以事為重」還是「以人為重」,以事為重者,相對較理性,認為很多的事情該就事論事,不需要有太多的情感成分,所以他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