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Management > 人力資源
feature picture
1

什麼情況下裁員可能會觸法?資遣、解僱差別在哪裡,一文看懂

整理・撰文 盧廷羲
2023-06-07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身為企業管理者,如果面臨公司營運衰退,或是員工表現不佳,到底什麼時候該走到裁員、解僱這一步?求職網站 Indeed 舉例,像是公司結束業務、遷址、併購、為了降低成本、遭遇重大財務損失、組織縮編、工作外包……有很多情形,都有可能解僱員工。《勞資不對立,管理不犯錯》指出,裁員是最後手段,但不論如何都不得違反法律規定,實務上裁員可分為 2 類,資遣與解僱。

資遣員工

《勞動基準法》第11條規定,公司只有在不得已的情況才可以解僱,有5種情況可以資遣員工。

  1. 歇業或轉讓。 這指的是公司倒閉、被併購等重大變化。

  2. 業務虧損或緊縮。 假設企業營運嚴重虧損,且持續一段時間,足以影響整體經營,可以提出財報,並資遣員工。

  3. 不可抗力因素暫停工作超過 1 個月。 例如地震、海嘯、流行性疾病、戰爭,不得不暫停營運1個月以上時,也可以資遣員工。

  4. 因業務性質變更,有減少勞工的必要,且沒有適當工作可安排。 例如,為了因應電動車增加,某加油站部分轉型為充電站,不需要這麼多人力,也沒有合適的職務幫助加油作業員轉調到其他崗位,得以資遣。

  5. 員工無法勝任工作。 由於這屬於主觀認定,爭議最大,通常企業要提供教育訓練、績效改善計畫(PIP),等到最後一步才能主張資遣。

延伸閱讀:裁員過後,逾 7 成「倖存者」工作效率下降!解僱怎麼解才不會動搖軍心?
資遣過程

解僱員工

在《勞基法》中,遇到 6 種情形,企業可以不經預告、不付資遣費,直接解僱員工。

  1. 員工說謊、詐欺取得工作。 例如求職時謊報學經歷,使企業誤信後,而造成損失。

  2. 員工言語暴力或侮辱。 包含言語侮辱、肢體暴力等情形。

  3. 員工被判刑。 員工遭判刑且不得易科罰金的情況,公司可以直接解僱,像是因多次酒駕而不得緩刑。

  4. 員工嚴重違反勞動契約。 這是爭議最大的一條,企業應明確訂定詳細的契約內容。像是不得洩漏公司機密、客戶資料給競爭對手,當員工違反時,可以此條來解僱。

  5. 員工故意損害公司利益。 包含損害公司設備、原料、產品,使公司受到損害。

  6. 員工無故曠職。 員工無故連續曠職 3 天,或1個月累計曠職 6 天,得以解僱。

延伸閱讀:只要付資遣費,就能隨意開除員工?以「不勝任」為由解僱,要注意的十件事

員工違反公司規定,解僱標準在哪?

評判項目 法院考量的標準
違規行為的嚴重性 偷竊比遲到更嚴重,更可能判解僱。
累計次數 該員是初犯或累犯。
故意或過失 不小心犯錯,解僱的可能性較低。
對公司的損失程度 員工違反規定,會使公司損失多少價值。
是否影響商業競爭力 員工違反規定,是否影響公司的市場競爭力。
相關文章
領導 Leadership > 團隊管理
feature picture
2

別再對員工說共體時艱! 宣布裁員後想重整團隊士氣,得從 3 個面向下手

整理・撰文 盧廷羲
2023-06-13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美國行銷公司 HyperSocial 創辦人布拉登.華萊克(Braden Wallake)去年解聘 2 名員工,並在領英(LinkedIn)上傳一張淚流滿面的自拍照,「不是每個執行長都很冷酷無情」。沒想到,這則貼文湧入 1 萬則評論,反應兩極。

有人抨擊,他在員工受苦的時刻,卻強調自己的悲痛。不過被解僱員工之一的諾亞.史密斯(Noah Smith)替前老闆辯護,力挺這位樂觀、關心員工的執行長。

延伸閱讀:Airbnb 裁員 25%,CEO 卻被誇暖心?從這封公開信,學會和員工「好聚好散」

美國金融科技公司 CircleUp 執行長萊恩.卡爾德貝克(Ryan Caldbeck)2016 年在會議上宣布裁掉 15% 的員工,當著 45 名員工的面落淚。他坦言,在裁員時,身為管理者,如何拿捏「沉默寡言」與「過度分享」之間的那條線,並不容易。《敢於領導》(暫譯,英文書名為《Dare to Lead》)指出,高階主管分享脆弱的一面是一種藝術,因為並非所有人都會買單。

《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在〈如何從情感上處理裁員〉(How to Emotionally Process a Layoff)指出,不論是管理者或員工,應盡量走出解僱與被解僱的情緒,減少用「職業」來自我認同,而是要積極規畫下一步。

解釋異動情形,回答問題、安撫軍心

領導者除了得先消化自己的情緒,也得留意團隊因為裁撤而引發的震盪。〈裁員後保持留下員工的參與感〉(Keeping Remaining Employees Engaged After a Layoff)一文指出,領導者在裁員後,要做好 3 件事情,維持團隊士氣。

首先,明確告知留下來的人,公司即將裁員。有多種形式能傳達這個訊息,好比經過離開的人同意,在會議上宣布詳情。你可以使用固定開場白,像是「我有一些棘手的消息要與大家分享,我們部門一直在計畫裁員。」接著宣告哪些人即將離開組織、哪些職位不會再補人。

其次,說明往後的異動情況。員工最在意的是「接下來會不會輪到我」,因此要具體闡述公司後續的裁員計畫。例如,向團隊表明,如果財務報表達成某個目標,公司在幾年內不會再裁員。

第三,處理員工的各種反應、提問。詳細解答各式問題,確保團隊穩定。例如,「裁員過程是如何決定的?」「他們做到哪一天會離開?」「他們之後還有機會回來嗎?」「我們是不是要承擔這些人的工作?」

延伸閱讀:裁員過後,逾 7 成「倖存者」工作效率下降!解僱怎麼解才不會動搖軍心?

討論組織未來走向,讓所有成員思考去留

穩定軍心的另一個關鍵,是領導者要與留下來的人談論公司未來的方向。例如,公司有哪些單位會撤裁、改組;管理部門會制訂哪些業務目標,會由哪些人來完成,以及什麼時候要達成這些事情。

接著,要在公司大會議、部門小會議上,分別傳遞這些訊息,甚至請中階主管一對一與員工溝通,請他們說出不敢在會議表達的意見。

有個反面例子是,出租電動滑板車的新創公司 Bird,2020 年裁員 406 人,他們的通知方式竟然是請這些人,參與一場「網路研討會」,員工點進去之後,只看到「COVID-19」(新冠肺炎)的字卡,接著傳來一組機器人的聲音,說明疫情如何影響公司,導致他們被迫裁員。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在〈疫情下的裁員重創新創企業〉(Coronavirus Layoffs Are Hitting Start-Ups Hard)指出,有 Bird 的員工抱怨,裁員這麼重大的訊息,竟由冷漠的機器人聲通知,彷彿上演美劇《黑鏡》(Black Mirror)情節。總結來說,企業在裁員時,即使做不到給福利、提供更多資源等加值服務,至少要做好基本溝通,讓團隊感受到,老闆是真正在乎所有人,而不是只想跑流程、削減成本,留下來的員工才願意和公司站在同一線。

137裁員信要說什麼?過半CEO向員工道歉
經理人
相關文章
管理 Management > 人力資源
feature picture
3

大裁員怎麼取回員工信任?想挽救「企業名譽」領導者得從 3 指標著手

整理・撰文 盧廷羲
2023-06-14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美國梅西百貨(Macy's)2020 年宣布,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解聘 4000 名員工。《CNN》報導,這次裁員占整體員工 3%,預計每年可替集團節省 6.3 億美元(約新台幣 189 億元)。

裁員之後,梅西百貨 2022 年營收、每股收益,都比 2021 年下滑,今年又將關閉更多門市。數據分析諮詢公司 GlobalData 董事總經理尼爾.桑德斯(Neil Saunders)指出,梅西百貨未來會遭遇更多挑戰,包含通貨膨脹、潛在經濟衰退。

裁員,是解決企業營運不佳的萬靈丹嗎?

華頓商學院管理學教授亞當.科布(Adam Cobb)指出,裁員是「短期主義」的勝利,對於多數企業而言,勞動力占據很大成本,但事實上,並沒有研究顯示,裁員一定能解決公司經營疲軟、萎靡不振等問題。

相反地,企業裁員至少會帶來 2 項直接衝擊,企業形象受損,以及財務上的損失。伊利諾伊大學(UIUC)厄巴納 - 香檳分校(Urbana-Champaign)商管副教授傑弗里.洛夫(Geoffrey Love)研究發現,曾經大規模裁員的公司,在《財星》(Fortune)最受讚賞公司(The Most Admired Company)的排名都會下滑。

避免惡意解僱傳言散布,領導者要先取得內部認同

《哈佛商業評論》在〈哪些公司在裁員上仍然犯錯〉(What Companies Still Get Wrong About Layoffs)指出,在當前環境下,訊息傳遞的速度愈來愈快,很可能員工發布一則推特(Twitter)、Slack,解僱傳聞立刻散布,企業的決策好壞,也會被放大檢視。

為了維持企業形象與聲譽,首先要得到員工認同。第一,重新定義裁員後的企業價值觀、企業文化。〈裁員後如何修復公司文化〉(How to Fix Company Culture After Layoffs)提到,當員工知道自家公司與競爭對手有何不同,77% 的人會計畫留在公司至少 1 年。

延伸閱讀:員工愈快樂,企業愈成功!3M、Airbnb 如何打造一流的員工體驗?

其次,訂定「工作心理合約」(job's psychological contract),指雇主與員工之間不成文的、無形的協議,包含了非正式承諾、期望。激勵團隊只要達成某個目標,有機會獲得升遷、加薪。這個舉動看似簡單,卻很重要。裁員會對員工造成心理影響,像是「工作能力這麼強的同事,竟然也被解僱」「我留下來也沒有前景」等焦慮感。

第三,增加決策透明度。盡可能向員工表明,往後的業務進展是什麼、公司將如何做新的決策。透過這點,能闢除謠言,畢竟任何不利訊息,都可能對企業形象造成傷害。

計算直接的財務損失,以及資遣後的隱性成本

裁員會產生直接成本,例如資遣費,以及大量重組團隊的費用,影響企業利潤。例如,當臉書(Meta)開除 1 萬名員工,把他們的薪水乘以 4~5 個月,就是一筆數目不小的資遣費。

實務上,計算資遣費有幾個步驟。首先,釐清被解僱的員工,分別的年薪。其次,計算員工的年資,像是 20 年、15 年、1 年的員工,分別會得到不同資遣費。
曾與微軟(Microsoft)、勤業眾信(Deloitte)共事過的企業教練喬爾.加芬克爾(Joel Garfinkle)說,領導者分享愈多公司的財務訊息,愈有機會在裁員後取得員工信任,「你要和團隊溝通,為什麼裁員後可以提高生產力與獲利能力。」

更重要的是,還要計算裁員後的隱性成本。舉例來說,員工因為不安定、情緒受影響,生產力與創新能力也下降,這有可能使公司營運數字下滑。這些隱性成本較難被量化,但管理者至少要衡量出一個範圍。

延伸閱讀:米老鼠哭哭,迪士尼裁員 2.8 萬人!遊樂園營收衰退 85%,最後的寄望在「等它點頭」

最後,思考幾項節省成本的方式,以利在裁員之後,維持財務上的穩定。比方說,高階主管主動降薪、把部分工作自動化或外包、減少不必要的開銷,在危急時刻重新分配預算規畫,都能有效控管成本。

139裁員後,3步驟修復雇主品牌
經理人
相關文章
管理 Management > 人力資源
feature picture
4

Airbnb 大裁員 25%!CEO如何用「公開信」成功化解批評聲浪、得到內部諒解?

整理・撰文 林庭安、盧廷羲
2023-06-16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在 2020 年 5 月,訂房網站 Airbnb 宣布裁員 1900 人、約占全球員工 25%。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布萊恩.切斯基(Brian Chesky)寫了一封公開信給全體員工。

當時全球的旅遊業受到新冠肺炎疫情重創,宣布裁員之前,切斯基先說明了公司經營困境,並交代決策的來龍去脈,以及 Airbnb 的後續行動。也正是因為這封公開信,降低外界對 Airbnb 大規模裁員的批評聲浪。

延伸閱讀:Airbnb 裁員 25%,CEO 卻被誇暖心?從這封公開信,學會和員工「好聚好散」

公布財務狀況、裁員人數,第一時間讓員工知情

「對於那些要離開公司的人來說很艱鉅,我將盡可能地詳細分享我是如何做出這個決定,以及我們為那些要離開的人做了什麼、接下來會發生哪些事。」

隨著疫情不斷蔓延,全球旅遊業都陷入停滯,切斯基揭露,Airbnb 在 2020 年營收預計不到 2019 年的一半。為此,公司不只融資 20 億美元,也大幅削減所有營運成本。但這些行動似乎不夠,因為不確定旅遊業何時會復甦。

切斯基在信中指出表示,這是疫情發生以來,他第七次從家裡與員工連線對話。Airbnb 的核心願景是打造歸屬感,裁員這個決定對公司來說格外艱難。

「雖然我們知道 Airbnb 的業務終將恢復,但我們經歷的陣痛不是暫時的。我們必須做出根本性的改變:縮減人力規模,以專注在更核心的商業策略。我們目前在全球擁有 7500 名員工,其中約 1900 名將離開公司。我們沒有辦法再像以前拉長戰線,全球人力裁減計畫將讓我們更聚焦。」切斯基表示。

這樣的裁員方式,跟過去矽谷常見「績效改進計畫」(PIP,performance improvement plan)間接解僱員工的作法大不相同。PIP 是當老闆對你工作不滿意,會在短時間重新考核你,即便很認真改善,最後人資還是會以「沒有達標」要求你乖乖走人。

真誠感謝同事付出,並提供後續就業輔導

比起員工不知所以地被解僱,切斯基選擇的方式是公開透明、真誠地與員工溝通,傳達「不是你不好,而是公司面臨困難,必須轉型,聚焦在核心業務上」的訊息。

在公開信的最後,切斯基不忘感謝那些留下與被迫離開的員工。「對於那些留下來的你們,我們向那些即將離開的人致敬最重要的方式,是讓他們知道他們的貢獻是重要的;對於那些即將離開的人,我真的很抱歉,請知道這不是你的錯,世界永遠不會停止探索你們帶給 Airbnb 的才能,正是你們成就了 Airbnb,我衷心感謝你們,也謝謝你們分享天賦給我們。」

公開信發布後,切斯基接受《財星》(Fortune)專訪時說,「我們以一種新穎的方式裁員,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寫了這封公開信,一步步講述公司發生什麼事情。」

Dcard 創辦人暨執行長林裕欽在他的臉書上寫下,「讀完覺得富有同理心、思考周到,其中一些對於離職員工的就業支持等,都很值得每位 CEO 參考。」

阿卡邁科技公司(Akamai Technologies)全球副總經理哈利勒.史密斯(Khalil Smith)在《富比士》(Forbes)撰文指出,切斯基的公開信之所以能造成正面回響,有幾大原因。

首先,信中強調員工的「地位」與價值,使每個人理解到,自己雖然被裁員,但仍可以抬頭挺胸、備受重視。

第二,信件散發出「肯定」的訊號。例如正在發生的事情、為什麼會發生、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什麼時候發生,以及何時可以聽到更多消息。

第三,信件讓員工感受到「公平」。提供就業補助資源、醫療保健,這些行為能安撫團隊,即使裁員是一種犧牲,他們在心理上也有所補償。

到了 2022 年,Airbnb 營收達 84 億美元(約新台幣 2520 億元),比 2021 年的 59.9 億美元(約新台幣 1797 億元)有所成長。儘管他們今年 3 月宣布,仍會有新一波的裁員,但這次只會重組、撤換一些招募部門人員,只影響公司全體員工的 0.4%。

141Airbnb裁員的相關措施
經理人
繼續閱讀 人力資源管理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