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經聘用資歷好、能力強的員工,卻花了很大力氣磨合嗎?求才時,要留意主管與員工的「配適度」,而非只在意專業能力。
超過7成受訪者認為,人才缺口是當前面臨的首要挑戰。展望2024年,領導者應該關注的人才課題是什麼?
優衣庫(Uniqlo)近期營收、營業利益雙雙創下新高,十月起將陸續提高中國門市銷售人員的薪資。先從一線城市開始,年薪平均增幅為 28%。
AI 預計將取代重複性高的工作,像是行政文書或初階助理職位,公司也可能不再聘用實習生、助理。這讓年輕世代職涯路徑與過去不同,不同世代的隔閡也隨之加深。
缺工問題多年都是餐飲業者的痛,貳樓為什麼能讓留任率達9成、全員流動率僅10%?更首度跟媒體透露,達到20間後,貳樓就不會再展店。
給人差勁的回饋,和接到差勁的回饋一樣具挑戰性,在團隊績效考核中,設立明確標準和期望,同時定期向員工提供回饋可促進員工成長,降低團隊壓力。
經理人 2023《企業人才策略講堂》針對組織的挑戰找來領域專家,探討 ESG、數位轉型、AI 科技大突破、DEI、流動人才、跨國人才、雇主品牌等問題。
《經理人》首度發起「2023 企業線上學習大調查」透過廣泛調查國內不同產業、企業規模和職位的從業人員,探討線上學習在職場中的應用、成效與挑戰。
許多人將Web3產業視為新的職涯方向。不過,區塊鏈知識與技術含量複雜,文組生該如何找到突破口?Web3產品經理公開自己轉職的心路歷程!
面試對主考官和應徵者雙方來說,都是一大挑戰,我認為,在找人的時候不一定要找到 100 分的全能型人才,錄用 70 分的新人,反而更理想。
OpenAI 去年 11 月推出 ChatGPT,旋即成為人工智慧領域最廣泛、且使用門檻最低的應用。然而快速成長的背後,工作者更加憂心會被AI 取代。
大部分企業的生成式 AI 仍停留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基礎應用,但領先企業的 CEO 會擴大格局看,關注生成式 AI 如何影響未來產業,擬定對應策略。
流動型人才不只能填補企業的人力缺口,對工作者來說,也提供了工作選擇與職涯想像的更多可能性。企業應該要從哪裡找到流動型人才?BCG 指出有 5 種管道:
雄獅旅遊營收曾突破 300 億,卻受疫情影響最低只剩高點的6%不到;面對營收重挫,底下還有 4400 名員工和導遊要養,董座黃信川怎麼帶雄獅挺過去?
能幫助企業不斷成長、在速變時代下突圍的人才,到底長什麼模樣?企業如何找到這群人才?是自己培訓,還是向外獵才,或找尋專業機構作為外援?
前台積電研發副總林本堅日前接受《數位時代》專訪,針對當前半導體人才議題發表看法,3大人才能力如何養成?
台灣走向超高齡社會,在「缺才+缺工」的困境下,為何企業仍不把中高齡族群當作多數時候的人才考量?104 調查揭原因
熟知如何替公司創造價值、知道企業的運作方式、並擁有高生產力,在面臨升遷時可能遠比歷練、和作能力等實力來得更重要,為什麼?
卓越領導人上任,第一件事要做什麼?美國管理學大師詹姆.柯林斯認為,卓越領導者會先找到合適的人上車,把對的人放在對的位子上,才確認車子要開往哪個方向。
從事IT、資料科學、AI、銷售、服務、運輸與物流的人,有 4 成每周或每月都有新工作找上門。所以我們可以說,在徵才市場上,求職者確實占了上風?
Tom Brady 的球員生涯也是商管、職場案例的重要參照:像他這樣起初不被看好,後來歷經砥礪、終於綻放光芒的優秀人才,正是所有企業都渴望獲得的人才。
麥當勞、Visa、Hershey’s 等企業在內共 16 位知名企業現任高管,都曾長期在百事工作,且大多從基層做起,百事究竟如何變成高階經理人的搖籃?
《哈佛商業評論》發現,美國企業一年投入培訓的預算高達 2000 億美元,卻只有 10% 產生了效果,可見公司的重視,和最後獲取的回報之間,出現了落差。
巨思文化行銷部總監張芷瑋目前主持「新商業學校」的規畫與運作,針對成長型領導者,篩選最重要的趨勢和職能,搭配適合的學習方式與師資,提供領導者需求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