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辨團隊中哪些人值得信任、哪些人不宜重用?從小細節觀察員工的性格特質,把人才放在適合的位置上,成功的企業老闆、領導者必懂的用人與帶人準則!
如何留住績優員工便成為企業高層最需煩惱的課題,想正確留才,其實從徵才就該開始調整。9個策略打中員工需求,留住績優員工!
WTW 韋萊韜悅調查,台灣數位技能相關職缺數量和 2019 年相比成長了 25%,但比較平均年度固定薪資,數位人才只比非數位人才微幅多出 3%。
為了找到最適合公司的人才,伊隆.馬斯克在太空探索公司 SpaceX 創立初期,前 1000 名員工幾乎都是他親自面試。
BCG比對上百萬份招聘訊息在 2016 年和 2021 年各職位的所需能力,得出結論:即便職稱沒有變化,但許多職位的核心技能正在翻轉。
我的團隊明明和樂融融,為什麼員工還是不敢發表意見?其實和諧的氣氛更可能阻礙團隊成長!主管排除這 4 種障礙,為團隊建立「心理安全感」,就能提高績效!
資安大廠 Fortinet在報告中指出:資安長CISO 權責不明、可視化程度低、成熟度不足,是台灣企業3大關鍵的資安問題。
如今資安人才已成為當紅炸子雞。資安議題愈來愈受重視,企業經理人應該抱持什麼心態,以及有什麼具體作法?
員工開始發展斜槓人生,好像不太專注於現在的工作,不過,組織內的員工向外經營第二曲線,對雇主而言就一定是壞事嗎?
好人才,不一定要跟競業搶!想找有即戰力、潛力的人才,根據我的經驗,這些辦法比起在 LinkedIn 或人力網站撈海量履歷更來得精準有效:
一間公司只有 5% 的人是 A 級員工!主管如何找出他們?如何訓練 B 級部屬變 A 級?了解這些能力,才真正有能力讀人、識人,找到高潛力人才。
《富比士》整理了 2022 年重要的 10 大人力趨勢,發現疫情後,混合辦公成為主流,人才對雇主也有了不同的期待
企業要成功,「找對人」的重要性勝過找到對的商業構想。沒有「新常態」的時刻,任何點子都可能失敗,最佳避險之道用這 7 道問題,確認關鍵夥伴是「對的人」。
台電公司副總經理徐造華說,以前台電只需要做好供電本業,如今強調服務,必須轉型。「在這個時代,團隊要像變形蟲,能夠馬上動起來。」
「這兩年因疫情,一切都在做中學,我們已經沒SOP(標準作業程序)了!」台北晶華酒店暨集團餐飲董事總經理吳偉正說。
中鼎集團總裁余俊彥:做工程要10 年才會出師成熟,現在年輕同事不會等你 10 年,學不到東西就跑了!
兩個多月以來的三級警戒,全台灣實體店家遭遇嚴峻挑戰;在疫情過後,另外一個問題也逐漸浮現:解封後報復性消費,店家有充裕的能量去迎接湧入的消費人潮嗎?
疫情如何改變人們工作的方式?BCG自2008年以來與世界人力資源聯盟(WFPMA,World Federation of People Management Associations)進行「創造人才優勢」調查,2021年發表的報告資料涵蓋113個地區、6600位受訪對象,其中7成的人有人資相關背景。從最新報告中,我們可以理解企業當前關心的人才議題。
巨思媒體集團聯合旗下媒體品牌:數位時代、經理人月刊、Shopping Design推出以企業學習為核心的「新商業學校」,陪伴企業人才跟上最新商業趨勢。
順風順水時,人才的差異不大,但危機時特別能分出高下,在慶功拿下新生意的同時,也別忘了留才和給予重用。
團購大佬486先生又有創舉,適逢畢業季,這次發出徵才資訊,號召「職缺開發師」,徵求自認能為公司做出不一樣貢獻的求職者。
人員流動的頻率高是事實,能夠快速「教出好幫手」還是比較實際。一個新人必須從工作習慣開始教起,最重要的五種習慣,我把它們列了口訣「判,懂,會,報,管」。
傑出人才離開組織的首要理由,是組織內缺乏有意義的回饋。主管如何給部屬回饋?首先要先理解,回饋分3種,混一起會有反效果。
店長有時很接近老闆,無論是員工管理,還是食材進貨,通通都要有所掌握,也因為責任重大,所以在聘用店長的時候更該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