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工作壓得喘不過氣時,或是每逢星期一便憂鬱時,有多少人試想過可以「周休三日」?
一個團隊的主管想要結束底下的一個部門,他主動來找我商量。對於這個主管來說,這個要結束的部門,占了他整個團隊業績的50%,對他而言,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部門,但是他仍然下定決心主動裁撤。
如果企業想增加利潤、降低虧損,第一步就會想到「節省成本」,而人事費用通常是開銷中最大一塊,難免成為首要削減的目標。不過,隨意減薪反而會打擊員工士氣,導致業績下滑,不可不慎!
日本的勞動力短缺有多嚴重?最新消息指出,由於日本連鎖便利店 7-11 加盟業主找不到足夠的人力,使得 7-11 總部決定調整部分直營店的營業時間以測試成效,未來便利商店的 24 小時營業可能成為歷史。
台灣 IBM 全球企業諮詢服務事業群資深顧問協理余麗官表示,數位浪潮衝擊產生的人才斷層,已經不只是人資的事,而是所有執行長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勞基法前年為了落實周休二日,大動干戈修法,提出「一例一休」達到周休二日目的,也就是每周中有一天為「例假日」,一天為「休息日」,其中例假日不能出勤,休息日則可經協商讓勞工出勤,但要付高額加班費。
在過完年的 2 月,你公司認識的同事是不是少了一些,倒是新進員工變多了?根據 104 人力銀行的後台數據, 農曆年前 1 個月,有 15.3 萬名在職工作者主動投履歷、應徵新工作,創下 3 年來新高,成長幅度超過 10%。
華為員工 2018 年平均年薪高達人民幣 110 萬元,是阿里巴巴員工的四倍、中興通訊的五倍、小米的六倍。不過,華為博士級員工近五年平均離職率為 21.8%,讓華為創辦人、總裁任正非慨歎,「華為留不住高級人才」。
近日華航再度發生集體罷工,2016 年是空姐,這次是機師,社會輿論對機師罷工有二極化的看法,支持與不支持都各有理由,但無論各方的意見如何,罷工已對顧客產生諸多的不便和影響,也讓華航的商譽和企業形象遭受重大傷害!
LinkedIn 統計網站上的使用者資料,篩選出來自 20 國、超過 1 萬 2000 名的 CEO,研究他們的學經歷等背景,分析成就一位執行長有哪些因素和條件。企業能藉由以下洞察,作為遴選潛在高階管理者的參考:
年底將屆,現正是進行年度績效考核作業的時候,考核結果是年終獎金的重要依據標準,因為攸關每個人的獎金,每位員工都瞪大眼睛看著主管,希望能獲得好的考核成績,能比別人多拿一些年終獎金。
有一次到華航演講,分享我摸著石頭過河的管理經驗,沒想到他們反而啟發了我面談識人的方法,讓我收獲加倍。華航的人事主管告訴我,他們在面試地勤櫃台人員時,有一個挑人的潛規則:非常重視第一次見面前 30 秒的感覺,一定要這 30 秒的感覺「良好」,才會繼續往下面試,這幾乎是 30 秒定生死的面試。
前幾天有幸和負責麥肯錫中國區招聘的 Mike 聊聊。兩個世界、兩個時間、兩個空間,根本不在同一維度的兩個人,居然有著共同的朋友肖老闆,感慨世界太小,緣分太妙。幾句寒暄之後,他透露麥肯錫對應聘者素質的一些要求,說白了,就是麥肯錫想招什麼樣的人。我一聽來勁了,說你別著急,我先準備一下!
通用汽車本周宣布進行業務重組計畫,要在明年底前裁掉15%的白領員工,以及關閉全球7個生產基地,這波瘦身計畫預計將可以省下60億美元,並表示未來將更積極朝電動車、無人車的趨勢發展。
瑞典組合式家具龍頭宜家家居(IKEA)準備進行歷來最大規模的組織調整,削減數千個工作,因應快速變動的消費模式對全球實體零售造成的衝擊。
「外行的立法委員是住海邊嗎?政府未免也管太多了吧!」「這樣我公司招募不到人,政府要負責嗎?」「還沒有面試,怎麼知道要給多少薪資?」「以後大家就都寫 23100~40000,有寫還不是等於沒寫!」這些是從昨天晚上到今天,一些客戶的老闆和人資夥伴的反應,這情況跟每次政府提高基本工資一樣,先是罵聲連連,我想最後仍會歸於平靜,還是要乖乖地遵守法令。
「那個小張叫他自己填離職單,讓他走吧!」老闆丟下一句話就離開了,留下頭上一堆問號的人資……相信很多人都碰過這種狀況,明明是公司要不適任的員工走,但不想用資遣方式(不一定是為了省資遣費),要如何能讓員工自己填離職單呢?
對小公司來說,很難同時讓全公司的人都富起來,可是如果讓少數一、兩位關鍵人才先富起來,最後再逐步調整公司整體的薪資。這麼做不僅能留住人才,也能提升公司績效。
打造爆紅影集的影視霸主 Netflix 管理哲學相當創新,被視為矽谷管理新聖經,而華碩的新薪酬制度也是來自 Netflix 管理靈感,截長補短,取出適合東方文化的精髓做改革,華碩能組合出最佳球隊打出全壘打嗎?
有兩位績效同樣優秀的下屬,你得決定要提拔誰為小主管,該怎麼選擇?研究過 155 位領導者,再實際調查超過 70 個組織、逾 200 位經理人,佛羅里達國際大學(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教授指出,用一個問題就能找到適合人選:
有些面試官會採取「不尋常」的方式來面試應徵者,但其實無論怎麼樣的測試,都是為了揭露求職者的真實想法,從他實際做過的事了解他的能力,像是可以達到的目標、擅長的技能、以及遇到問題的解決方式。《Inc.》專欄作者傑夫.哈登(Jeff Haden)建議面試官考慮這 5 個問題,能幫助你更了解求職者的水準:
某次HR同業聚會,有位夥伴聊到公司為了發展新事業,需要大量招募新員工,但因為公司規模不大,即使談過許多不錯的人選,他們卻都選擇去了薪水更好、更有名的大公司。這位夥伴想尋求大家的建議,小公司能怎麼說服優秀人才加入呢?
不少部門主管、人資在面試新員工時,常常苦惱到底要問什麼問題,才能有效看出一個人的個性和工作態度。一位 Apple 市場經理就分享,有道問題簡單有力,他面試新人時總百問不厭:「你曾經犯下最好的錯誤是什麼?它教會你什麼?」
在快時尚的浪潮下,時尚能不能真的「快」起來,物流倉庫運作的效率是非常重要的關鍵。日本品牌 Uniqlo 位於東京的倉庫,過去需要大量的員工負責品管、分貨、包裝等工作,不過自導入自動化系統以來,現已可取代高達 90% 的人力,還能 24 小時不間斷地運作,不僅名符其實地做到「快」時尚,還能降低營運、倉儲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