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成功習慣
feature picture
1

挪出餘裕、眼光放遠,學會「放長線釣大魚」!5 個方法助你培養「長線思維」!

整理.撰文 林庭安
2025-03-28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在當上美國總統之前,只是出身農場的素人,接連幾次落選,甚至還有一次主動退選、懇求支持者把票投給對手,因為他認為另外一個候選人從事不法勾當,不能讓他當選危害選民。

這樣的操守在政壇非常少見,甚至還讓大家懷疑他是否太軟弱,不適合政治。但最終,以大眾利益為優先的行為,讓他結交了許多盟友,成功當選參議員、總統。《給予》寫道,只要我們把眼光放遠一點,林肯的所作所為看似犧牲,最後卻會帶來好處,「他們不適合百碼短跑,卻能在馬拉松裡脫穎而出。」

短跑與馬拉松,正是短線與長線的最佳比喻。當你參加 100 公尺短跑比賽,或許不用做太多的準備,甚至還有可能在身體不適的狀態下逞強出賽,因為 10 幾秒就會結束,事後再多休息、復健就好;但如果今天要參加馬拉松,你會做更全面的準備,不只要顧及肌耐力、心肺跟補給,你也會對自己的狀態小心翼翼,因為任何一個小傷,只要戰線拉長,都可能會影響你的整體狀態。

延伸閱讀:員工、顧客與利益,誰該擺在第一位?傑出經理人的思考,決定企業的遠大前程!

「現時偏誤」的禍害:重視當下、低估長遠利益

無論短跑與長跑,都是用同一個軀體完成,為什麼人們的選擇會不同?心理學有個理論叫「現時偏誤」(present bias),人們在面對未來時,傾向看重當下利益、低估長遠利益。

舉例來說,如果可以選今天獲得 10 美元,或是明天獲得 15 美元,大多數人會更願意在今天就拿到錢。這個偏誤被廣泛運用在解釋人們做決策時,傾向滿足當下、忽略未來。

《長線思維》作者多利.克拉克(Dorie Clark)強調,保持長遠思考需要勇氣,若你願意承擔短期後果,日後會收到巨大的回報。但問題是,這個「日後」,意味著 5 年、10 年或更遠,人們往往沒辦法等那麼久。

克拉克指出,從理智面來看,大家都知道成功需要堅持和努力,但現代社會很大程度促使我們去做容易、有保障以及當下看起來吸引人的事。長線思維有一部分是要理解,你不會總是立刻達成目標,雖然緩慢的進展可能像在浪費時間,但一旦你投入時間了解本質及其運作方式,現在的每一刻,都會讓你在拉長戰線後變得更強大。

不過,知道重要不等於做得到。現代人最大的挑戰,往往不是沒夢想,而是不知道怎麼堅持。《經理人》推出的線上課程「改變人生的目標實踐法」,從心理機制出發,帶你釐清內在驅力、設定具行動性的目標,幫助你擺脫拖延與卡關,把「知道要做」轉為「真的做到」。

長線思維的體現:ESG 興起、重視利害關係人

近年商業界開始意識到,如果再繼續短視近利,就算組織賺再多的錢,地球也無法承受。因為氣候變遷,許多數據顯示,2050 年,全球可能有多達 10 億人被迫遷徙,這也是為什麼近年 ESG 盛行的原因――人們被逼著開始做長線的思考。

2018 年,全球最大投資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執行長賴瑞.芬克(Larry Fink)寫了一封信給集團投資的每家公司:「一家公司要能長久興旺下去,不僅得交出漂亮的財務成績單,還必須證明它對社會有哪些正面貢獻。企業必須讓所有利害關係人都受惠,包括股東、員工、顧客,還有企業所在地的社區。」

由近 200 家美國大型企業執行長組成的商業圓桌會議(Business Roundtable),在 2019 年 8 月公開發表一項聲明,重新定義「企業的使命」:企業經營不應該只考慮股東權益,執行長應該要帶領公司「為員工、顧客、供應商、在地社區和股東等所有利害關係人謀求福利」。

而疫情更加速這項思考。《重新想像資本主義》指出,新冠肺炎大流行讓世界產生天翻地覆的改變,但也迫使人們以不同眼光看待世界,企業與領導者們開始意識到,不能只在乎「我」和「現在」,也要關心「我們」和「未來」。

當以往「存在只為了獲利」的企業,都能開始望向長期,思考如何跟利害關係人共存共榮。我們也該拋開短線思維,捨棄短期的滿足感,學會「放長線釣大魚」,期許自己在為了目標堅持不懈的日子裡,能有所回報。

10 個問題,提醒自己「看長線」

《長線思維》作者多利.克拉克(Dorie Clark)在一個訪談中提及,想要自己的努力在短期內獲得回報是人之常情,但真相是,很多我們極盡所能想達到的成果,往往需要時間,而且會比我們預想中的長,「在事情還未明朗之前,你還願意做出短期犧牲並堅持下去,這會拉開你跟競爭對手的距離,創造出自己想要的人生與職涯。」在得到果實之前,我們可以用以下問題提醒自己:

  1. 我應該花時間做什麼?
  2. 我可以停止做什麼?
  3. 我對未來的假設是什麼,這樣的假設如何影響今天的行動?
  4. 我想住在哪裡、如何生活?堅持這個願景會是什麼模樣?
  5. 你希望為世界做出哪些貢獻、留下什麼印象?
  6. 我可以透過哪些方式將工作與個人生活結合起來,讓兩者都更愉快?
  7. 我如何利用限制來發揮優勢?
  8. 我有哪些資源,可以在未來換取不同形式的資產?
  9. 促使你用心生活、認真工作的動力是什麼?
  10. 你願不願意為自己重視的事堅持到底?

為了讓願景落地,有時我們需要一套可以反覆實踐的行動架構。像《經理人》設計的「理想生活實踐模版」,就是協助你將這些深層提問轉化成日常行動的工具。透過每週檢視、定期回顧與拆解任務的方式,不只是幫助追蹤進度,更是給自己一個固定的節奏,持續練習「把重要的事,放在時間表上」。

延伸閱讀:寧可錯過人才,也不能招錯人!6 原則、21 要訣,總結貝佐斯的管理心得

5 個方法,讓你挪出餘裕、眼光放遠,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

生活的重擔與工作壓力,使我們陷入無止盡地忙碌,面對抉擇時,沒辦法好好靜下來思考,什麼才對自己或對大局有利,往往只能倉促做決策。《長線思維》指出,如果太過忙碌或躁進,會讓你沒有足夠的思考空間,也就幾乎不可能擺脫短線思維。以下整理出 5 個方法,幫助你有餘裕把眼光放長遠,專注在真正重要的事。

找到內心真正的渴望,就能捨棄不重要的事

如果有份高薪工作邀約,卻必須每天台北、新竹通勤,你會接受嗎?《長線思維》寫道,有時引導我們做決定的不是當前狀況,而是我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必須確定自己的價值觀,才能評估眼前機會。對於重視家庭的人,如果因為通勤而減少陪伴家人的機會,就算薪水再高,也可能會推辭。

要找到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可以思考:「是什麼在驅動著你?」從「熱愛的事」「擅長的事」「這世界需要什麼」「能有所回報的是什麼」這 4 個要素的交集,探索人生的宗旨。《企業初心》提醒,追求意義最好循序漸進,宗旨也不一定要非常崇高,只要能提供別人一點點幫助,處處都能找到使命感。當你找到驅動自己向前、符合內心的真正渴望,就可以果斷捨棄不必要的東西,做對自己最有意義的事。

別一味回應他人的需求,留下自我思考的時間

無法靜下心來好好思考未來的另一個原因是,我們常在回應他人的需求。《長線思維》指出,你必須為自己做出選擇,自問以下問題,逼自己思考這些是否值得做:

  1. 要投入多少時間:對於每個請求,包括隱藏或未說明的義務,思考每個步驟的實際內容、粗估時間,光這樣評估,你就可能決定要說不。
  2. 機會成本是什麼:選擇做這件事,意味著必須捨棄其他事。
  3. 身體和情感成本是什麼:做這件事,對你的身心有何影響,是否有隱藏在背後的成本。
  4. 放寬時間範圍:問自己 1 年,或 5 年、10 年後,對這個選擇會有什麼感受;或是如果不這麼做,你會有什麼感覺?

抽出 20% 時間探索,複利將會帶來巨大成效

Google 過去曾鼓勵員工將 20%時間花在更具創造力和創新的地方,許多新產品來自這個政策。生活上,撥出 20% 時間探索興趣或職涯,可以讓你更接近夢想。嘗試從未做過的事一定會面臨困難和內心的阻礙,所以必須訂出期限,也要知道,不管結果如何,只要能從中獲得某種收益都算是成功。

如果你正在思考,該怎麼把理想願景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可以參考《經理人》設計的「理想生活實踐模版」,協助你將長線目標拆解為可執行的步驟,逐步建立行動的節奏;也可透過「改變人生的目標實踐法」線上課程,從核心價值出發,釐清方向,找到真正想堅持下去的事。

重要的是以數十年的時間來衡量,因為複利(參見下圖)的力量非常巨大。投資 20% 的時間即使起初看起來很小且毫無意義,最終會在你跟別人之間拉開很大的距離。《長線思維》指出,就算不知道最終願景也沒關係,用數十年來衡量,即使最終改變計畫或決定走上不同的路,現在所走的一小步,也會隨著時間推移而更有意義,在未來提供我們更多選擇。

複利效應
經理人

學會接受不完美,把所有嘗試當作實驗

《長線思維》指出,追逐目標時,短期內可能會遭受許多挫敗,不過長遠來看,當你做出足夠的嘗試,成功就會到來。堅持下去,必須接受不完美或重新看待失敗。亞馬遜創辦人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曾說完美主義讓人害怕失敗,阻礙創新。

學習矽谷的「快速失敗」精神,把草創時期所有嘗試都當作實驗,因為失敗會讓人不安,也意味著終結,但如果一開始就是不確定結果的實驗,就很難被定義為失敗。你知道需要多重複幾次,才能透過不斷調整達到想要的結果。

拆分目標、從小處著手,是抵抗短期誘惑的最佳解

我們時常會選擇讓自己快速得到好處的選項,如 1960 年代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特爾.米歇爾(Walter Mischel)的「棉花糖實驗」,他給孩子 2 種選擇:一是馬上吃到棉花糖,二是獨自在房間裡拿著食物,等 15 分鐘後就能吃到 2 份。幾十年後,當年等 15 分鐘後的孩童較有自制力,會在學業、事業上更健康、更快樂。不過人們容易忽略的關鍵是,你不會一直是同種人,所有人都可以學會延遲滿足,增強自制力。

抵抗短期誘惑的一個訣竅是冷卻衝動,轉移注意力。《長線思維》指出另一種方法,訓練自己去做必要且我們聲稱最想做的事——直接開始,並從小處著手。把目標分解成更小的行動,小行動積少成多,加上複利加乘,一旦開始著手,就有機會達成目標。

繼續閱讀 思考術
相關文章
商業 Business > 經營策略
feature picture
2

員工、顧客與利益,誰該擺在第一位?傑出經理人的思考,決定企業的遠大前程!

整理.撰文 林庭安
2022-12-20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疫情逼得許多產業不得不轉型,也考驗領導者必須做出艱難選擇:公司遇到困難時,要先裁員、大幅削減成本,還是轉而做短期效果不顯著,但對長期更有益的投資?

透過裁員削減成本,或許是最快能看到短期成效的方法,但擁有長線思維的領導者,通常會把裁員放在最後一步,因為他們明白,員工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要盡可能把員工放在獲利之前。以台灣為例,遭疫情重創的旅遊、餐飲業,也有許多公司聲明「不裁員、不減薪」,如晶華、瓦城,結果不但賺錢,還加速轉型成功。

延伸閱讀:瓦城痛過了!走過疫情、食安危機,如何靠醞釀 2 年的「虛擬廚房」致勝?

「股東至上」理論基礎,助長經營者重視短期績效

不過,追求短期成效也不能完全怪領導者。《無限賽局》指出,這種短視作為的興起,必須追溯到被視為 20 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之一、諾貝爾經濟學得主米爾頓.傅利曼(Milton Friedman),在 1970 年發表的一篇文章。內容提及,企業的社會責任只有一個:運用企業資源從事能增加獲利的活動。也就是說,傅利曼認為企業唯一目的就是賺錢,而這些錢是屬於股東的,此文奠定了「股東至上」的理論基礎。

後來,甚至有許多公司把高階主管的薪酬與股價掛勾,等於間接鼓勵領導者壓低工資、實施極端成本削減、裁員、關閉工廠等策略,而不是思考公司長期的健全。

《企業初心》表示,獲利並未考量企業對社會的影響,即便碳足跡帶來的總成本確實存在,但它卻不會出現在財報上;一間以煤炭為主要燃料的公司,其獲利數字也無法反映它為自然環境帶來多少外部成本。

而且,就算以財報的角度來看,獲利也可能是錯誤的經營績效指標。比方說,根據某些會計原則,母公司可以將掌控的子公司營業收入全數納為自己的,就算它只擁有部分股權。根據這項會計準則,有可能會讓某些公司的營收膨脹,讓獲利數字與事業健全度脫鉤。

扭轉損益觀念:獲利是結果,而非目的

這只是其中一個讓獲利「看起來」好看的方法,前百思買(Best Buy)執行長修伯特.喬利(Hubert Joly)表示,減少投資人力和其他顧客可以直接受惠的資產,的確可以讓短期營收數字變漂亮,卻會侵蝕企業的長期體質。

喬利在 2012 年接手百思買,在那之前公司大幅縮減店面支出、提高產品價格、不願投資電子商務,雖然短時間內挹注獲利,卻也讓顧客不想再度光臨。他發現百思買的困境並非來自外在,而是自己造成的。只要找回企業經營的宗旨,是有可能起死回生,「真正的損益觀念是:獲利的確非常重要,但它是結果,而非目的本身。」

亞馬遜(Amazon)創辦人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或許是長線思維的最佳體現者。他在 1997 年的致股東信裡就強調:「我們將持續以長期市場領先地位為考量做投資決策,而非顧慮短期獲利或短期的華爾街反應。」而且他在未來的股東信中,都會附上 1997 年的信,不斷強調這點。

他認為,公司成功的基礎在於長期為股東創造價值,而這項價值會來自公司在市場上拓展及鞏固領先地位的能力。所以,亞馬遜的所有決策始終圍繞在——以顧客為中心,「為顧客著想的優點是,他們總是想要更多,所以他們會帶你前進。」

延伸閱讀:貝佐斯卸任倒數!帶領亞馬遜走上神壇的 CEO,留下的 8 堂管理課

貝佐斯表示,當他們看到某些機會極有可能取得市場領先優勢時,就會大膽投資,不會畏首畏尾。「由於我們著重長久之道,在決策及權衡取捨之間,或許與其他公司不盡相同。」這正是短線思考與長線思維的領導者,最大的差異。

137_員工、顧客與利潤,誰該擺放第一?
經理人
繼續閱讀 決策
相關文章
領導 Leadership > 團隊管理
feature picture
3

大砍 1.2 萬人,倖存的員工作何感想?Google 大裁員後,員工籲重建「心理安全感」

簡鈺璇、林柏源
2023-01-30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2023 年農曆春節連假第一天,在大家開心迎接春節假期之際,在 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 工作的員工卻接到噩耗:執行長桑德·皮蔡(Sundar Pichai)在給 Google 員工的 email 中宣布,公司計畫裁員約 12,000 人,約占全球員工總數的 6%,「我對此深表歉意」皮蔡寫道。

不久後,許多被 Google 裁員的員工在網路上陸續爆料,直指 Google 裁員「讓人錯愕」、「來不及反應就被失聯」。一名已在 Google 任職 20 年的軟體工程師表示,從沒想過自己的下場,是被 Google 以「email」開除,「我希望自己有機會當面與所有同事告別。」

1675049309710.jpg
Twitter

《CNBC》報導,即使逃過裁員潮,能「倖存」下來的員工,年終也被迫「分期」。以往 Google 員工們會在 1 月領到年終獎金,但一封內部信指出,未來年終獎金的發放時間會改到 3 月,今年 1 月會先發 8 成,剩下 2 成要等到 3 月才能領到。

《Business Insider》爆料,一名員工在 Google 的全體會議上提問:「在這些裁員之後,我們該如何重建 Google 員工的心理安全感?」消息一出,引起多家外媒報導,也讓「心理安全感」(psychological safety)一詞重新浮上檯面。畢竟,談到心理安全感的重要性,Google 幾乎被奉為圭臬,是心理安全感的經典研究案例之一。

「心理安全感」是什麼?為什麼重要?研究指出:有利於團隊合作、提升績效

晨會時,公司頒布「每年各部門業績墊底的 10% 同仁,會被列入重點觀察名單」。乍看很合理,因為遣散業績未達標者,留下更優異的人,整體人才水準提高,組織業績會往上走。但若換成員工角度想,你從踏入公司的第一天就知道,無論再優秀,團隊 10 人中一定有一人拿到最差的評語,剛巧今年你是後段班,此時新人進來,你願不願意傾囊相授?負責的產品出包,你敢跟主管求救嗎?

顯然答案是「否定」的,當你必須花心思贏過同事,就會刻意隱瞞對自己不利的訊息,也會擔心同事比我更厲害而不願意幫他。如此一來,能力最強的同仁也可能因為少了他人的支持而無法發揮績效。奇異公司(GE)曾實施「考績決定去留」制度,後來發現對組織有害,便將它取消了。

延伸閱讀:淘汰績效墊底的員工,組織就會愈來愈強?管理,沒你想得這麼簡單

如果高績效的個人不是組織創造永續績效的條件,那什麼才是呢?根據《愈吵愈有競爭力》,Google 在 2012 年透過「亞里斯多德計畫」,花 4 年進行調查與分析,發現團隊是否有成效,重點在於「團隊如何合作」而非「團隊成員有誰」,且「心理安全感」正是團隊能否合作的關鍵要素,擁有心理安全感的團隊離職率低,收益最高。

讓人自在表達、做自己!Netflix、Google、福特汽車都重視心理安全感

哈佛商學院教授艾美・艾德蒙森(Amy Edmonson)在《心理安全感的力量》中指出,心理安全感定義為「一種人們可以自在表達自我、安心做自己的氛圍」,更具體來說,當你在職場上擁有心理安全感時,就願意無顧慮地分享觀點、坦承失誤,不必因此而擔心受懲處。這種氛圍能讓錯誤被迅速呈報、創新的點子被廣泛討論,相對的措施能馬上施行,為組織創造價值。

該如何讓大家願意敞開心胸呢?首先得消除員工認為表現不好,就會「被懲罰」的恐懼。《零規則》就提到,影視串流平台 Netflix 在拔擢人才時,沒有名額限制,也就是說一個人勝出不代表另一個人會被淘汰,藉此建立團隊一起變好的正向循環。

艾德蒙森則建議,要「替失敗去除污名」,過去大家會認為「失敗是不被接受的」,應該轉為「失敗是試驗過程中產生的副產品」,績效高者不是零失誤,而是能從失敗中學習。

Google 旗下的 X 公司為「獎勵失敗」做出很好的示範,X 公司成立是為了開發改變世界的解決方案,可想而知每個專案都困難重重,但要員工宣告自己精心製作的產品失敗是很痛苦的,因此 X 公司執行長阿斯特羅.泰勒(Astro Teller)在 TED 演講時分享,員工只要願意證實專案走不下去,馬上終結這個想法,團隊就能獲得獎勵。

延伸閱讀:主管如何給回饋?這 3 種評價混一起,連「讚美」都讓部屬心慌

不過,建立「員工不怕失敗」環境只是其中一步,接著要鼓勵團隊分享。《無限賽局》舉例,2006 年福特汽車(Ford)面臨倒閉危機,艾倫.穆拉利(Alan Mulally)接任執行長時,發現主管都把自己的專案標成「綠色」,假裝沒問題,但穆拉利虛心求教說:「我們今年會損失數十億美元,大家可以告訴我哪些情況不好嗎?」後來有人嘗試將它改成紅色(意即有狀況),他立刻稱讚。

重點在於主管給予員工回饋時,要將「他們反映的狀況」與「個人能力」分開,是你遇到了問題,但不是你有問題。隨著愈多紅色投影片出現,穆拉利終於掌握公司內部的全貌,對症下藥解決問題。從管理者的觀念改變、實際制度的調整,循序形塑具備心理安全感的團隊,長期來看,合作的效益才會體現。

4 要素建立團隊心理安全感:暢所欲言、互動、挑戰、歡迎新事物

建立團隊心理安全感的 4 要素。
建立團隊心理安全感的 4 要素。
經理人

參考資料 / CNBCBusiness Insider¹Business Insider²《無限賽局》《零規則》《愈吵愈有競爭力》《心理安全感的力量》

繼續閱讀 團隊管理
相關文章
領導 Leadership > 領導力
feature picture
4

廢除績效獎金,反而有助提升團隊表現?找回員工「內在驅動力」,才是關鍵!

整理.撰文 林庭安
2025-08-12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過去有些賣場的供應商,會支付佣金給店員,藉此鼓勵他們幫忙推銷自家產品。對店員來說,努力銷售能獲得一筆優渥獎金;供應商能因此提高業績;但店員推銷特定的品牌,而不是真正符合顧客需求的產品,並非好事。然而,身為執行長,你敢廢除這個獎金制度嗎?

百思買(Best Buy)創辦人理查.舒爾茨(Richard Schulze)在 1988 年取消佣金制度,因為他希望店員能協助顧客找到符合需求的產品。但他也不想因此虧待員工,他把獎金反映在分店的整體績效表現,如果有意做管理職的人,可以獲得更高底薪。他先在新開的 7 家分店測試新制度,結果採用新概念的分店營業額,是一般佣金制度的 2 倍,最終完全擴展至其他分店。

在激勵制度的變革背後,更需要主管具備帶人思維與溝通能力。透過《經理人》「成為傑出主管的第一課」線上課及《新手主管實戰練習範本》模板,幫助管理者從核心職能出發,理解如何建立健康的團隊制度與動機機制。

延伸閱讀:薪水不錯,福利也不差,為什麼部屬還是「提不起勁」?談工作動力的本質

工作型態愈困難、複雜,金錢誘因恐產生反效果

企業初心》指出,現今經濟體系中,金錢誘因已經無法推升績效,「胡蘿蔔與棍子」的獎懲策略,往往適得其反。2015 年,麻省理工學院讓一群學生挑戰不同類型的題目,為了激勵學生,會根據回答出正確答案的速度頒發不同額度的獎金。結果顯示,當任務愈複雜,獎金愈高,學生的表現反而更差。

這項結果讓許多人無法理解,幾十年來,經濟學家、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多次重複這項實驗,都一再驗證:獎勵會局限人們的注意力與創造力。在從事有創造性的工作時,我們必須跳脫一般框架,表現才會更好。

金錢誘因無法激發最佳表現的原因是,它是為了過去的工作型態而設計。溫斯洛.泰勒(Winslow Taylor)的科學管理認為組織必須設計與目標一致的獎懲機制,來衡量員工績效。在過去生產線的時代,因為任務高度重複,金錢誘因確實能加快生產速度。但如今工作性質已產生質變,《企業初心》作者修伯特.喬利(Hubert Joly)表示,賞罰無法長期改變人類行為,它被心理學家歸類為外在動機,真正的工作動力與熱情源自於內心,是獎勵和懲罰都無法激發出來的。更糟糕的是,這種短期激勵方式,長久下來還有可能把員工心中的火焰吹熄。

喬利回憶,過去擔任電資系統法國分公司的總裁時,有個令人高度期待的合作案,最後卻讓公司賠了錢。後來他意識到,問題出在獎勵機制,因為銷售團隊能從案子賺多少佣金,是根據合約的預估金額,這會讓銷售人員做出過於樂觀且不符合現實的承諾和預測。

誘發員工長期驅動力:使命感、自主權與專精度

在這樣的情況,獎勵措施反而為公司帶來損害。簡單來說,採用績效給薪制要求員工,有可能會讓他們盡可能掩藏自己的錯誤,而不是主動尋求協助與改善。《內在驅動力》強調,按績效發放薪資是當前最普遍的短期驅動力機制,但正面、高品質的工作驅動力,主要是心理誘因而不是津貼誘因的作用。所謂的心理誘因,也就是「內在驅動力」,是由 3 個面向組成:使命感、自主權與專精度。

「使命感」是指清楚自己的行動如何幫助與服務他人;「自主權」是指相信自己有能力和行動力改善現況;「專精度」則是表示不斷自我精進,朝更好的自己邁進。把人生想像成一趟在印度的公路之旅,「使命感」是你的終點;「自主權」就是方向盤;「專精度」代表成為更優秀的駕駛,讓你能應付路上的突發狀況。

延伸閱讀:優秀部屬不想升主管,怎麼辦?培養接班人不能只看能力,更要看「內在驅動力」

當你開在想要的道路上,無論車上有多少人想指揮你,或是外面有不時竄出的嘟嘟車、摩托車、乳牛,這趟旅程本身就是令人滿足、收穫滿滿的過程。

141_下放決策、讓員工參與,自主性才能激發更多創意
經理人
繼續閱讀 領導帶人
相關文章
成功 Success > 職涯發展
feature picture
5

學校錯頒獎學金給你,應該主動承認嗎?善用「長線思維」,思考人生選擇

整理.撰文 張玉琦
2022-12-20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假設你即將從知名大學的商學院畢業,學校告知你獲得學校的頂尖獎學金,這表示你在班上名列前茅,聰明又勤奮。可是,學校每年都會稍微調整能取得這項榮譽的標準,你被通知之後,發現你的分數,其實不到當年的錄取標準,一定是學校搞錯了。

這時候,你會怎麼辦?你可以坐享這個便宜,獎是他們發給你的,如果他們自己算錯了,不是你的問題。還是你會打電話到註冊組,指出這個錯誤?

這是真實事件,發生在哈佛。這位學生打電話到註冊組講了這件事,直到畢業典禮當天,企管研究所所長把這件事告訴應屆畢業生與現場來賓,全場都站起來為這名年輕人鼓掌。

延伸閱讀:解析 7 種內心原型!誠實面對自己,才能真正學會勇敢

與其變成漂亮的瓷茶杯,不如當耐摔的塑膠杯

上面這個故事,記敘在《記得你是誰》裡,說故事的人是哈佛商學院教授亨利.賴林(Henry Reiling)。哈佛商學院曾經多次針對學生做研究,想找出哪些因素與學生未來的成就有關。結果發現,學生的在校成績與未來成就似乎毫無關聯。許多名人小時候成績平庸,英國首相邱吉爾也被當過拉丁文,小羅斯福總統甚至沒拿到法學院學位。

賴林強調,我們應該用前瞻的眼光來看待短時間的學業成敗,人生總會歷經許多關卡,無論成績如何,畢業之後日子都還長著。你能看到的路愈遠,你愈應該想想,除了天資以外,還有哪些因素能帶來成功。

賴林認為,化解挫折的能力非常重要。成功者遇到困難,依然保持活力與彈性,就像路邊餐廳的耐用塑膠杯,掉到地上彈幾下,再撿起來還是可以用。不知如何面對失敗的人,一摔就破,像隻外表漂亮的瓷茶杯。

回到前頭的故事,賴林認為,這位年輕人做了明智的決定,他放棄了一項重要的求職資產,內心肯定也會失望,但他能淡化自己的情緒,流露出公平競爭的高貴情操,做他該做的事。

149_4步驟,發展長遠職涯
經理人

社會崇尚少年得志,但任何年紀都可能成功

許多人可能內心還是覺得可惜,如果裝作不知道去領獎,求職之路可能會輕鬆許多,可以贏在起跑線上的話,誰想落後。但《大器晚成》作者、財經雜誌《富比士》發行人里奇.卡爾加德(Rich Kargaard)說,社會崇尚年輕有為,給每個人帶來沉重的成功壓力,讓你覺得如果沒有一開始就發光發熱,等於失敗。

卡爾加德認為,社會應該鼓勵大器晚成的人,尤其現在我們活得更長、成年得更晚,也更常嘗試新的職場機會。我們應該知道,無論任何年紀都可以成功、卓越,都可以充分發揮所長。

而且,你知道嗎?所有事情,所需要的時間,都比你想得來得久。《長線思維》的作者多利.克拉克(Dorie Clark)在出書之前,立下要在一年內出書的目標,寫了3 本不同書的提案,和經紀人努力推銷,一次又一次被拒絕,最後連經紀人都放棄了她。她轉而寫部落格累積知名度,又花了 2 年時間才出書,成為《哈佛商業評論》撰稿人,在 2019、2021 年獲選 50 大商業思想家(Thinkers50)。

克拉克說,如果你想要成為長遠思考者,首先需要清出一塊思考的空間,學會說不,並確立你的北極星,以評估眼前的事情是否值得做,捨棄那些自己不擅長的,並勇於承受短期的後果。

延伸閱讀:史上最快達成千億營收!向 Amazon 學習長線思維:花 7 年設定目標,慢慢來比較快 來源

面對一個選擇、一個機會的時候,用長遠的角度去考慮,如果現在不做, 一年、甚至 10 年之後你會有什麼感覺,你不該投注時間在曇花一現的事情上面。用心察覺真正吸引你的事情是什麼,思考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繼續閱讀 職涯規畫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