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成功習慣
feature picture
2

巴菲特傳奇副手查理.蒙格辭世、享耆壽 99 歲! 職涯體悟:只跟能讓你樂在其中的人共事

美國財經作家 大衛.克拉克
2023-11-29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編按:查理・蒙格(Charles Munger)於美東時間 28 日清晨安詳過世,享耆壽 99 歲。蒙格生前是股神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最倚賴的夥伴,他有什麼智慧讓股神信服?《窮查理的智慧語錄》裡記錄了 5 句他的經典格言:

投資自己:學習也有複利效應

「每天醒來要努力讓自己比昨天更多一點智慧。認真而忠誠地履行自己的義務。日復一日,每天向前挪動一吋。到頭來——只要你活得夠久——大部分人都可以得到應有的獎勵。」

這段是蒙格對於人生中要想贏過他人所採用的漸進策略,這很像我們小時候聽的龜兔賽跑的故事。如果你忘了,讓我來告訴你,跑得飛快的兔子在比賽中輸給了慢吞吞、但是比他更有恆心,一步一步往前爬的烏龜。

在蒙格自己的人生中,他在當執業律師時,為自己設計了每天自學一小時的課程,學習房地產開發與股市投資。一開始進展很慢,但經過長年日積月累讀破萬卷書之後,他開始理解不同領域的知識如何彼此互用,同時了解到知識就和錢一樣可以複利累積,讓他更透澈認識自己生存的世界。他經常說他 90 歲時比 50 歲時更懂得投資,他將它歸功於知識的複利效應。

職涯建議:只跟能讓你快樂的人共事

「職業生涯的三個定律:(1)不要賣自己都不想買的東西;(2)不要為自己都不尊敬的人工作;(3)只跟能讓你樂在其中的人共事。」

蒙格的職涯建議永遠都是好禮物。為什麼我們不賣自己絕對不會買的東西?因為所有關於推銷的書都告訴我們,假如我們不喜歡、不了解、或不相信一項產品,我們推銷起來注定會是災難一場。偉大的推銷員都對自己的產品深信不疑。這是他們成功的祕訣之一。

為什麼我們不要為自己都不尊敬的人工作?因為他們無法教導我們、在智識上或生活上幫助我們成長。為什麼我們不應該與我們不喜歡的人共事?因為工作就是我們的人生,而衡量生活是否豐富多采的一個標準是,我們與他人一起工作時是否能樂在其中。如果我們工作時悶悶不樂,即使我們賺進大把鈔票,人生也是黑白的。

「我對自己不是很感興趣的事,從未得到大成功。如果你找不到真正對某件事非常有興趣,即使你很聰明,我也不認為你會有多成功。」

蒙格常常說,做一個成功的企業經營者的關鍵是,對這個企業有熱情。對具備熱情的人來說,這個企業並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他們生命中的最愛。與其待在家裡,他們更樂於工作。他們是藝術家,他們對作品的熱情推動並且定義了他們的生命。蒙格的這段話點出了,這個理論適用在我們人生中做的任何事:要在某方面成功,我們必須對它感到熱切的興趣。這種熱情,比起純粹的智力,更能決定我們所做的事成功與否。正如賈伯斯所說:「工作會填滿你人生很大一部分,唯一能真正感到滿意的方法就是,去做你真心相信的偉大工作。而做偉大工作的唯一方法就是愛你所做的事。」

誠實:職場上,最忌諱「不懂裝懂」的人

「我儘量避開那些自己不是真懂,回答起問題來卻自信滿滿的人。」

這裡的問題關乎信賴。如果一個人缺少誠信,不願承認自己不懂之處,如何教人們信賴他們?最好趕快弄掉這種人,換一些智識上更誠實的人。蒙格讓我們了解到,他對於「知道自己有所不知」跟「知道自己已知」同樣感興趣。無法分辨其中差別的人們,他們的意見毫無價值。

「我喜歡看人們承認自己笨得要命。因為我知道,願意承認犯錯,會讓自己做得更好。這是該好好學的好方法。」

蒙格相信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的最好方式,是勇於承擔錯誤的責任,並認真檢視出錯的原因。怪罪別人、或是逃避責任,反倒會錯過了學習的機會。也因為如此,波克夏的年度報告總是很快就先指明巴菲特和蒙格搞砸的部分,以及他們從中得到的教訓,像是他們對全美航空(US Airways)的投資,他們原本認定是個好投資,結果卻證明是大失算。這種認錯道歉的行動,也是他們同樣錯誤絕不再犯的原因之一。

(本文出自《窮查理的智慧語錄》,遠流出版。)

繼續閱讀 自我管理
相關文章

窮查理的智慧語錄

成功 Success > 終身學習
feature picture
3

重複拷問自己,是消除無知最好的方式!查理蒙格受用一生的「逆向思考法」是什麼?

整理・撰文 王毓茹
2024-02-01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手裡拿著鐵鎚的人,看每個問題都像釘子。」這是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常用的諺語,意思是 只想用一種工具試圖解決所有問題,肯定行不通,必須擁有多種工具,才能想出更好的解決之道。

在結識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成為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副董事長之前,蒙格就是很成功的創業家。《向 12 位大師學投資》提到,他早年一邊擔任律師,一邊創立投資公司,用自己獨創的方法投資,公司經營 14 年下來,年化報酬率高達 24%,跟後來波克夏 19.8% 的年化報酬率相比毫不遜色。

1984∼2011 年間,他擔任威斯可金融公司(Wesco Financial)董事長兼執行長,公司於 1990 年上市,而且在上市後 20 年,股價整整成長超過 5 倍。從一名房地產律師,到與巴菲特共同執掌波克夏帝國的資本家,讓蒙格在商場上與眾不同的成功關鍵字是「思考」。

延伸閱讀:無論職涯哪個階段都受用!查理蒙格給職場工作者的 3 個實用建議

重視跨域知識、多元思維,避免受「慣性」所蒙蔽

多數投資人判斷投資標的,是從分析公司的財務資訊下手,確定股價是否值得買進,就連早期的巴菲特也不例外。但蒙格的投資方法不同,除了檢視基本財務,他還會注意公司內部經營狀況和產業生態系統,掌握投資標的內外環境因素,進行全面分析。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指出, 他以跨學科的「多元思維模型」作為評估工具,用來蒐集、處理資訊,解決投資問題。 舉例來說,2008 年波克夏買進中國電動車比亞迪 10% 的股份,除了分析比亞迪的經營狀況,也會納入中國經濟崛起、電動車產業未來趨勢等外部環境因素。

為什麼他的投資法如此重視跨域知識、多元思維?他在《蒙格之道》提到,自己畢業於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法學院,沒有上過商學、經濟學和心理學的課,很早就感受到世界很廣博,不能只靠一個專業走遍天下。因此,他在傳統的財務調查上,結合重要學科知識,建立這個獨門的投資方法。

延伸閱讀:巴菲特傳奇副手查理.蒙格辭世、享耆壽 99 歲! 職涯體悟:只跟能讓你樂在其中的人共事
查理蒙格

逆向思考為何受用?「不該做的也要極力避免」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也指出, 蒙格的分析原則是,第一,理性看待哪些是影響利益的真正原因;第二,大腦潛意識形成哪些看似有用卻往往失靈的結論,思考這能幫助你找出真正的優勢和機會,避免被慣性思維所蒙蔽。

假設你的目標是賺到第一桶金,要怎麼達成?大多數人習慣順向思考,開始訂定計畫、執行具體項目,每個月固定存錢、投資股票、經營副業等,想辦法逐步實現。但拿這個問題問蒙格,他會建議你「反過來想」:如果你不想賺到第一桶金,可以怎麼做?

這些項目可能包括不記帳、不額外投資、隨意揮霍變成月光族⋯⋯,列出這張排除表,反而可以幫你更快實現目標, 因為除了該做的事,不該做的也要極力避免。 「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Invert,alwaysf invert.)蒙格多次引用德國知名數學家卡爾。雅可比(Carl Jacobi)的這句話。他認為別只去想要什麼,更要「逆向思考」,去想不要什麼,可以更快解決問題。

他也時常在工作中運用逆向思考,蒙格在二戰時擔任氣象兵,學習繪製氣象圖、預測天氣,目的是確認氣象條件能否讓飛行員安全起飛。要做好這個工作,他問自己:「假如我想讓很多飛行員送命,最簡單的辦法是什麼?」答案呼之欲出,第一,讓飛機結冰,結冰後很難操控;第二,在惡劣天氣中飛行,直到燃油耗盡也無法降落。於是他不斷提醒自己,這份工作的大忌是讓飛機結冰或遭遇惡劣天氣。

這個思考方法對他來說很管用,如果有人請他提出讓公司獲利成長的建議,他會立刻想:如果要讓公司獲利衰退,必須做什麼事?接著把會導致衰退的事全部列出來,極力避免去做,「遇到問題,養成逆向思考的習慣,就能更理智地解決問題。」

他強調,思考不能受慣性局限,既要從高處俯瞰下面的世界長怎樣,也要知道由下仰望的世界長怎樣。如果沒辦法同時具備這 2 種觀點,認知可能就不符合客觀現實。

「不斷練習這種思維方式,總是尋找反面例證,持續拷問自己,是消除無知的好方法。」

「只專精,不廣博,你會像只有一條腿的人跟別人比賽踢屁股,一定會輸。」

無論面對投資或其他人生問題,蒙格都認為擁有一套專業固然重要,但以此為基礎,拿出 10∼20% 的時間了解其他學科的重要知識,是提升自我、解決問題的關鍵。

拿 20% 時間廣學領域知識,突破盲點、提升個人競爭力

他創造的「多元思維模型」正是以跨領域為核心,用數學、工程學、物理學 / 化學、生物學、心理學、經濟學和統計學 7 大學科的知識為基礎,建立思考能力。

他表示,每個人時間和精力有限,不需要專精,只要能掌握基本知識就很夠用。《操盤快思╳投資慢想》舉例,投資理財除了要具備基本的會計和經濟知識,統計學的機率理論也很重要。至於工程學,品質管理和成本控管的概念,其實與公司財務、經營息息相關。心理學則是涉及人們的認知和判斷,了解人類容易做出哪些非理性的決定,而且容易受人操控,不管是在工作或個人生活中都很受用。

蒙格認為,當你可以結合不同專業思考,個人能力也會有加乘效果,比只有單一技能的人更具優勢。因為生活中面臨的問題往往涉及不同領域,能用多元的知識理解狀況,再整合分析問題,有助於突破盲點,找到解決的痛點。

深度專題|「股神的傳奇副手」查理・蒙格的處世哲學(點擊此處跳轉)

繼續閱讀 策略 決策
相關文章
商業 Business > 經營策略
feature picture
4

併購 200 家子企業,卻從未開除過原有經理人 !波克夏不敗的「選才」策略是?

整理・撰文 王毓茹
2024-02-19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根據美國財經資訊網站《The Motley Fool》報導,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可望於今年加入兆元俱樂部,成為第一家市值達到 1 兆美元的非科技公司。身為全球最大的投資控股公司,波克夏以「收購」和「買股票」雙模式並行,從 1965~2022 年間,股票年化報酬率為 19.8%,績效是標普 500(S&P 500)指數的 2 倍。

能有這樣的經營績效,《波克夏大學》提及,集團透過收購企業,將子公司的資金獲利繳回總部,再運用這些自由現金流進行投資股票。投資邏輯則是購買優質企業股票、集中投資,作為長期投資組合,根據 2023 年第三季財報,波克夏總共花 1568 億美元(約新台幣 4.8 兆元)投資蘋果(Apple),占投資組合中的一半。

從集團本身來看,波克夏的結構複雜且高度分散,旗下共有 67 間直屬子公司,產業包含保險、航空、能源、媒體和珠寶等,子公司底下又有超過 200 家子企業,總員工數超過 37 萬人。

面對如此龐雜的事業群,再加上每間公司都有自己的運作模式,董事長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和副董事長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要怎麼管理?他們的回答很簡單:全面去中心化,盡量簡單低調,挑選值得信賴的經理人,並將公司全權交給他們經營。

延伸閱讀:如何打造一流企業?巴菲特:雇用比自己強的人,並避免妨礙他們工作!

舉例來說,BNSF 鐵路(BNSF Railway)需要龐大資金,但時思糖果(See's Candies)不用,這就會直接影響到組織治理。蒙格表示,像奇異(GE)這樣的大公司,有集中化的人力資源部門管理薪資,如果總部貿然施加政策,可能會造成反效果。

挑選好企業、下放管理權,公司自然不用煩惱營運

蒙格和巴菲特最出名的管理風格,就是將所有權責下放給子公司,讓他們自行經營業務。在分析想收購的企業時,2 人關心的不只是獲利,還包括管理者。從 1982 年開始,波克夏出版的年度報告就明文記載:交易必須附帶管理團隊。

根據《財星》(Fortune)報導,蒙格主張,與其收購管理不佳的企業、再把管理者開除,不如從一開始就挑選有良好管理團隊的優質企業。畢竟從用人角度來看,即使從 MBA 名校畢業生挑選人才,也很難確定實際管理的表現;倒不如直接找來數十年都把企業領導得很好的人,併購該企業後,讓他們繼續經營。

《信任邊際》指出,在分權模式下,波克夏每個子公司都由該公司的執行長領導,從廣告預算、產品特性到訂價等決策,總部都不會介入。此外,總部也會尊重高階管理者的接班選擇,很少調動經理人。巴菲特曾說:「波克夏有各式各樣的執行長,我們就像一支擁有各種打擊技巧的全明星隊。」

蒙格也認為,波克夏能成功的原因,是併購的企業都不需要總部進行太多管理,既節省時間又運作良好,「維持大公司的運作非常不容易,最糟的狀況就是聘用不適任的管理者。」事實證明,波克夏從來沒有在併購後,出售任何一家營運事業,也從未開除原來的經理人。

去中心化的管理策略,讓波克夏做的不是職業訓練,而是挖掘管理人才。2006 年以 40 億美元(約新台幣 1240 億元)收購以色列金屬製品公司 ISCAR,是波克夏在美國海外最大的投資,評估標準不只是公司營收,還有體質是否健全。根據美國石英財經網(Quartz)報導指出,ISCAR 工作環境友善、員工流動率低且種族多元,非猶太裔比例很高,有完善的管理和升遷制度。

蒙格曾說,當時決定收購的原因之一,就是被時任執行長埃坦.沃海默(Eitan Wertheimer)的人格特質與才華吸引。這筆交易至 2019 年,已為波克夏帶來 60 億美元(約新台幣 1860 億元)的收益。

延伸閱讀:被人們誤解數十年!3 面向重新拆解馬斯洛,掌握消費需求、衝高業績

杜絕官僚拖慢決策速度,一切從簡,不讓組織膨脹

「愈成功的公司,愈容易變得官僚,也會有人員過剩的問題。」蒙格在股東會上多次談到官僚主義對組織的危害。組織壯大後,必須聽從層層上級指揮,開始有很多沒完沒了的會議,不僅拖慢決策速度,影響效率,也容易衍生多餘的成本。

他分享一個故事,朋友擔任德國公司的董事,每次開會,公司就特地安排一架客機把他從洛杉磯接到德國,再送回洛杉磯,「浪費往往發生在這種地方,一位董事的旅費就要 10 萬美元,實在不是件好事。」

他稱有官僚文化的公司,應該裁撤冗員、調整架構,把成本削減 30%,讓公司更精簡。但蒙格並非不近人情,強調精簡成本不能太嚴苛,尤其是表現出色、工作多年的老員工,應該多一點寬容。

為了杜絕官僚主義,波克夏採取的方式是超前部署,從一開始就不讓組織膨脹。這點從波克夏總部可見端倪,辦公室又小又簡樸,只有 26 名員工,大部分是負責財報的高級主管。「我們總部沒有多少人,而且權力都是下放的,」蒙格強調,總部有時會派會計人員出去巡視,但基本上沒有官僚機構。

《投資哲人查理蒙格傳》提到,蒙格曾說:「我不知道是否還有其他規模與我們相當的事業,經常性費用比我們更低,」他認為,就算找到一流的人才,把他放進官僚橫行的大公司中,也無法改變現狀,「企業一旦開始花俏,就很難停止了。」

展現公司重視長遠決心:不需呈報預算、不隨意調職

成功的大公司容易產生的危害之二,是總部要求旗下公司收益要持續增長,並要求管理者交出預算和每一季的業績目標。

蒙格痛批這是「邪惡的化身」,讓人們受到龐大的心理和財務壓力,被逼著去做不喜歡的事。他強調,管理者有業績壓力,目光就容易短淺,對單一季度表現過度關注。

在波克夏,管理者不需要呈報預算。因為比起短期績效,公司更重視長遠發展,下放權力給執行長們。而且他們也不會頻繁調動高層,因為這對公司治理沒有益處,不隨意調動執行長,才能展現公司重視穩定的精神。

130波克夏的選才策略!執行長必須具備5種特質
經理人
繼續閱讀 決策 併購
相關文章
成功 Success > 成功習慣
feature picture
5

「蒙格用思想的力量,讓我從猩猩進化到人類!」巴菲特盛讚的傳奇搭擋,有什麼人生觀?

整理・撰文 吳美欣
2023-11-29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在 2016 年每日期刊(Daily Journal)股東會上,擔任董事長的查理.蒙格(Charles Munger)面對投資人問道,有什麼方法避免投資上的錯誤?他說,第一,他的行事曆排得不是很滿,他花最多時間閱讀與思考,篩選與等待機會;第二,不一心多用,因為同時處理許多事情,無法擁有最好的思考品質。

「持續追求智慧,持之以恆等待時機,」 可說是這位傳奇投資者的座右銘。蒙格在 35 歲時結識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在巴菲特取得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的股權後,力邀蒙格進入波克夏,與他一起工作,2 人展開長達超越 50 年的合作生涯。

延伸閱讀:巴菲特啟發我的 3 堂課:領導跟理財一樣!你怎麼對人,人就怎麼對你

靠著精準併購與投資,波克夏股價從每股約 1200 美元,提高到每股 55 萬 1920 美元。蒙格曾說,好公司與壞公司的差別在於, 「好公司會不斷做出一個又一個容易的決定,壞公司則是不時要做出痛苦的決定。」 他寧願投資價位合理的優秀公司,也勝過買入便宜價格的普通公司,成為價值投資學派的標竿。連巴菲特都說,「蒙格用思想的力量,讓我從猩猩進化到人類。」

延伸閱讀:如何打造一流企業?巴菲特:雇用比自己強的人,並避免妨礙他們工作!

身為當代最知名人物的得力副手,蒙格相對低調,誠如他在股東會上所說,他把最多時間留給自己,因為最重要的客戶,就是自己, 「持續學習、日復一日。只要你活得夠久,大部分人都可以得到應有的報酬。」

一年過去,如果你沒有摧毀一個你最偏愛的想法,那麼這一年就白過了
Any year that passes in which you don't destroy one of your best-loved ideas is a wasted year.

賺大錢的祕訣不在於買進賣出,而是等待。
The big money is not in the buying and the selling, but in the waiting.

查理・蒙格大事記.jpg
經理人

資料來源:天下文化

相關文章
feature picture
6

有這種習慣,一定會成為有錢人!查理蒙格的致富祕訣:延遲滿足

查理.蒙格
2023-09-11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編按:影響股神華倫.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至深的查理.蒙格(Charles Thomas Munger),每年只在自己擔任董事長的每日期刊股東會上暢所欲言,從當今經濟趨勢,到投資、閱讀、工作、人生、哲學無所不談。《蒙格之道》收錄 2014 至 2022 年蒙格在每日期刊股東會上與股東的問答,帶你從近距離窺看這位當代最優秀投資人的思維模式,了解蒙格的獨到見解如何帶領他成就不敗的投資紀錄:

我沒想到自己會和軟體生意扯上關係。每日期刊發展軟體生意是蓋林(Rick Guerin)主導的,我沒怎麼參與。我通常不碰創投,蓋林也不做創投,但在每日期刊公司他破了個例。如果我們的軟體生意成功,我有一份功勞;如果沒成功,那和我沒關係,你們別怪我,要怪就怪蓋林。

我們的軟體生意取得非常了不起的成績,我根本沒想到我們竟然能把業務做到澳州。看到每日期刊的軟體生意發展得這麼快,我們由衷感到欣慰。可能是因為我們贏得多、輸得少,所以我喜歡這門生意。面對失敗,有些人的態度是無所謂,我不行,我比較喜歡贏。

我喜歡與優秀的人共事,不願意和平庸的人為伍。我們的軟體業務擁有大量優秀員工,他們善於處理複雜的任務,總能在最短時間內為客戶解決問題。每日期刊能在競爭中取勝,靠的是為客戶提供優質服務。我們不像某些競爭對手那樣,聘請政客擔任顧問,我們試著透過努力工作走出一條路。

在我當律師時,有一句話我一直記在心裡:「律師這一行,只要把自己手上的案子做好,不愁沒生意」。每日期刊的軟體業務同樣奉行這個理念。只要我們正確行事,就不必擔心未來。我們並非不會遭遇逆境,但我們不會停下前進的腳步。

蓋林和我對軟體一無所知,那我們怎麼領導每日期刊呢?我們主要靠知人善任。安德魯.卡內基就是這麼做的。

卡內基是鋼鐵大亨,但他對鋼鐵一無所知,他靠的就是知人善任。其實這也正是波克夏的領導方式。波克夏旗下有許多子公司,這些子公司的生意我和華倫都不在行,但我們擅長判斷誰有能力經營這些業務。

懂得延遲滿足就能致富

每日期刊公司面臨著很大的挑戰。小小的每日期刊公司轉型做軟體生意,而且還是那種過程艱苦又漫長的軟體生意。我們參與政府的採購招標,從接洽客戶到開始賺錢可能需要 5 年多的時間。這就像是在馬來西亞的婆羅洲(Borneo)勘探石油,初期需要不斷投入大量人力和財力,經過很長時間才能得到回報。

我喜歡做這樣的生意。一開始我們需要投入大量資源開拓市場,我們的財報業績不好看。但我們不在乎短期業績難看,我們追求的是長遠。各位股東是我們的粉絲,你們的想法一定和我們一樣。我們不是一家普通公司,而是一個粉絲俱樂部。我們願意等,你們也願意等。

我這輩子總是和擅長延遲滿足的人打交道。這樣的人一再延遲滿足,一直把滿足延遲到生命的盡頭,一輩子都不去享受。我們就是這樣的人。如果你像我們一樣延遲滿足,一定會成為有錢人,而且死的時候也會非常有錢。

懂得延遲滿足,就能把公司經營得愈來愈好;人生中懂得延遲滿足,死的時候就會很風光。

這些年蓋林和我從沒領過公司一毛錢。做為公司的管理者,做為公司的董事,我們不拿薪水。像我們這樣的人很少,但應該有更多人像我們這樣。我們已經很有錢,我們是公司的大股東,我們可以決定公司如何發展,可以決定公司是繼續經營,還是解散清算。既然我們已經擁有這麼大的權力,就不應該再從公司拿錢。卡內基等老一代商業大亨也從來不拿薪水。

美國鐵路大亨范德比(Cornelius Vanderbilt)不屑於從公司領取薪資,而是像其他股東一樣領取股息,靠股息維持日常生活開支。我們每日期刊公司有著濃厚的老派風格。

延伸閱讀:「只跟能讓你樂在其中的人共事!」查理.蒙格的 5 句格言,受用一生

問:您今天多次提到「延遲滿足」,請問我們什麼時候應該為了將來而吃苦?什麼時候應該活在當下、及時行樂?

答:我覺得一個人不應該糟蹋自己的身體,也不應該揮霍自己的金錢。我認為在很多事情上,成功的唯一方式就是努力不懈地朝一個不容易實現的目標邁進。想成為醫師,那就必須要付出長期的努力。在醫學院讀書、在醫院值夜班,都非常辛苦。這就是延遲滿足。

醫師是一個光榮的職業,大多數醫師是好人,他們吃了很多苦。與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員相比,我更敬佩醫師。我希望你們有和我一樣的價值觀。我們都要向醫師學習,學習他們延遲滿足的人生態度。

(內容出自 2017 年《每日期刊》股東會談話)

(本文出自《蒙格之道:關於投資、閱讀、工作與幸福的普通常識》,天下文化)

繼續閱讀 財務管理
相關文章

蒙格之道:關於投資、閱讀、工作與幸福的普通常識

成功 Success > 成功習慣
feature picture
7

從雜貨店打工仔到上市公司董事長!他每年都用 2 件事,檢視自己是否「變強」

整理‧撰文 高士閔
2018-08-07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前幾天跟老同學吃飯,突然聊到「變強」的話題。當然,現在大家都有點年紀了,不會像在學校一樣,用強或不強來形容別人。取而代之的詞彙是專業,或是能力。但其實都是一樣意思,只不過講起來沒那麼害羞而已。

其中一位同學突然問我:「你薪水和職稱幾年沒變了,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進步啊?」的確,每個人評價自己進步的方式都不同,有的看薪水漲幾個百分比,有的看職稱變高與否。但對於高階經理人、老闆,或是一些沒有數字標準的職業,怎麼觀察自己是否變好,就變成一件蠻有難度的事情。直到幾天前,我翻到一本新書《窮查理的智慧語錄》,為我解決不少疑惑。

這位「窮查理」是股神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最佳拍檔: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相對巴菲特的書籍、報導滿天飛,蒙格的中文著作非常少,我看過(且推薦)的就只有《窮查理的普通常識》,裡面提及蒙格的思維模型和演講節錄。

《窮查理的智慧語錄》則是摘錄蒙格在媒體、股東會、書信中談過的話,其中提到他從在巴菲特外公的雜貨店打工,到現在兼任每日新聞(The Daily Journal)和波克夏公司(Berkshire Hathaway)副董事長,每年如何衡量自己是否變強,以及和如何變厲害的方法。

成功沒有單一公式,把屁股坐穩,不停閱讀吧

其實,「變強」「成功」這些描述,在蒙格的眼中都不夠明確。他更喜歡用「智慧」來衡量自己,就他的觀察,身邊那些被稱作能力強的成功者,都充滿智慧。因此,想變厲害,該修煉的就是智慧,該被衡量的也是智慧。

該怎麼得到智慧?蒙格的看法是:學習。但在學習之前,得先了解自己實際知道的有多麽少,「知道自己不懂什麼,比聰明更有用。」他提出一個「能力圈」(Circle of Competence)的概念,在這個圈子裡,充滿自己知道的事,但看到圈外,就會發現有更多不了解的事。接下來,你只要不停擴大自己的能力圈,智慧就會增加。

蒙格曾說,「沒有一套可以解決所有事情的單一公式。你必須逐步了解做生意、人性、還有對數字。」不過,如果要說擴大能力圈的方法,他會推薦你試試看「閱讀」。他尤其偏愛個人和企業傳記,因為能讓自己體驗各種成功和失敗的人生,閱讀 100 本企業傳記,就等於體驗過 100 種不同商業模式。不需要親自開公司,也能了解企業何時會遇上困難,以及經營者如何度過難關。

總而言之,把屁股坐穩,好好讀書。智慧上門後,成功自然不遠。蒙格除了看書,還會瀏覽 200~300 份公司年度報告、每天翻閱《華爾街日報》,平均一天都坐著讀 600 頁資料才回家。

怎麼確認有讀到腦袋裡?每年擺脫一個「舊愛」

不停念書,卻沒有讀到腦子裡,是另一個讀書人可能會擔憂的問題。蒙格確認閱讀是否融會貫通的方法是:「每一年過去,如果你沒有摧毀掉一個你最心愛的想法,那麼這一年就白過了。」

商場是個動態的環境,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可能經歷劇烈的改變。仔細想想,100 年前,家裡有一台電視機,就表示是「大戶」,到 1960 年,電視機開始變得不稀奇,差不多每一家人都有。2018 年,你送電視機給別人,別人還不一定想要。

既然環境變化這麼快,如果每一年你沒有丟掉一個前年最喜愛的想法,那不就表示這一年你沒有跟著變嗎?沒有變的原因,可能是讀得不夠,不然就是讀多了,但思考不夠,所以才會覺得舊東西都很好,心智沒有進步。

不過,要承認過去的自己是錯的,並擺脫舊愛非常困難,因為人通常不大喜歡放棄自己長期抱持的想法。

蒙格以前是讀法律的,做律師時,每次開庭前,都需要模擬案例所有可能出現的論證,在腦袋裡開一次正反兩面的「辯論」。如果不先看反面意見,就等著開庭後,對方指著你的臉,跟你說「你錯了!」他把這個方法,用來自己思想的進化,不斷自己顛覆自己的觀點,從中發現問題,並養成了解不同論點的習慣。

繼續閱讀 自我管理
相關文章

窮查理的智慧語錄

成功 Success > 終身學習
feature picture
1

成就波克夏帝國、影響巴菲特一生!「投資智者」查理蒙格留給世人的價值觀是?

整理・撰文 王毓茹
2024-02-05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每年 5 月,美國中部的大城市奧馬哈(Omaha)都會迎來年度盛會,湧入上萬群眾,周邊所有飯店和租車幾乎客滿。這不是巨星演唱會或嘉年華,而是全球最大投資控股公司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的股東會。

董事長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和副董事長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坐在台上,首先針對波克夏的財報進行說明,接著才是眾所期待的重頭戲:長達 5~6 小時的問答環節。

大家都想知道蒙格對世界局勢、投資策略乃至於人生的看法。不只因為他是巴菲特的搭擋、波克夏帝國的重要推手,更因為他總能融合豐富知識和人生經歷,回答各種問題,因為時常金句連發,被稱為投資界的智者。

比方說,提醒大家注意市場的周期性狂熱,蒙格以 2000 年代初網路泡沫為例,「看見股票飆漲,許多人就會開始瘋狂買股票,這是非常危險的投資方式,人們應該清醒一點,撐過這段時間。」提到製藥公司的造假弊端時痛批,「雖然是資本主義制度,但賺錢也要有限度。」展現對品德的重視;強調對他最有幫助的人生道理是:「想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最可靠的方式,就是讓自己配得上它。」

如今,這樣的畫面已成絕響。2023 年 11 月,蒙格與世長辭,享耆壽 99 歲。

延伸閱讀:巴菲特傳奇副手查理.蒙格辭世、享耆壽 99 歲! 職涯體悟:只跟能讓你樂在其中的人共事

改變投資觀念!尋找體質好且價格合理的公司

蒙格 1924 年出生在奧馬哈,受到父親是律師的影響,在取得哈佛法學院博士學位後,擔任房地產律師。《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指出,1959 年蒙格與巴菲特在一場晚宴中認識,2 人相談甚歡,開始每天通電話聊投資策略。

當時巴菲特已經是巴菲特合夥公司(Buffett Partnership Ltd.)的合夥人,相當欣賞蒙格對投資的見解,鼓勵他專心投資創業。 蒙格也建議巴菲特,如果想建立規模龐大且持續發展的公司,最重要的是購買優秀企業,而不是用低價買進經營不善的企業。 巴菲特曾說:「如果不認識他,我會比現在窮得多。」

《路透社》(Reuters)指出,蒙格自 1978 年起擔任波克夏副董事長,與巴菲特密切合作,代表作之一是收購百年老店時思糖果(See's Candies)。《CNBC》報導提到,這筆投資在 1972 年以 2500 萬美元(約新台幣 7 億 8000 萬元)收購,至今為波克夏創造 20 億美元(約新台幣 620 億元)的銷售額,獲得超過 8000% 回報,被巴菲特稱為夢幻投資。

美國投資管理公司 Great Hill Capital 董事長湯瑪斯.海耶斯(Thomas Hayes)表示,「查理改變了投資界的觀念 —— 不應該尋找便宜標的,而是去找不受市場歡迎但品質好的標的。」

延伸閱讀:「蒙格用思想的力量,讓我從猩猩進化到人類!」巴菲特盛讚的傳奇搭擋,有什麼人生觀?

最博學的思想家!強調廣泛閱讀的重要性

蒙格強調廣泛閱讀、跨域思考,不只用在投資經營,還能幫助人生。他自學各學科的基本知識,建立多元思維模型,作為投資評估工具,並研究產官學各領域的失敗案例,整理成重要決策的檢查清單。

蒙格過世後,《富比士》(Forbes)推估他的淨資產約 26 億美元(約新台幣 806 億元),但沒有被估算的是,他如何思考、擬定投資和經營策略與人生觀。《經理人》將這些智慧彙整成本次專題,作為投資大師留給世人的共同遺產。

查理・蒙格大事記.jpg
查理・蒙格大事記
經理人

深度專題|「股神的傳奇副手」查理・蒙格的處世哲學(點擊此處跳轉)

繼續閱讀 自我管理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