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鑫智慧在伺服器查詢上擊敗輝達、下單台積電7奈米,成為近期受到矚目的AI新創。創辦人林永隆出身於創意電子,為何還要二次創業?看見什麼AI商機?
前台積電研發副總林本堅日前接受《數位時代》專訪,針對當前半導體人才議題發表看法,3大人才能力如何養成?
台積電處長張孟凡強調,面對未來全世界半導體產業的競爭,台灣有三大隱憂:前瞻研究不足、產學落差、人才欠缺。他期望藉由產官學合作,來將三大隱憂解決。
張忠謀與《晶片戰爭》作者克里斯.米勒談論半導體業的競合的與台灣的挑戰,指出台灣優勢是人和工作文化,對於美國阻撓中國晶片發展,則表示不反對甚至很同意。
南韓政府斥資逾 4000 億美元搶攻關鍵技術,三星將於國內新設五座晶片廠,挑戰競爭對手台積電在全球晶片製造的領先地。
同樣面對庫存壓力及經濟衰退,台積電與英特爾第 4 季繳出不同成績單,顯示在高性能晶片自製的趨勢下,英特爾的 IDM 模式,未來將遭遇更大的逆風。
當漢唐、洋基將半數以上的資源投入晶圓廠、搶台積電訂單,這家創立44年的老字號無塵室機電工程公司聖暉,卻選擇走一條人少的路。
從供應鏈管理角度來看,台積電鼓勵員工休假,是因應 2 年多來訂單爆量的調整措施施。但如果休假是因為產能過剩、供過於求,這就是管理決策者有必要深究之處。
台積電總裁魏哲家在玉山科技協會舉辦的論壇上,針對「去台化」、「掏空台灣」等近日熱門討論話題,加以反駁和解釋。他說了些哪些重點?
巨大近期傳出向供應商展延票期,財報顯示目前捷安特的庫存嚴重暴增,企業對市場的需求預測失準,導致庫存暴增,背後的現象可以用「長鞭效應」來解釋。
「台積電派了 500 位工程師去美國新廠,但在台灣有五萬多位工程師。」董事長劉德音認為,台灣半導體不存在人才外流的問題,反而擔心年輕工程師太少歷練。
台積電宣布啟動亞利桑那州晶圓廠二期工程,並將導入3奈米製程;一期廠將於 2024 興建完成,生產4奈米。台積電為何一反被動、低調的態度,直接公布計畫?
《華爾街日報》報導,台積電曾致函華府,表示赴美亞利桑那設廠建設成本高昂、人力短缺等問題,列出6障礙:包括聯邦主管機關的要求,都推升成本、增加難度⋯⋯
傳出特斯拉捨棄三星,轉而改向台積電下單3、5奈米級自駕晶片,有望成台積電美國廠最大訂單、全球第 7 大客戶,這會帶來什麼影響?
鴻海宣布前台積電大將蔣尚義加入集團,任半導體策略長,直接對董座劉揚偉負責;鴻海此時延攬蔣尚義,是借重他的什麼能力?
台積電首度亮相新人訓練中心,隨著擴廠在即,新加入的生力軍適應速度卻恐跟不上,台積電做了哪些努力因應?
蔡英文宣布,極紫外光曝光機大廠 ASML(艾司摩爾)將啟動在台最大投資案。其 EUV 是生產 7 奈米以下先進製程的重要機台,將儘量貼近台積電、三星⋯
美國禁令並未衝擊台積電營收,推升的兩岸情勢卻重挫了台積電股價。地緣政治情勢無法逆轉,台灣半導體企業的下一步該怎麼走?
半導體衰退潮燒到勞動階級?台積電總裁魏哲家於 24 日發布內部信,罕見提的鼓勵源公多多休假、充電;卻有一群人被排除在外:
支撐台積電獨霸全球地位的關鍵,在於不對外公開的 20 萬件營業祕密;這些技術都收錄在內部系統建制的「藏經閣」,以鼓勵每位工程師持續創新。
「人才是台積電保持領先的關鍵!」全球晶圓製造龍頭台積電,如何深耕校園人才庫,打造先進製程大將?
美國眾議院議長南西.裴洛西在 8 月旋風式訪台後,馬上引來中國不滿。政大財管系教授周行一表示,「台灣的地緣政治風險提高一個層級。」
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啟動「預辦登積計畫」,預計招募超過 1500 人,邀請電子、電機等相關領域碩博士生投遞履歷,最快今年底可拿到聘書,畢業即就業。
104 人力銀行最新發布的 2022 年《半導體人才白皮書》,發現半導體業每月徵才量再創新高!第一季平均每月需求 3.5 萬人,年增幅為 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