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流社長聚焦「眼前」的利益;二流社長聚焦「本季」的利益;一流社長聚焦「未來」的利益!
當你想要尋找一份短期打工時,我的建議會是便利商店。即使是打工,也有可能被委託進貨等相關工作,這絕對會是一個良好的行銷技巧訓練機會。
店數少、而商品利潤又低的Costco,到底如何獲致成功,成為僅次於Walmart、Amazon的全球第三大零售商?
創立超過百年的New Balance,銷售重心一向在實體店鋪,商業決策也特別仰賴現場觀察。去年,他們開始結合實際經驗和科學數據,企圖在台北西門町概念店收集人流數據,洞悉潛在其中的商機。
這間藥局利用POP廣告打出長紅業績,曾有絡繹不絕的人前來參訪,連商業雜誌都特地為該店做了Happy 藥店POP廣告大集合特輯。
從事業務的朋友,一定常會被老闆問關於經銷商管理的問題。現在經銷商管理變得愈來愈複雜,你都是怎麼管理的呢?
這幾年來,許多人都發現「全聯」變了,變得不再是只有便宜而已,而是更容易與人親近而且還有點「潮」了。幾乎每支重要的廣告都會引發話題,其廣告的操作手法更常被當作案例討論,就連facebook的小編也讓人刮目相看,成效斐然,我還因此特別追蹤了全聯的fb,看看他們到底是怎麼操作的
無印良品最近的動作是:開始賣書。受訪的MUJIBOOKS經理卻說,無印良品並不想成為書店,那他們想成為什麼?
其實,除了星巴克,85度C和怡客等連鎖咖啡品牌也宣布調漲,但同樣在賣咖啡的7-ELEVEn、萊爾富、OK便利商店,在三月初卻向媒體透露,近期沒有調漲計畫。明明是賣同樣的商品,為什麼定價策略大不同?
為什麼一家薪資不優渥、工作挑戰性也不突出的美國本土連鎖超市,能夠連續20年入選最佳雇主榜單,更在今年贏過聯邦快遞、思科、希爾頓飯店等知名大企業?
一芳,其實是墨力國際餐飲集團創辦人柯梓凱的奶奶的名字。當食安疑慮衝擊台灣餐飲市場時,柯梓凱在構思「能不能做出一個完全MIT(台灣製造)、食材可溯源,喝了令人完全安心的飲料」時,腦海中浮現了童年時奶奶做的水果茶。
面對線上購物蓬勃發展的威脅,怎麼做才是對的?為什麼美國零售業者在縮減實體門市規模的同時,卻又高喊實體才是未來?
2016年底,星巴克董事長兼執行長霍華‧舒茲宣布在2017年4月離開執行長位置,投身開發星巴克的高端市場。他想做什麼?
你有想過,為什麼IKEA裡常隨處出現一些小燭台、馬桶刷等小商品嗎?IKEA最厲害的,是在顧客逛街時,操控你買東西,而你還不知不覺。當你踏上電扶梯進入家具賣場時,整個操控流程就啟動了。
自助式不只解決人力不足問題,還有更多好處….麥當勞、無印良品、GU、便利商店NewDays等多家知名連鎖企業都實驗式的引進自助式收銀服務。
還在用特價商品、活動促銷吸引消費者?對零售量販業者來說,在便利商店、藥妝店和量販超市的挑戰下,這樣的招數要拓展客源難度愈來愈大,甚至一不小心就會被分食掉市場。
許多消費者行為研究不約而同地指出,有六至七成的消費金額,是走進店內後「臨時起意」的。也就是說,除了提供切中顧客需求的產品,透過燈光、音樂、商品擺設等,對店鋪施點魔法,能讓顧客不自覺埋單。
都說商場如戰場,大吃小為常態,但有沒有可能,一旦大鯨魚發現與小蝦米攜手合作、互利共生,反而讓彼此有更多覓食機會、又可以變得更強壯?
一顆小小的爆米花,居然能賣到11個國家,一年創下合併營收2億元的好成績。究竟是誰有這能耐,締造如此大的商機?
小品牌通常缺乏廣告預算支援,沒有大批業務團隊,資金和設備都有限,如果想要進一步擴大市場,在連鎖通路上架銷售,該怎麼做才容易實現?
日本百貨業曾因商品同質性太高而業績下滑、被迫關店,但它們積極創新改變,朝個性化百貨公司發展、調整賣場的空間規劃與陳列,不再只講究坪效,而是以提升顧客的體驗經驗與舒適感為轉型的重點。
咖啡巨擘星巴克就對服務4.0展現出高度的企圖心,該公司參與BCG旗下的BCG Digital Ventures創投基金,投資位於美國舊金山的新創公司Takt,積極開展一對一行銷方案。
好市多(Costco),全球僅715個據點,平均一家店僅賣3700種商品,和全球零售業龍頭沃爾瑪(Wal-Mart)擁有1.1萬家店相比,平均每家店賣出14萬種商品,根本難以比拚。但在2016財年創下1160億美元營收成績,為全球第二大的實體零售量販業者。好市多成功之道到底在哪?
台灣隨處可見、24 小時營業、全年無休的便利超商,因去年 12 月 23 日正式上路、又稱一例一休的《勞基法》修正案,將造成人事成本上升,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