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邦出版集團首席執行長、商周出版發行人。曾任《卓越》雜誌、《保險行銷》雜誌總編輯,曾被金石堂書店選為 1997 年出版風雲人物。何飛鵬部落格
管理就是把管人、管物、管事這 3 件事最佳化,運用最少的資源,創造最大獲利。但是要如何管理好組織內的人、事與物,正是管理者要學習的課題。
年輕的時候,時常在馬路上因為開車與人發生口角,甚至引發衝突。剛畢業時,我騎了一台偉士牌 150CC 的摩托車,馬力足、速度快,有一次一輛轎車緊急向右邊變換車道,讓我的車子無路可去,差一點撞上人行道,我大怒,騎著摩托車加速追趕,在下一個紅綠燈,攔下了這輛車,我把摩托車停在車前,讓他走不了,然後下車理論,沒想到車上走下來四個壯漢,我還是不服輸,吵了一架,最後以我受傷收場。
我 33 歲時結束我一生的打工生涯,從一個大集團企業離開,到一個小公司任職,也為我未來的創業做準備。那時是我一生打工生涯中最風光的時候,得到公司最大的信任,擁有最大的權力,也有最能發揮的舞台,可是當我問了自己兩個問題之後,我就丟了辭呈,毅然決然的走人。
企業經營往往都會面臨極危險的困境,這時候,經營者完全沒有退路可走,唯一的方法就是面對它,下決心用雙手去完成不可能的任務。
有一次到華航演講,分享我摸著石頭過河的管理經驗,沒想到他們反而啟發了我面談識人的方法,讓我收獲加倍。華航的人事主管告訴我,他們在面試地勤櫃台人員時,有一個挑人的潛規則:非常重視第一次見面前 30 秒的感覺,一定要這 30 秒的感覺「良好」,才會繼續往下面試,這幾乎是 30 秒定生死的面試。
一個單位開會員大會時,行銷部主管報告業績狀況,由於業績不很理想,她做了許多自我檢討,但最後加了一段話:「如果編輯部能更加油,生產更好的產品,那行銷部門的成果可以更好。」
最近一個整理調整中的團隊主管,向我告白,他可以為這幾年的業績不振負責,引咎辭職,請我不要心慈手軟,持續支持他、給他機會。他的一番話讓我非常生氣,他浪費了我疼惜他的一番苦心,也陷我於進退不得的絕境,當然也引來了我對他的激烈責難。
慣於讀書自學的人,絕對必須學會消化理解的能力,否則不如不學。我的第一本書:《自慢》,強調每一個人都要琢磨自己
一位三十歲一事無成的年輕人,想盡各種辦法找到我,希望能聽聽我的建議。他有幸福的家庭,父母親受良好的教育,希望好好栽培他,讓他去念了知名的私立中學,但他不好好念書,卻與一些家庭環境很好的同學鬼混、遊樂、飆車、混幫派。雖然拜大學過多之賜,以極低的成績也念了大學,可是愛玩,讓他沒能畢業。現在勉強找到了一個薪水兩萬出頭的工作,卻做得怨氣沖天,覺得這個社會虧欠他,不給他機會。
享受閱讀樂趣,不需要講究方法,可是若是想透過閱讀學習某種知識,並尋求問題的解答,那閱讀方法就必須講究,「如何讀一本書」就要學習。 閱讀有兩種形式:一是享受閱讀的樂趣,二是尋找問題的解答,並
在快速變動的數位世界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沒有人經營的市場空間,碰巧一個知名的國外同業也看好這個市場,於是我們倆一拍即合,合資成立了一家公司進軍這個市場。
我們的公司財務資料一向是公開的,當然不是對外部公開,而是對經營團隊公開。我們是上 ERP 的公司,公司損益可結算到次集團,各 BU(Business Unit)、各部門,到產品線,到單一產品,只要是權責主管都可以看到各自負責的損益報表,而每一個人的績效獎金也是按損益計算,每一個部門都可以清楚知道自己可以領多少獎金。
對小公司來說,很難同時讓全公司的人都富起來,可是如果讓少數一、兩位關鍵人才先富起來,最後再逐步調整公司整體的薪資。這麼做不僅能留住人才,也能提升公司績效。
一個亟待轉型的團隊,由於原有的生意模式老化,營業額年年降低,從三年前我就要求主管要啟動新的嘗試,以找尋新的出路,可是三年來他們雖有一些嘗試,但始終沒能看到新的方向。在歲末年終來臨前,我們又在擬明年的預算,我和這位主管有一段發人深省的對話:
二十世紀初,俄國的心理學家蔡格尼(Bluma Zeigarnik)發現了一個現象:未完成的工作及未達成的目標,會一直盤旋在每個人的心中,影響每個人的工作情緒,也會影響每個人的工作績效。一直要到此未完成的工作完成、未達成的目標達成,這種暫存、提醒及打擾的現象,稱作「蔡格尼效應(Zeigarnik effect)」。
大多數的知名企業,都會揭櫫某些高尚的目標,做為企業核心價值,像是「誠信」、「創新」、「專業」、「生產健康及美味食品」、「提供超值的服務」,「消費者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這些都是冠冕堂皇的正向價值,但是企業真的就會信守不渝,永遠朝這方向邁進嗎?
在我現在的工作中,我最常關切的是目前仍然在虧損的單位,幾乎每個星期,我都會找這個單位的主管溝通,聊一聊他們的工作近況,有沒有採取任何的具體措施,以減少虧損,有沒有任何新的市場訊息,可能改變現有的營運現況,當然也會從我的角度,給他們一點建議,看看能否轉變。
對大多數的主管而言,把醜話說在前是一件極為難的事。然而,當員工未能跟隨公司與時俱進,公司給予學習也不見成果,倘若事先沒說明清楚就資遣,對員工是極不負責任的作為。
我是出了名的壞脾氣,所有的員工都很怕我,因為我破口大罵是常事;更可怕的是:我會毫無預警的發脾氣,而且脾氣一來,所有的人都要倒大楣。一個和我比較親近的主管,比較敢說真話,最常說的一件事,就是她來的第一年,犯了一個錯,我大發雷霆,罵她:「這種喪權辱國的合約,妳也能簽,不會做生意,就別出門,不要出去丟人現眼!」
出版業每年都要出國參加國外書展,而旅行社在規畫書展時,通常會附帶幾天的旅遊行程,似乎參加書展的公務,也順帶旅遊是業界的常態。只是我從不參加這種行程,參展是公務,旅遊是私事,公私如何混為一談呢?費用又如何切割呢?因此就算書展地點附近有再好的景點,我都不會多留幾天,順道完成私人旅遊。這是我堅持的公私分明。儘管同業、朋友說我矯情,我也不為所動。
一個能幹的女部屬,因為感情的糾葛,自我了斷。在參與處理相關後事時,我才發覺她是一位極傑出的工作者,而且已經來公司 5 年,這讓我十分自責;我竟然不知道、不認識,沒能給予特別的照顧與安排,我怎能自認是一個愛才、識才的主管呢?
讀任何一本書,都要有所得,也一定要強迫自己把所得到的知識用出來,因為只有用出來,才真正學會,也才真正讀懂書中的道理。
一個朋友,在一家知名的集團企業工作,有一次對外談到一筆生意,他自認為得到非常有利的條件,肯定會得到老闆的認同,沒想到這位雄才大略的老闆卻把他罵了一頓,認為他沒得到公司想要的條件,要求他重談,並開出了非常嚴格的條件,要他談不成就別回來。
經營事業這麼多年,我常想,什麼是一個經營者最重要的事,組建核心團隊是我琢磨思索許久之後的答案。所有成功的企業家,包括張忠謀、郭台銘及威爾許(Jack Welch)等人都認同「人對了,一切都對了」,顯然這個命題是所有決策者一致的認同,但對中階經理人就不會是這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