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台灣餐飲、觀光產業在疫情後消費強勢復甦帶動下,項下各次產業別規模普遍增長,本次調查結果反映出多項顯著產業趨勢變化。
美國星巴克(Starbucks)前任 CEO 納拉辛漢僅上任 17 個月就被換掉!星巴克危機換帥,背後問題可能比想得更複雜。其中之一便是儲值金:
鳥貴族年底前將在台北信義區以及大巨蛋商圈開出街邊門市,在今年下半年,就要一口氣開出韓國、香港、美國店。它為何敢在短短一年內展開多國布局?
其實從 1999 年麥當勞說要做自助點餐系統時,大家都在猜測:「店員是不是要失業了?」經過餐飲業巨頭們的「實驗」後發現,不完全如此。
《台灣米其林指南》推出6年,北、中、南餐廳爭相摘星。然而,米其林是追求生活品味,星級餐廳的經營模式,與連鎖品牌仍有很大差異。
星巴克新 CEO 尼科爾 10 日在星巴克發布公開信,坦承星巴克已經偏離了核心,並承認了包括菜單設計、產品不一致、顧客等待時間過長、取餐繁忙等問題。
牛丼產業競爭更是激烈,包含吉野家、松屋、すき家三大巨頭,都持續調整策略。其中,すき家創立數位轉型推進室,推行半自助結帳等措施希望藉此降低成本。
當前多數餐飲企業在應對外部環境變化所採取的共通性策略:QR code點餐、機器人送餐、自助結帳、海外擴張!盤點各家餐飲集團的作法。
氣勢正旺的日本餐飲業,「關店數」跟「新開數」卻差不多高?找不到人、展店就受阻,營業額很難衝上去!丸龜製麵母公司怎麼解?
吉野家開賣「鴕鳥肉丼」,還延伸出護膚品!
北京鼎泰豐宣布重大消息,包括北京、天津等「華北」14家店,預計在10月底結束營業,會影響 800 名員工。
日本個人麵包店正在悄悄消失!數量減少 630 間、來客比例跌破 5 成。明明個人麵包店的商品數也不少,為何在數量在減少?推測有以下 3 個原因:
美國星巴克8月13日宣布挖角連鎖速食墨西哥料理Chipotle的執行長尼可,讓星巴克14日股價暴漲24.5%,創下單日漲幅新高。
摩斯漢堡推出新業態「Stand by Mos」,利用「格外品」蔬果製作健康飲品,減少食品浪費並支持農戶。首店設於池袋站,未來將拓展至更多人流密集區域。
從打工小妹到 CoCo 壹番屋社長!22 歲便執掌年收高達約 20 億的數家 CoCo 壹番屋、擁有約 400 名員工,顛覆日本商界的諸澤莉乃是誰?
AI 技術正改變餐飲業,麥當勞的AI點餐系統在提升效率上有不錯表現,但面臨語音識別不準、菜單複雜和顧客接受度等挑戰。如果是台灣,有機會導入成功嗎?
刁民酸菜魚成立於 2019年,是市場先行者,全台有6間店。在後進者不斷追趕之下,刁民去年營收仍突破10億元新高,今年上看12億元,他們主要靠3大策略。
喜相逢麵館事件引發對台灣私廚風潮的討論。私廚提供客製化餐飲服務,吸引名人光顧。與一般餐廳的差異除了光環與神秘,也在於對法規的迴避與成本結構的不同。
在講求ESG、永續的趨勢下,減少食物浪費已是刻不容緩的任務,各國無不做出許多努力,日本又是如何因應?值得台灣借鏡、學習。
亞尼克在2018年透過北捷投放生乳捲自動販賣機,成功提升品牌知名度,如今滙聚智能販賣機進一步和知名餐飲合作,推出熱食自動販賣機,吸引科技大廠關注。
在競爭激烈的日本定食市場,大戶屋(Ootoya)與彌生軒(YAYOI)常被消費者拿來比較。大戶屋被彌生軒超越,如今要靠 3 個策略急起直追:
可不可一名女店員在飲料吐口水、徒手攪弄寒天,引發公關危機。究竟,連鎖品牌要如何經營、管理,才能確保加盟店也能有一樣品質?
疫情後,台灣零售、餐飲業曾報復性成長,餐飲業成長超過18%。不過,今年上半年,成長幅度卻大幅下滑。業者該怎麼做,才能在疫後紅利消失後,持續抓住顧客的心?
餐飲業數位轉型趨勢下,線上訂位與自助點餐系統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但需平衡科技與人性化服務,確保顧客滿意度。業者可結合多元方式與活動,提高顧客接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