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汽車製造商福特(Ford)宣布將在全球大規模裁員,涉及 7 萬多名員工,此舉是重組計畫的一部分,精簡管理層級,提升營運效率。福特員工總數大約為 20 萬人,裁員預期在 2019 年第二季完成。
1997 年,創立於美國加州的 Netflix 還只是一家小間的 DVD 郵寄租片商。3 年後,它擊潰當初市值大自己 1,500 倍的影音出租巨人百視達(Blockbuster);今年,它已經成長為市值超越迪士尼,與 Google、Facebook 平起平坐的串流媒體品牌。20 年來,Netflix 如何變得如此強大? 別讓既有的員工,限制了公司的未來發展!慘痛教訓教會前 Netflix 人才長的 3 件事 不要以為員工的技能,會成長到符合未來的水準!慘痛教訓教會 Netflix 人才長的事
在我們合計 90 年的顧問生涯中,從未發生過這樣的事。」包含多米尼克.巴頓(Dominic Barton)在內的 3 名麥肯錫顧問公司(McKinsey & Company)合夥人如此說道。全球頂尖公司的執行長們,不再問策略對不對,或該怎麼轉型,而是「我找的人對嗎?」
一個能幹的女部屬,因為感情的糾葛,自我了斷。在參與處理相關後事時,我才發覺她是一位極傑出的工作者,而且已經來公司 5 年,這讓我十分自責;我竟然不知道、不認識,沒能給予特別的照顧與安排,我怎能自認是一個愛才、識才的主管呢?
現在公司發展講求多元性、創造性,也因此大大影響了人才的選拔與任用,希望可以藉由多方面的審查,延攬到契合公司多元及包容文化的人員,不過,許多公司可能會因為在招聘時,無意識犯下幾個普遍的錯誤,喪失選才優勢。獵才分析服務公司 Koru 的 CEO Kristen Hamilton 就舉出以下 6 點,幫助身為人資或主管的你,檢視自己攬才計畫。
用人唯才是公司聘用員工的基本原則,但在訂定「人才標準」時,可以從不同面向去考慮,而非聚焦在專業能力。我認為可以思考的面相有4個,包括IQ、EQ、AQ、MQ:
相信很多人都在團隊訓練課程中玩過很多團隊合作的遊戲,在遊戲中大家都發揮了團隊的精神,而且覺得效果很好。但回到工作崗位,依然自我中心,明爭暗鬥。為什麼?
絕大多數公司都有薪資保密政策,管理階層普遍認為,薪資透明容易引起不必要紛爭,也增加內部不安定風險。到底薪資保密對公司表面的利益是什麼?薪資不平等真能刺激員工績效嗎?
工時愈長不代表比較有競爭力。專門研究行為表現的心理學家安德.愛利克森(Anders Ericsson)指出,一個人每天最多只能專注在工作上 4 到 5 小時。另一項在英國進行的調查也發現,每天 8 小時上班時間中,多數工作者只有 3 小時真正在工作。
伴隨著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與 AI 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人力資源部門不應該只是個行政服務單位,也不應該是個後勤幕僚單位。人力資源部門應該扮演更積極主動的角色,推動企業的領先性指標,協助企業策略性的規劃,讓企業具備獨一無二的競爭力。要做到這樣,別無選擇的,人力資源部門應該成為企業的研發單位。 給人資的真心建議:你在做「行政工作」還是「研發工作」?專業的 HR 都知道的事
招募一個極具潛力的員工,對主管而言是天大的喜訊。在發掘新星後,主管通常會很興奮地開始為他鋪陳邁向成功的道路,但現實未必如此美好。
最近「敏捷」二字當紅。為了提高順應市場的能力,愈來愈多組織選擇擁抱敏捷管理,要用更短的時間找出最適合消費者的產品。不過,與產品關聯相對間接的人資、財會等後勤部門,又該怎麼做,才能跟上產品團隊的速度,提供強大的後援?
漂亮的學經歷、出色的談吐應對,可能是萬中選一的「優秀人才」,但未必是你渴求的「合適人選」。可惜的是,面談者在面談時,往往會因為對方的滿分履歷和出色的第一印象,而忽略了這個職缺真正所需的條件與特質。問錯問題、直覺評斷的結果,就是看走了眼,後悔莫及。
本周HTC傳出裁員1500人的消息,受影響員工大部分來自台灣的製造部門,而今天的HTC已經不是本來的HTC,像是嘎然而止的一個世代。
職場上人才難尋,留下優秀人才更是企業的大挑戰。很多企業為能了解員工需求,將資源用在員工需要的地方,會定時透過員工滿意度調查(employee opinion survey)或員工投入度調查(employee engagement survey)了解員工對企業的期望,進而找出可持續改善的措施,回應員工的心聲。但並不是每家有做員工滿意度調查的企業都可以達到了解員工需求的成效,有一些細節還是要注意的。 員工滿意度調查怎麼做?要避免這 2 大錯誤,做到這 9 件事 別把「員工滿意度調查」當做績效考核!失敗
在就業市場上要找到符合需求的人才,並把他留在公司是相當困難的。那砸大錢培訓員工學習其他和自家領域八竿子打不著的未來技能,這種擺明鼓勵員工離職的行為,就常人眼裡看來恐怕覺得不可思議吧?
一位高階主管,底下有萬名員工,卻為了家中私事請假出國;董事長已經特地打電話要他回來開會,他卻以人已登機而拒絕。如果公司有這樣的總經理,依照《勞基法》的規定,能不能直接把他開除?
在 Amazon 步步進逼下,美國許多零售商招架不住,以前所未見的速度裁員關店,希望把經營成本壓到最低。但這衍生出另一個問題:實體店面雖然生意大不如前,但仍有一定的客源,卻因為收銀員遭大量裁汰,以致許多店面出現一排排等著結帳的人龍。
一位銀行專員因為疏忽,導致客戶虧損,公司必須賠償客戶損失。此外,他又上班處理私事、記帳疏漏,處理交辦文件錯誤連連。銀行雇了這樣的專員,是不是可以依法開除?
為了找到合適的領導者,許多公司會選擇用「測驗」的方式,篩選能進入領導階層的員工,以避免公司被少數人把持,但靠測驗的方式,真的能反映一個人真正的能力嗎?
一般企業找人,會以職務說明書的需求為優先考量點,只要專業證照、技能和知識符合,就認為此人是合適的,然而常發生當人找來後,卻發現「個性」不符合工作的場域。
企業雇主給薪為 4 萬元以下職缺,求職徵才廣告不得僅標示「薪資面議」,需公開薪資範圍與級距,若雇主違法,可罰 6 萬~30 萬元不等之罰鍰
多年來,升遷制度的設計一向是讓企業傷透腦筋的大問題;畢竟升遷制度是會影響到員工的工作投入度和留任的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