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景氣不好、公司業績觸底,身為公司領導人,該如何診斷出營運狀況的病根,進行必要的改革? 讓顧客沒你做不成生意!日本社長的 3 個經營策略,讓公司晉升全球第二大建設機械廠 當公司快活不下去時,老闆該做什麼?日本社長靠 3 個策略,V 型反轉公司 從深陷谷底到世界第二!日本社長靠 3 個策略,救回瀕臨倒閉的公司
玩具反斗城在未能達成數十億美元債務重組的協議後,正準備出售或關閉美國所有 885 家連鎖店,可能成為最大的零售業清算案例。他是怎麼走到這一步的?
2007 年,諾基亞(Nokia)成為手機產業的要角,全球市場佔有率高達 40%,但才短短 5 年,市值就大跌 96%。而經過一連串的數位轉型與變革,2017年諾基亞的市值和最低點相比,已大漲500%。
有一群熟稔數位思維的數位原住民,他們容易取得資本市場的資源,也充滿想像力,藉著數位平台的建立,直接跨過傳統產業定義的疆界,建立一個具高度延展性的新型態商業模式,因而削弱或消滅傳統公司原來的機會。
轉型升級是當代企業身處嚴峻環境下,最常喊出的口號之一。然而,組織究竟該怎麼轉,又要如何升,多數經營者卻是一頭霧水。其實,創新升級不假外求,如果從企業已有資源延展,反而能更有效地找出方向。
金融科技大浪來襲,銀行、保險、證券業許多傳統業務須面臨轉型,繼國泰人壽、遠雄人壽之後,南山人壽成了第 3 家宣布取消代收制度的壽險公司,明年 3 月起將取消收費員制度,保險收費員成為金融科技浪潮下的優先「受害者」。
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今年也出席了中國烏鎮峰會並受到央視訪問,暢談智慧製造及物聯網,並表示 20 年後生產線上的作業員將會被取代。
學習系統思考會出現的第一個難題是,不知道何時可用、如何使用,這使得許多工作者在還沒開始熟悉這個思考工具之前,就打算放棄。
2006年,比爾.福特(Bill Ford)的公司多年來無法跟上世界的變動,為了趕上潮流,他們需要金援。但他去大型投資銀行屢屢碰壁,銀行不敢借錢給他。
共享經濟相關的公司在近10年成長逾10倍,橫跨各種產業,總產值翻了540倍以上。Uber顛覆了汽車業,和Airbnb撼動飯店業,傳統企業該怎麼應對這股共享熱潮?
1977年,尚未成為世界級企業的NIKE,來台灣尋找合作夥伴。參觀二十幾間鞋廠,大多數都無法使NIKE滿意,少數滿意的卻也看不上NIKE。最後,情定當時由一位年輕人王秋雄所管理的斗六鞋廠:豐泰。 為何他願意賭上身家,當眾燒掉萬雙球鞋?從豐泰鞋廠看組織變革的成功關鍵
事實上,我們預測到2020年,全球數位人才將面臨嚴重不足。BCG的一項研究顯示,人們認為最大的技術挑戰不是資料安全,也不是投資的需求,而是缺乏有資質的員工。
高雄店成為COSTCO 進入台灣的第一站。原本以為只要複製美國COSTCO 的模式,就可以順利展開營運,拓展在台灣的事業。沒想到,展店並不如預期,逆境很快就來敲門,而且一上門就是五年。
曾在2004年,讓戴爾(DELL)連續虧損2年的部門,在3個月內轉虧為盈;2010年,創下銷售230萬張DVD的成績,打破日本紀錄;2016年4月,鴻海入主日本夏普後,媒體將他視為能重振組織的最佳社長人選。
零售市場這麼競爭,求成長有什麼解方?全家便利商店的答案是:超市化。繼六年前啟動過一波大規模新店型改造後,全家今年看準趨勢變化,再次啟動改革,要往超市化的型態發展。
全聯總裁徐重仁即將在七月一日退出經營團隊,未來全聯執行長謝健南將扮演主要領導者角色,而在今日的記者會上,他表明未來最重要的還是基礎建設。
救活一家企業,可能憑實力,可能靠運氣,但是幫助兩家或多家公司谷底重生、改革再造,就是有一套可以「複製成功」的本事了。林榮錦怎麼做到的?
在薄利多銷的零售業中,每個環節省下的成本或許就是提高毛利的關鍵。而面對電商龍頭亞馬遜(Amazon)的威脅,美國零售巨擘威名(Wal-Mart)想出節省線上訂單配送成本的新招:將旗下 130 萬名員工變成送貨員
台灣木工場曾面臨產業外移訂單盡失的困境,木匠兄妹木工房總經理周信宏卻不甘心手藝的埋沒,故在接手父親的工廠後,力圖轉型。最後成功發展出「實用藝術」與「手作課程」,並將作品外銷到MOMA紐約現代美術館。
領導者,一定要離開辦公室,走進工作現場,才能夠做好管理。《史隆管理評論》分享一位CEO的案例,告訴你待在辦公室開藥方,很可能投入大量的成本和資源,經營成效依然不見改善!
最有權力的管理者,通常離前線事實最遠。而企業的經營決策卻要由離現場最遠的執行長制定,很多時候無法看見第一線的真實情況,導致提出策略管理的人與實際執行者難以真正配合。
這幾年來,許多人都發現「全聯」變了,變得不再是只有便宜而已,而是更容易與人親近而且還有點「潮」了。幾乎每支重要的廣告都會引發話題,其廣告的操作手法更常被當作案例討論,就連facebook的小編也讓人刮目相看,成效斐然,我還因此特別追蹤了全聯的fb,看看他們到底是怎麼操作的
面對逐漸衰落的書法市場,主要業務為供應文房四寶的「林三益筆墨專家」首當其衝,整體業績下滑4成。林昌隆不斷思考如何增加業績,他從毛筆的定義開始發想:除了書寫,毛筆還有什麼作用?經過不停地腦力激盪,最後他看到毛筆的另一種價值:擁有「刷毛」的工具。
微星曾以小筆電獲得消費者青睞,爾後卻因市場削價競爭、金融海嘯襲擊,股價一度跌到 10 元。當旁人以為他們就要一蹶不振時,微星卻在 2016 年更交出營收 1021 億元的成績,創下歷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