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Management > 財務管理
feature picture
1

每天買一杯咖啡換小確幸,未必是浪費!錢怎麼花,才能兼顧生活品質與財務健康?

整理・撰文 莊彙翌
2024-03-04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月初拿到薪水,你會怎麼花?你是每個月及時享樂、把錢花光的「月光族」,還是信奉少花錢、多存錢原則的「FIRE族」(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指經濟獨立、提早退休)?

這2種消費傾向形成一道金錢價值觀的光譜,許多人在這當中游移擺盪。從享樂族的觀點來說,錢似乎永遠都不夠花。《投資自己》表示,在網路社群平台興起的現代,挑選自己好的一面對外發布、暗自較勁誰過得更好,已經讓「成功」、「富有」、「幸福」的標準堆疊得更高。

延伸閱讀:開心也花錢、不開心也花錢?金錢觀有 7 種,小心這類型最容易漏財!

由儉入奢太過,錢留不住,過度節儉日子也不快樂

《讓幸福流進來的賺錢框架》提到,有一位得到200萬美元(約新台幣6264萬元)樂透的得主,因為「想創造難忘回憶」,換了房子、帶家人度假;為了面子,準備的禮物都非常奢華,結果在2年內就把錢花光。

就連19世紀曾被稱為「世上最富有的人之一」的美國企業家康納留斯.范德比爾(Cornelius Vanderbilt),靠著經營航運和鐵路運輸致富,畢生累積上億美元資產,相當於2022年幣值的28.85億美元(約新台幣897億元)。然而,除了兒子以外,家族之中再也沒有人躋身美國富豪榜。

《持續買進》作者尼克.馬朱利(Nick Maggiulli)指出,原因在於生活方式的高度膨脹:家族收入增加後,生活方式也跟著愈來愈奢侈;例如在馬背上進餐、住在紐約最奢華的豪宅,種種行徑,導致范德比爾家族沒落。

光譜的另一端會傾向把賺到的錢存下來、盡可能減少花費。比方說騎腳踏車上下班而不買車、搬到郊區居住,更極端一點的,可能自己栽培作物、住在露營車裡、多年不購物等。

經濟能力本該用來改善生活,但別過度消費延後退休年限

《賺錢,更賺自由的FIRE理財族》作者史考特.瑞肯斯(Scott Rieckens)說服妻子讓渡租賃的BMW車款,告訴她不應該為了享受奢侈品而延後退休時間;儘管妻子同意他的說法,也照他說的做,但在轉讓合約後的幾個月裡,她還是不開心。馬朱利表示,如果只是一直工作,卻沒有讓自己享受到辛勤勞動的果實,讓自己的生活環境變得更舒適,工作又有什麼意義?

要怎麼花錢才合理?把錢變成自己喜歡的樣子,真的不好嗎?說到底,這真的有標準答案嗎?

馬朱利並不認為犒賞自己吃大餐、住更好的房子是一種罪惡,相反地,他認為有限度的提升生活品質,會讓自己感到非常愉快。比如你獲得加薪,可能會想要提高每個月的治裝費、伙食費,這些承擔得起的「膨脹」無傷大雅;但是,如果你花掉加薪額度的50%以上,就要注意了。因為這代表你退休後的支出也會跟著增加,要存下來的退休金變多,也就會讓你延後退休的時間。

馬朱利認為,當收入達到年支出額的25倍時就可以退休,假設A稅後年所得為10萬美元,每年花費和儲蓄各占50%,則A需要125萬美元才能退休(10X0.5X25),若投資的實質報酬率為4%,A工作18年即可退休。

假設年薪增加到20萬美元,維持原本的50%儲蓄率,等於支出和儲蓄各10萬美元,支出比原先多了5萬美元。支出增加,代表生活方式改變,要維持提升的生活水準,退休所需金額也增加。A要能退休,等於要有250萬美元的儲蓄(10萬X25),需要工作更多年來彌補缺口;如果要按照原訂時程退休,儲蓄的比例必須大於原本的50%。

因此,當收入發生變化,支出和儲蓄也應該適當調整,馬朱利建議,若能把加薪額的一半以上存起來,剩下的用來提升生活品質也無妨。

衝動購物未必能帶來幸福,定期「財務排毒」避免過度消費

一定程度的生活方式膨脹,會讓自己感到愉快,《快樂錢》表示,把錢花在讓事情簡化或免除不喜歡做的事,會讓快樂感大幅增加。比方說,通勤被視為上班族的痛苦來源之一,有些人會認為,如果可以賺到更多錢,通勤時間長一點也無妨,但書裡提到,通勤時間較長的人,其實對生活較不滿意。

如果你因為通勤時長而感到不愉快,可以選擇多花一點預算,搬到離公司更近的地方,如果是因為路上交通常把自己惹毛,或許可以改為搭公車或捷運,避免自己和其他駕駛人發生衝突。

另外一個常見的情境是日常消費。前面提到,隨著收入增加,許多人會不自覺買更多的衣服、鞋子等,或是提高消費的客單價,享受生活,但這些多餘的花費,也可能是受到外在環境影響。例如社群平台追蹤的設計師或品牌推出新商品、親朋好友揪團參加團購,我們很容易在欠缺考慮的狀況下亂買東西、增加支出,反而降低生活品質。

《金錢性格》作者梅麗莎.布朗恩(Melissa Browne)提到,這些支出是受到外在強力影響,而非自己主導的消費,很容易形成不健康的財務狀況。因此,她每年會進行2次、每次30天的 財務排毒,這段時間她會取消追蹤或訂閱任何引誘自己花費的人事物,也不會買任何新東西,重新掌握自己的金錢環境。

延伸閱讀:一天不花錢會發生什麼事?生活忙碌的你,一定要懂的「經濟斷食日」

重大支出須考量機會成本,與未來生活穩定性

前面討論日常的小額花費,那如果遇到需支出更多的重大花費,例如買房、買車,該怎麼思考?

以買房來說,《金錢的才能》、《投資自己》、《金錢法則》的共同建議,這個決定會牽涉到個人的價值判斷,不要讓社會價值觀左右你的選擇。即使你有能力購買,也不一定非買不可;因為房屋需要金錢和時間維護,還有數十年的貸款、稅金,如果生活的現狀還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比如想創業、旅行、換工作等,就不適合買房。也就是說,要考慮你的機會成本,才不會因為買房,而減損你的生活品質。

如果要買房,除了計算頭期款、負擔房貸等金錢成本的問題以外,《金錢法則》提到,還要考量你是否會在這裡長期居住至少5~10年;你在短期內是否會面臨任何重大人生改變?書中提到,唯一會真正造成損失的,只有不得不賣的情況,若金額負擔不起、不確定是否能長期居住,且還沒有穩定的私人和職業生活,《持續買進》建議租屋即可。

那買車呢?《沒錢更要買套好西裝》作者午堂登紀雄分享,他當時在月薪實拿7萬日元(約新台幣1萬5000元)的情況下,貸款買了90萬日元的車,只因為自己想要而購買;買車之後,隨之而來的停車、加油、保險,甚至是牌照稅等費用,讓他存不了錢。

他建議 思考「把有限的金錢分配到對自己重要的事物」,以及「這項開銷可以得到什麼回饋」 ;以長遠規畫為思考基礎,才不會因立即可得的方便而得不償失。無論你的重大支出事項是什麼,先思考目的是否是個人需要,再自問未來5~10年的規畫是否穩定、有無重大改變,最後再考慮是否可負擔所有費用,才能在有限收入的情況下,為自己打算。

083錢要花在刀口上,列出你最愛的活動清單
經理人

Q:我可以每天多花200元,享受小確幸嗎?

假如每天一杯咖啡、甜點,能帶給你快樂和滿足,適時消費也沒關係;要避免的,是出自於習慣的無意識消費,像是自己泡也可以但習慣買。盲目消費則是指4種受到刺激而花錢的情況:

1.發現特價或折扣,而購買計畫以外的東西;
2.互相比較、競爭的心態;
3.依賴信用卡而支付過高卡債;
4.在焦慮等情緒下的衝動消費。

繼續閱讀 理財
相關文章
成功 Success > 工作生活平衡
feature picture
2

曾不敢請假,怕工作被別人取代!一場車禍,給夏韻芬的幸福人生課

採訪・撰文 吳美欣
2024-02-14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最近我有個朋友要去南極玩,想坐破冰船賞虎鯨、看國王企鵝,」財經節目主持人夏韻芬說,南極之旅一趟約 100 萬元,所費不貲,但她朋友經濟寬裕、又熱愛冒險,這筆支出不成問題。後來,朋友突然跟夏韻芬說,不能去了,「我就問他:『你有錢啊,怎麼不能去?』」結果朋友回答:「因為體檢沒過。」

由於極地旅遊很考驗體力,得向旅行社出示健檢報告,證明自己無慢性疾病、骨質疏鬆等,才能參與。許多事情也是,跑馬拉松、旅遊、做公益等等,經常被放到人生序列的後面,但是,「等到你有錢、有閒時,身體卻無法負荷,我覺得這是一個蠻大的遺憾,」所以夏韻芬說,人生不能省的花費,就是投資健康的錢。

這個道理,也是夏韻芬用血與淚,才領悟出來的。

延伸閱讀:下班後時間管理:想做的事沒時間做?每天多出 3 小時生產力空檔的方法

年輕時不懂享受生活,一場車禍成改變契機

2013 年,夏韻芬經歷一場嚴重車禍,大腿骨折、住院一個月無法行走,復健長達一年。車禍後,休養長達數月,主持工作也保不住。夏韻芬在自己的書中談到,那段經歷就像是地獄般受罪,想起來就忍不住流淚,她也不斷思考,「工作量這麼多,帶來什麼好處?」收入會增加,「但是這樣的生活品質,到底好不好?我開始反省了。」

她自認,年輕的時候是個工作狂,從財經記者當起,到後來主持節目,腳本也都自己一手包辦;電視台競爭激烈,她也不敢請假,怕被別人取代。有次,她帶孩子出國,回來在飛機上,看到報紙寫著:主持人夏韻芬請辭。「我心想我明明就沒有請辭,多可怕呀。」雖然一個節目沒有,還有其他節目,收入不成問題,但夏韻芬坦言,年輕時,難免會對工作患得患失,怕自己喪失機會。

在被強迫放慢步伐的情況下,這一次,她把更多精力,花在自己想嘗試、卻從來沒試過的事情,像是畫畫、做公益,並轉戰網路財經節目、自己錄製 podcast。目前,她把 1/3 時間花在工作、1/3 做喜歡的事、1/3 從事公益。

她也變成運動愛好者,每周 2 次重訓、瑜珈,上的是比團體班貴出 4、5 倍的一對一教練課,持續 6、7 年之久。她認為,這筆錢花得相當值得,因為「如果我動作做錯了、骨頭又異位,那損失的不是更多?」

2023 年 11 月,她才完成 10 公里的馬拉松,從不能走,變成會跑、會登山,付出的精力與金錢,難以計算。她笑稱自己的人生下半場,其實更花錢。為了完成小時候畫畫的夢想,她也師從台灣國寶級畫家陳景容,選擇他的原因,除了是知名畫家,還因為陳景容會把學費用於偏鄉藝術推廣上,「我很喜歡,這就是一個正向的循環。」

延伸閱讀:下班後,你都在幹嘛?培養 10 個小習慣,人生過得更快樂

在還可以動的時候,想去多遠就去多遠

採訪前,夏韻芬才從日本上高地旅行回來,一天得走上十幾個小時,路程雖然辛苦,沿途卻遇到許多老人家,一聊之下,才知道有人已經 85 歲。「我看他的裝備不得了,包包名牌的、衣服吸濕排汗,拿個手杖,裝備比我還好,」看到這個景象,夏韻芬深受啟發,「到了 85 歲,你還願意出門嗎?願意走上高地嗎?你知道上高地有多難走、又有多漂亮嗎?」她說,自己很感動,因為見證到人到老,也可以有體力、有能力感受生活。

現在的她,對於人生有不同想法,「如果你從來沒有幫自己規畫過,你這輩子到底為誰而活?」她認為要先把自己照顧好,該花的錢不要省,生活就有品質、有尊嚴,「在你還可以動的時候,想去多遠就去多遠,沒吃過的東西趕快去吃,你就覺得那種體驗,會帶給你無止盡的開心跟快樂。」


夏韻芬 profile

畢業於輔仁大學社會系、政大EMBA。曾任電視台記者、主持人,現為中廣「理財生活通」、 LINE TODAY自製財經節目「TODAY財知道」節目主持人。

什麼錢不能省?請客的錢不能少

第一個你要請朋友,第二個要請家人跟子孫。坦白講,你的兒子女兒,長大後可能不會回來看你,可是如果你說要請客,他就會回來,這就是人性。你要大方,但不用為子女而活,財務界線畫清楚,請客只是一種讓大家都開心的方法而已。

相關文章
管理 Management > 財務管理
feature picture
3

怎麼花錢才能獲得幸福感?承億酒店總座:想法會隨人生階段改變,但花在這件事上不會錯

採訪・撰文 林庭安
2024-02-19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未來是每一個當下累積起來的,你要讓自己在每一個當下,都覺得開心。」承億集團副董事長、承億酒店總經理戴淑玲表示,多數華人都覺得要存錢給自己的老年,「但屍袋上沒有裝錢的地方,我覺得人走了什麼都要清空,我也跟女兒說,我的錢都是自己賺來的,所以我會把自己賺的錢花光。」

確實,從戴淑玲的簡歷,能看出她和一般人的用錢態度不一樣。

她從高中開始半工半讀,考上國小代課老師,在存夠錢後卻辭職去考大學;在台北工作 10 多年,當上主管後卻返鄉協助弟弟創業,從建設公司跨足旅宿業,再從文青旅館切入高級酒店。

人生多次重啟、轉換跑道,她說「寧願在自己喜歡的道路上迷路,也不要走在別人認為正確的道路上。」

延伸閱讀:賣咖啡也能幫助逾 2.5 萬人!成真咖啡董座為何要拿一半獲利在非洲鑿水井?

比起物品更重視體驗,人生每一階段都獨一無二

她認為,財富只是在成就你對生活、生命的想望,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在不同的生命階段,人們對花錢的想法或多或少會有不同,但整體而言,她覺得錢要花在體驗上,而不是物質,「你想買名牌包,怎麼可能買不到?它永遠都可以被製造出來,可是你 18 歲談的戀愛,跟 28 歲的愛情,會一樣嗎?」

對她來說,錢要花在邊際效益最高的時候,「就是當下滿足感最大的時候,你就應該去享受它,」這也是為什麼她每次買完衣服就會直接穿回家,因為那時的感受最深刻。

經營也要「找樂子」,傳遞正能量給員工

這樣的生活態度,也體現在企業經營上。

承億酒店是承億集團首次開設的高級飯店,走進飯店,隨處都能見到「在地元素」:以高雄港都的海洋意象設計的行李房裝置藝術、陽光灑進迎賓大廳的屋頂,也能呈現水波紋樣、櫃台後方的牆面採用刺竹編織而成,也是呼應高雄的原名打狗(Takao,原住民語的刺竹之意)。

戴淑玲解釋,承億的核心價值是美學,所以希望飯店不只是飯店,更是一個學習美的平台,「所謂設計,不是往牆壁貼新台幣,是要能夠引發別人的共情,我覺得那不是花錢的事,而是你花多少心思。」

承億酒店更在 7 樓開書店,與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相連接,「在這個時代開書店其實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但不要一直想賺錢的事,有時候還是要有一些精神。」她口中的精神,是因為書店是一個平台,能透過選書跟在地對話,也能向旅客推薦在地書籍。

除了花心思在硬體面,戴淑玲管理團隊的思維,也跟一般人不同。承億酒店在 2022 年成立「遊戲部」,希望讓每位員工都能在工作中找樂子,再把正向能量渲染給旅客。雖然經營的是一家五星級飯店,但戴淑玲不希望走高冷路線,「我喜歡熱熱鬧鬧,到處都有歡樂的角落。」

延伸閱讀:用設計思考、工程思維來計畫未來!台大這門生涯規畫課,為何要舉辦「20 年後的晚會」?

2023 年更在飯店裡設立幼稚園,因為有感於下班時間,許多家長會匆忙趕去接小孩,「這也是照顧員工的一種方式,而且如果有一群孩子,在很美的飯店裡長大,我覺得也挺有趣的。」

「夢獸樂園」照顧 2~6 歲的員工子女,不只完全免費,課程設計更以瑞吉歐課程(Reggio-Emilia Approach,強調做中學,鼓勵孩童自由探索環境與世界)為主,不僅讓出房間改造成教室,「還有 1 樓草皮、7 樓書店與大型抱石攀岩場,整棟樓都是他們的教室、遊樂的地方。」

這些設施與制度,對營收看似沒有幫助,但「這就是我花錢的方式,」戴淑玲在《找樂子經營學》裡提及,在企業經營的過程中,有些事不做不會怎樣,做了就很不一樣。這些事情雖然沒有創造實質績效,卻能讓團隊更緊密。


戴淑玲 profile

1969 年生,中正大學企業管理博士。曾任嘉義市政府建設處處長,現為承億集團副董事長、承億酒店總經理。

買過最值得的東西?一趟旅行

2023年去新疆騎馬,是騎馬的朋友突然邀約,我就馬上答應。每天騎馬奔馳在那種荒野大路上,真的很讚,我覺得新疆是騎馬的天花板。又剛好遇到一個在南京念電影的小哥,他就幫我們拍照、空拍,真的很漂亮。

繼續閱讀 工作生活平衡
相關文章
成功 Success > 工作生活平衡
feature picture
4

賣咖啡也能幫助逾 2.5 萬人!成真咖啡董座為何要拿一半獲利在非洲鑿水井?

採訪・撰文 吳俊毅
2024-02-18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曾與戴勝益共同創立王品集團、擔任副董事長的王國雄,選擇在 55 歲生日那天退休,隔天創立了咖啡電商的成真社會企業(下稱成真咖啡)。根據社會企業的定義,一般社會企業需捐出 30% 獲利,王國雄效法子路「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就是把財產跟朋友分享,壞了也沒關係的精神,將捐款額度提高到獲利 50%,他認為很值得。

王國雄說,他人生的第一座山都是為了賺錢「利己」,他希望在人生的第二座山,可以走出一條「利他」的路。

延伸閱讀:年過 50 歲、意外喪子,我終於明白「大人的友情」是怎麼回事

以公益為核心,打造獨特競爭力

首先,王國雄延續過去創業精神,善用待在餐飲業多年的眼光,看好台灣咖啡市場。他以自己為出發點,咖啡對他而言是剛需,對台灣民眾也是,不需要教育顧客,且他評估市場還有巨大潛力。

選定咖啡作為創業標的後,他為了更加了解產業,飛到咖啡源頭,非洲衣索匹亞找當地莊園小農,挑選合適的廠商與他們簽約直送台灣,避免中盤商的剝削,甚至提高價格收購,讓他們拿到更多收入。

同時,到當地也才能看到他們實際上需要什麼幫助。王國雄發現當地人背著水桶跟甕,每天走 5 公里以上的路去取水,他心想從非洲進口咖啡豆,不如就回報生活必需的乾淨水,卸下當地人背水的重擔,所以從 2017 年開始,參加世界展望會的潔淨水計畫,將成真咖啡 50% 獲利用來幫助非洲村莊鑿水井,目前已經造福超過 2.5 萬人。

把工作「意義化」,讓員工更有動力

另一方面,光靠公益號召,無法創造獲利,王國雄不跟政府申請社會企業補助,認為要先健全商業模式,創造出永續的經營型態,才能讓社會企業長久走下去,他也跟員工表示,顧客不會因為成真咖啡是社會企業,就來買咖啡,一定要讓成真咖啡擁有自己的競爭力。

原本主力在網路販售的成真咖啡,2017 年從電商轉為實體,在台中審計新村開設實體店。為了打造門市競爭力,首先,咖啡不僅要好喝、更要「好拍」,如店內招牌「紫霧花開」,上桌前用玻璃罩蓋著,薰衣草香的煙霧搭配咖啡香,視覺、嗅覺、味覺一次滿足;其次,甜點現點現做。

王國雄認為將甜點擺在冰櫃內沒有區別性,多半只是跟工廠進口的蛋糕,所以撤掉冰櫃,推出現點現做的舒芙蕾,雖然顧客得等候 20 分鐘以上,但反而做出特色,營收占比 20% 以上。

王國雄表示,這都需要志同道合的夥伴幫忙,除了在面試的時候篩選外,自己更會每個月挑一間店跟大家聚餐,分享打造成真咖啡的理念。

除了定期和夥伴分享工作的想法、成立咖啡店的理念,更把「工作意義化」,讓他們知道這不僅僅是為自己的薪水打拼,付出的努力也能讓遠在非洲的村莊受益,如此一來,即使假日工作量暴增,他們也會覺得賣出去愈多咖啡,就有愈多人受到幫助,同時,成真咖啡也將獲利的 20% 分享給員工,讓他們更有動力。

2015 年前,是王國雄人生的第一座山,王品的創業歷程,期間的收穫也足以讓他享受退休人生。王國雄的第二座山也正在發揮影響力,捐出 50% 獲利的社會企業,改善非洲咖啡小農的收入、優化非洲村莊的用水,最後改善員工生活,同時讓他們第一線感受利他的樂趣,進而將金錢的價值形成善的循環。

延伸閱讀:你用一輩子努力賺錢成為百萬富翁,然後呢?

王國雄 profile

1960 年生,逢甲大學會計系、中興大學 EMBA、廈門大學經濟學博士,曾任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資深經理、王品餐飲集團副董事長,現為成真社會企業董事長。

最值得的投資?人生與健康

投資在人生與健康上,最值得。我家就買在公園旁邊,每天繞著公園散步維持運動的習慣,並在健康前提下,從事各種體驗,曾經到尼泊爾喜馬拉雅山基地營EBC(Everest Base Camp),對於人生產生不同體悟。

繼續閱讀 工作生活平衡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