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次HR同業聚會,有位夥伴聊到公司為了發展新事業,需要大量招募新員工,但因為公司規模不大,即使談過許多不錯的人選,他們卻都選擇去了薪水更好、更有名的大公司。這位夥伴想尋求大家的建議,小公司能怎麼說服優秀人才加入呢?
不少部門主管、人資在面試新員工時,常常苦惱到底要問什麼問題,才能有效看出一個人的個性和工作態度。一位 Apple 市場經理就分享,有道問題簡單有力,他面試新人時總百問不厭:「你曾經犯下最好的錯誤是什麼?它教會你什麼?」
商業環境變化愈來愈劇烈,企業所需的人才一路從 I 型人、T 型人、Π 型人發展到斜槓青年,用人主管如何透過 1~3 次的面試就找到「對的人」,實在讓人傷透腦筋。
現在公司發展講求多元性、創造性,也因此大大影響了人才的選拔與任用,希望可以藉由多方面的審查,延攬到契合公司多元及包容文化的人員,不過,許多公司可能會因為在招聘時,無意識犯下幾個普遍的錯誤,喪失選才優勢。獵才分析服務公司 Koru 的 CEO Kristen Hamilton 就舉出以下 6 點,幫助身為人資或主管的你,檢視自己攬才計畫。
用人唯才是公司聘用員工的基本原則,但在訂定「人才標準」時,可以從不同面向去考慮,而非聚焦在專業能力。我認為可以思考的面相有4個,包括IQ、EQ、AQ、MQ:
「每個面試者都講得頭頭是道,該怎麼判斷他們說得是不是真的?」每個面試過新人的主管,一定都曾遇到上述的問題,無法肯定這次招進來就一定是「對的人」。
漂亮的學經歷、出色的談吐應對,可能是萬中選一的「優秀人才」,但未必是你渴求的「合適人選」。可惜的是,面談者在面談時,往往會因為對方的滿分履歷和出色的第一印象,而忽略了這個職缺真正所需的條件與特質。問錯問題、直覺評斷的結果,就是看走了眼,後悔莫及。
人力資源部(Human Resources,HR)雖跟製造公司營利無關,卻管理了公司最重要的資產 ──人才。 HR 經常審視的某些指標,可以提供管理階層參考,在管理團隊時做重要決定或試圖激勵員工進步。
網路上有很多文章談論面試官愛問的題庫,卻鮮少有關於高階主管的面試題。對此,何經華從他過去看過超過80本管理書籍以及30年的管理經驗出發,分享了他在面試管理階層時,必問的7個問題:
業務主管 Mark 剛接到人資的電話,告訴他月初會有一位新進業務報到,請他確認新人該由哪位資深業務來帶? Mark 跟人資抱怨為什麼開了三位業務的人力需求,找了好幾個月卻只來一位?接著又抱怨公司為什麼沒有提供新人教育訓練,還要業務單位要自己去安排新人的訓練?
工作夥伴的加入,可以讓創業變得不孤單。但真正理想的新創團隊陣容,除了在求才時,要破除追求漂亮履歷的迷思外,有時共同創辦人間也需要具備一定的差異性,才能更全面地思考經營策略和發展方向。 什麼樣的員工,才能助長團隊起飛?優秀人才的共同特質 學經歷漂亮不一定好!能推動公司成長的人,擁有什麼特質? 你公司有「什麼都想學、都想做」的人嗎?讓團隊起飛的關鍵人才特質
面試,真的能篩選出最適合組織的關鍵人才嗎?每當在招募現場,常會有一些疑問:面試現場中,應徵者所回應的資訊,真的可信嗎?當下遴選時覺得這人很適合公司,因而錄用進來,可是怎麼到任後就全變樣了?面試官能提出客觀的資訊,讓用人單位認可最後的聘用人選嗎?
一般企業找人,會以職務說明書的需求為優先考量點,只要專業證照、技能和知識符合,就認為此人是合適的,然而常發生當人找來後,卻發現「個性」不符合工作的場域。
當求職者的行為改變,企業更該留意打造雇主品牌,成為吸引人才上門的重要策略。
「人力很多,但人才難尋。」這是許多企業心中的痛,特別是規模較小或不是該產業前段班的組織。
提到奇異公司(GE),一般人的印象就是一家老牌、長青的大企業,照道理說,要吸引人才應該不難。不過,隨著數位、物聯網浪潮來襲,奇異在過去 10 年也力求轉型 好人才去哪了?GE 靠 3 招年輕化品牌,吸引廣大人才上門求職
每年年終,各個單位都會設定下一年度的工作目標,並預估達成目標所需投入的各項人力、物力資源,期望能以最少的資源投入,創造出最好的成果,此即預算制度。這是有計畫、有目標的企業經營非常重要的
想吸引到新世代的人才,招募和徵選方式必須改變了。
想成為Googler,沒這麼簡單。你需要經過4次面試,還有3關審查,才可以取得門票。
波士頓紅襪隊的主場「芬威球場」,是美國職棒大聯盟歷史最悠久的球場,「芬威球場的魅力,比球賽本身更吸引我。」這正是紅襪隊人力資源資深副總裁艾咪.沃雅思加入這支老牌球隊的原因,因為,這個組織完全體現了波士頓的核心文化:努力拚搏與忠誠。
信義房屋自2015年4月宣布「30天工作鑑賞期後,若不適應選擇離開,再加發轉職金5萬元」,至今執行近2年,最終有近9成工作者留任,實質拿轉職金離開的不到300人。
中國是個泱泱大國,唐太宗很難顧及每一個角落,時常掛念地方首長是否可以好好執政。旗下有分公司和部門的領導者,都對太宗的想法心有戚戚焉吧?
「特斯拉第一線的客戶顧問,要銷售的不是一個『產品』,而是一個『經驗』,」范菁怡解釋,由於特斯拉不同於傳統車款,企業想要提出的是一個全球性的能源解決方案,而汽車只是最後一個跟消費者接觸的產品。
2013 年 Google 的應徵者多達一百萬到三百萬人,錄取率約 0.25%。哈佛大學 2012 年入學申請共 34,303 人,2,076 人錄取,錄取率 6.1%。也就是說,要讀哈佛已經很難,但錄取 Google 還要比哈佛難將近 25 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