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職於日本前五大商社之台灣現地法人,十餘年的商社經驗,業務範圍涵蓋動物飼料、大宗物資、畜產肉品、加工食品、百貨纖維、業務用食材、實體通路、投資業務,經營企劃等,專長於日本企業、國際貿易、消費者行為及店鋪經營之研究。本專欄以介紹台日餐飲消費流通之趨勢及消費原理為主軸,提供讀者全新的思考方向。粉專/商社男的外食迷宮
疫情間大熱的「外送業」正面臨嚴峻的轉換期。日本外送產業市占冠軍「出前館」財報顯示,一年虧損達到 364 億日幣。3 個新挑戰,正在席捲外送產業:
從關掉 1/3 店鋪,到成功收復店鋪數!日本 Krispy Kreme Doughnuts 甜甜圈怎麼做的?疫情後,餐飲品牌想恢復榮景,該怎麼做?
今年開始,市場上出現關於「廉價日本」的討論,包括悲觀的薪資、消極的定價策略、保守的企業經營者等。日本企業真的邁入轉攻為守、原地踏步的模式嗎?
日本的匯率變化,讓飯店、房價或餐廳的價格,真的便宜了不少。這些改變,會衝擊日本餐飲業的訂價嗎?日本真的變「低價」了嗎?讓我們從日本平價壽司的業態觀察:
近期媒體出現不少關於日本低薪、物價變低的「廉價日本」討論。這是真的嗎?在日本工作領到的薪水,不一定會比在臺灣高?
日本連鎖超商 LAWSON 推出現煮便當!帶動營業額成長 40%、系列品牌中銷量第一,街角廚房(まちかど厨房)是什麼?7-ELEVEN 為何不跟進?
《米其林指南》公布後,一如預期地掀起正反面的口舌論戰。你相信米其林的評鑑嗎?為何愈來愈多人不信任餐飲評比業者,轉而關注 Google Maps?
疫情讓日本迪士尼來客數深受打擊,迪士尼的對策卻是「漲價」?為什麼迪士尼認為漲價會讓遊客更開心?供不應求的蛋黃酥也該漲嗎?
日本著名生吐司專賣店的加盟店家,決定關閉在東京的 8 間店鋪,結束品牌營運。生吐司不紅了?其實生吐司業態的經營,有這三項特別之處:
前陣子誠品因租約問題登遍新聞版面,看起來許多人都很喜歡書店、不希望它消失,但實際情況真的是這樣嗎?觀察日本書店業態,或許能給台灣出版業者一些啟發:
你有多久沒喝養樂多了?近期日本出現成人搶購養樂多熱潮,賣出 4 億日幣的「養樂多」到底有哪些魅力讓大人小孩都成為忠實客群?
餐飲品牌面臨要「集中經營資源」或「經營資源多角化」時該如何抉擇?如何評估是否該發展新品牌、新事業了?4 個斯找重點,幫企業逆勢突圍、打開新局:
外送平台 foodpanda 加收平台費,北北基 5 元、桃竹 3 元,引起許多討論:疫情間外送營收不錯吧,為何漲價?其實從日本市場就能看出端倪:
日本摩斯漢堡獲利創新高,為何店鋪數不增反減?背後原因很單純:找不到人做!其實不只日企,台灣小吃老店也面臨「接班危機」。
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的小麥價格來到新高!最近的國際情勢,讓不少原料產品價格蠢蠢欲動。簽好了合約,還是可能拿不到貨。怎麼辦?這是我的經驗:
為何日本三井不動產一直在台灣展店、開 outlet?從 4 面向拆解「綜合」不動產業務的新商業模式,告訴你三井如何發揮事業綜效、把餅做大:
外送業、訂閱制始祖是「養樂多媽媽」!為何一個商業模式過了 50 年還如此壯大?解析「日本養樂多 Lady」的商業模式:
大副業時代來臨,日本休閒食品生產商卡樂比(Calbee)開放3900名社員兼職!日企吹起「副業解封」風潮,這對員工、企業雙方有何好處?
為何有些餐廳要設定低消,或明明自己帶酒,卻要被收開瓶費?其實這些餐點價格,可不只有食材成本、店鋪費用!餐飲業者想漲價、調整價格,要先做到哪些事?
錸德集團入股怡客咖啡、八方雲集買下丹堤咖啡股份,為何愈來愈多企業併購台灣本土連鎖咖啡餐飲品牌?對買方有什麼好處?背後有這 3 個優勢:
會計事務所的業務不僅有查帳和審計,更包含顧問服務,特別是在疫情後更加速了產業變化。本文將從日本會計師事務所的概況,帶你了解會計產業的現況以及未來發展。
台南在地小吃為何不北上開店?阿堂鹹粥、阿明豬心冬粉、阿和肉燥飯、阿龍香腸熟肉、阿文米粿等「阿字輩」的小吃霸王們,為何選擇留在台南、不北上開疆拓土?
談到 SONY,你最先聯想到的是什麼?電視、音響、隨身聽、手機、個人電腦,還是遊戲機?SONY 為何決定電子製造業,轉型成娛樂內容服務業?
餐飲業的品牌策略怎麼做?日本 Skylark 控股不止品牌多、橫跨的業態廣,還有策略性縮減或擴大品牌店鋪數的經驗。貝恩資本入主後,採用了這兩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