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頓顧問公司(BCG,Boston Consulting Group)台北辦公室負責人、董事總經理暨資深合夥人。
未來的成功企業會是什麼樣子?或許現在難以提出一個完美解答,但阿里巴巴、Google、亞馬遜(Amazon)等數位原生公司提供了明確的方向。
「頭腦、雙手、心靈」是從一個以人為本的角度,幫助組織思考持續轉型的過程裡,還應該注意哪些面向,才有利於未來長期發展。
很少有企業認真停下腳步思考,到底有哪些可能顛覆企業的趨勢快速成型,以及這些趨勢疊加出現之後,公司有哪些因應之道。當企業將這些破壞力強的趨勢項目攤開來,針對那些「知曉度低」,而影響巨大的項目,接下來 5 年的策略發想時,記得要考慮進去,以免讓公司一夕崩盤。
當企業能撇除線上、線下框架,也解開 App、網站、社群經營的界線,聚焦在顧客的消費旅程會遇到的接觸點,全盤思考各個點需要改善之處,才是往個人化服務靠近的正確道路。長期發展下來,那些更懂顧客的零售商就能勝出。
中美貿易戰加上 GDP 成長速度放緩,可預見接下來全球景氣走向低迷。許多企業選擇保守以對,但根據 BCG 的研究,遭遇逆風時轉守為攻,反而有機會一舉趕超對手,成為新贏家。
激進投資者對企業高階管理者帶來巨大的壓力,他們以小部分的股份獲得發言權,積極對管理層「公開」獻策,像是指出公司必須砍掉不賺錢的產品線,才是對投資人負責任的做法,逼迫經營團隊必須做出回應。
BCG 研究發現,透過一款經營檸檬水攤位的遊戲,將不同玩家分配到 5 種策略情境,發現在每個策略情境裡,表現卓越的人才特質並不相同。這給企業一個啟示:你是否已經為公司策略,配置最適合的人才?
過去汽車品牌會與汽車製造商、銷售通路合資或結盟,但因為有了「車聯網」,合作夥伴還包含車內軟體、網路技術、雲端服務等公司,數量大幅增加、橫跨不同產業,形成與傳統供應鏈截然不同的生態系。
明明知道計畫趕不上變化,你的公司還是年年召集大批主管齊聚一堂,費時費心地構思來年的重大策略?面對經營環境急速變動,經理人該如何更敏捷、有效地規畫策略和落實執行?
許多廠商想把握自動駕駛、智慧家居、安全監控等商機,但耕耘了一陣子後都面臨相同阻礙:大規模生產的通用晶片,無法做出最佳化服務。
BCG 長年研究企業轉型的成功關鍵,包含之前分享過的「公司必須有負責轉型的團隊」「依循一套成功轉型的步驟」等等。最近我們發現了一個新的指標:轉型的時機點與轉型的成效正相關。
AlphaGo 的出現,讓更多人見識到 AI 的力量,卻很難想像它進到商業情境。一項針對超過 3000 家企業的調查發現,在實際應用上,有 70% 的 AI 領先者認為,AI 是公司未來 5 年收入增長的主要動能。 先別討論 AI 會取代人力!看看 AI 幫企業賺錢的實例
「Netflix 將是媒體的威脅,應該審慎應對。」長年關注媒體產業的 BCG 顧問安托內雅‧梅波切勒強調,他分享了 Netflix 的兩大營運優勢,可供台灣內容產業的人參考。 Netflix 是怎麼成功的?3 個關鍵優勢,讓他得以紅遍全世界
根據國際數據公司(IDC)研究,近 4 年來企業和物聯網相關的投資持續上升,2020 年將有 1 兆美元,但是依舊低於 2016 年的預測:約 1 兆 3000 萬美元的規模。這是為什麼?
工業 4.0 涵蓋的面向,遠大於機械手臂和機器人。為了掌握一家公司工業 4.0 的程度,BCG 拆解出評估的框架,包含改善營運效率、管理績效、人員發展、基礎建設,供想要轉型升級的廠商參考。
想讓整個組織成功換上數位 DNA,絕不是做幾個專案或買進科技系統就能做到,因為轉型的成敗繫於「人」。要改變組織成員的慣性,採納數位思維,領導者必須帶頭建立「數位文化」(digital culture)。
區塊鏈的討論風潮逐漸從投資圈轉往商業界。愈來愈多企業老闆想知道:這個新技術可以如何幫助公司做出更好、更新的服務?從全球鑽石商 De Beers 的例子,可以看出思考區塊鏈應用的 3 大步驟。
BCG 與《 MIT 史隆管理評論》(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針對企業採用 AI 技術做了研究,發現無論哪個行業的高階管理者都認為,在未來 5 年內,公司的產品和營運流程一定會因為 AI 產生巨大的改革。
我們談過工業4.0,也談過顧客旅程、個人化體驗的服務4.0,接下來要談一個更全面的思考:供應鏈數位化。
以往,組織靠著標準化流程和外包支援部門(support functions,如行政、總務、客服等),加速整體營運效率,不過隨著數位科技的發展,現在有更好的做法。
你如何理解數位轉型?數位轉型,絕對不是一次性地「讓組織變得數位化」,而是要天天思考哪些部門、生意模式需要改變,不斷測試,為不確定的未來多做準備。
大多數人早已生存在網路發達、手機普及的世界,有許多看似透過數位科技就能進行的服務流程,企業沒道理還食古不化,固守既有的做法。
顧客的標準變嚴格了!超過半數的消費者認為,公司已經能取得各種行為數據和消費資料,自然要在對的時間,根據他的特定喜好提供專屬服務,如果做不到,那他就會考慮轉換品牌了。
共享經濟相關的公司在近10年成長逾10倍,橫跨各種產業,總產值翻了540倍以上。Uber顛覆了汽車業,和Airbnb撼動飯店業,傳統企業該怎麼應對這股共享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