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考績誰給的?又是怎麼算出來的?你都知道嗎?
我在 2003 年發現,企業界有一股很特殊的現象:他們都不想成為大企業,只想成為「很棒」的公司。當公司遇上成長與擴張的好機會,他們拒絕了,因為他們有更遠大的想像。因為
在過去與企業合作互動的經驗裡,許多董事長、總經理都會親自參與品牌顧問專案,他們也經常在問,企業的願景和品牌有什麼關聯?願景又要如何傳達給消費者或顧客?我認為這當中扮演起承先啟後的關鍵角色,就是
求職社群網站 LinkedIn 於 5 月公布了多個國家的最具吸引力的雇主名單,不意外地,美國區由 Google 蟬聯第一。這代表甚麼?Google 不僅很賺錢,而且員工樂於為它工作。或許你會想到這是因為 Google 提供給員工的福利,你甚至會覺得,那是因為他錢多,口袋夠深。但
多年前,剛到 Google 要擔任執行長的艾力克‧施密特(Eric Schmidt)發現,他的辦公室比一般「執行長規格」小,不僅如此,第一天就有人主動進辦公室跟他「共享」工作空間,幾個星期後,他的辦公室已經有 5 位同事。施密特的體會是「這顯然不是一家用辦公室大小來
這是成都公交(大眾運輸)集團的多事之秋。新執行長臨危受命,必須改革,他是怎麼做的?
羞辱式領導,是最差的管理方式,沒有之一在網路上常看到很多人面試業務、客服等職務時,會碰到所謂的羞辱式面試,可能對你做人身攻擊、挑戰你的價值觀、面試過程問些極為低級的問題
有「太陽能教父」之稱的左元淮博士,讓茂迪從一家生產電子儀器的小公司,蛻變成為台灣太陽能龍頭,並一度登上台股股王寶座。在公司規模顯著成長之下,左元准致力於將公司獨特的文化制度化,孕育出關懷、績效兼具的幸福企業文化。
企業願景經常淪為空泛口號的例子,甚至招來「反激勵」的結果。但其實,美國太空總署(NASA)早在1960年代就找到解法了。
無印良品創辦人田中一光認為:「雖然為了贏過別人而消費,最後會使社會趨於繁榮。但為了贏過別人而消費,卻失去了消費的初衷。」所以無印良品從不思考商品該如何創新,而是觀察人的日常生活,從中找出真實需求,再以極簡的理念發展創意。讓消費者買得沒有負擔,卻因為滿足需求而帶來小確幸。
以前曾經聽過一位企業主長輩說,要做一個好的領導者就必須fire過人,當時覺得這太殘酷了吧,後來自己當了主管就有深深的體會。
根據104資訊科技和Yes123求職網統計,有13萬名工作者在農曆年前騎驢找馬,占全體求職人數逾4成。雖然站在工作者的立場,現在不乏為轉換職涯的好時機,但對企業經營者來說,卻是個大傷腦筋的時刻。
根據NHK等報導,去年起多個日本餐飲品牌都漸漸減少提供24小時營業的店,其中擁1,300間分店的Gusto(ガスト),其中將有逾200間取消通宵營業安排。
許多高手或專家進到一間新公司後,不見得每個人都能發揮出原先 100% 的戰力,這與能力多半無關,更多問題是出在適應上,適應文化、流程、人,在這新環境的每件事情都在衝擊著自己。有經驗的老鳥,在進入新公司的前三個月大多不會有太大的舉措,而是
作為《財星》2016 最佳僱主第一名的 Google,人工高、福利好,在 Google 美國矽谷總部工作,相信是不少人的畢生夢想。但事實上,當中的地獄辛酸事,又有幾多人了解?英國 Business Insider 就整合出多位曾於 Google 任職的員工留言,揭示 Google 不知為人的工作實況
鼎泰豐明年除夕夜與大年初一全台分店休假,讓數千名員工能回家過春節,為台灣服務業開了指標性的一槍。
無論是哪一種彈性制度,無非是希望勞資雙方能一起營造彼此都能滿足的工作環境跟條件。最近,甚至有企業針對特定條件的員工,例如有年幼小孩,或需要照顧生病的家人的員工,提供週休3日的選擇。
想要完全讓員工達到工作與生活平衡,人力資源部門提供休假制度、彈性工作排程等多元措施恐還不夠,更需要直屬主管的配合,因為育嬰假、在家工作的申請,都必須獲得直屬主管的同意,才能真正發揮效用。
在日本職場打滾多年,談到社交這方面,我對他們「辦宴會的哲學」特別有感。每到新人進來或人事異動的季節,總是少不了迎新送舊會,還有年尾的忘年會(類似台灣的尾牙)或年初的春酒,都是日本居酒屋或餐廳的旺季。
很多人都曾經聽過這個故事:某個森林內,有一隻兩頭鳥,名叫「共命」。凡事一向兩個「頭」都會相互討論,採取一致的行動,比如找食物,築巢棲息等。有一天,其中一個「頭」不知為何對另一個「頭」發生了很大誤會,造成誰也不理誰的仇視局面。其中一個「頭」想盡辦法希望能夠和好,恢復從前一樣和樂地相處。而另一個「頭」卻不理不睬,根本沒有要和好的意思。
這幾年,時常有人問我們他該選哪個產業?但老實說,這問題我實在沒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