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 Business > 變革管理
feature picture
3

台積電的製程,如何從落後到超車對手?一切要從與飛利浦的談判說起

撰文 郝致琪
2025-05-19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在 1988 年,台積電公司的會議室裡,工程師們正為一張來自英特爾(Intel)的訂單興奮不已——這不是什麼尖端產品,而是英特爾 3 年前的舊款控制器,當時 1.5 微米(µm)製程已是台積電最先進的技術。沒人料到這家只能做成熟製程晶片的台灣公司,36 年後會成為超越英特爾的半導體公司;2024 年台積電市值排名更首次突破1兆美元,成為全球第八大企業。

延伸閱讀:營收砍半、員工上街抗議...張忠謀當初如何在內憂外患夾擊下救活台積電?

根據《張忠謀自傳》,早期台積電的晶片製程節點技術落後一般半導體公司 2~3 代,當別家已量產 1.0 微米,台積電只能量產 2.0 微米;但到了 1999 年,台積電已趕上 9 成公司做到 0.18 微米,至 2022 年已可量產 3 奈米(nm)。 

超車的起點從何而起?

台積電技術領先的關鍵,必須從 1985 年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和飛利浦公司(Philips)的談判說起。飛利浦公司是台積電的創始股東之一,《張忠謀自傳》提到,1985 年,政府準備籌設台積時,飛利浦馬上向政府表示有興趣合資,當時飛利浦總部決定把台灣作為低成本的半導體生產基地,恰巧和當時台灣政府招募外資計畫符合,因此飛利浦就成了台積電的募資首選。

選對材料、修正錯誤,研發經驗是進步的養分

談判之初,飛利浦原要台積電完全以飛利浦的技術為基礎,但張忠謀相信「技術是一間半導體公司的靈魂」,堅持以授權方式自主開發,並把獨立性設為談判重點,拒讓台積電成為飛利浦的子公司。而另一方面,張忠謀提出的「專業晶圓代工模式」也正合飛利浦意,這些條件確保了雙方的利益,談判在 7 個月後終於順利落幕。

1997 年,台積電聽聞了 IBM 0.13 微米銅製程,起了挑戰心的台積電開始接觸 IBM 洽談授權。然而,《晶片島上的光芒》提到,IBM 堅持研發要在紐約進行,但台積電認為在自家廠內才能讓研發、製造緊密配合,使技術在台積電生根,最後拒絕合作。

書中還提到,技術障礙高的 0.13 微米銅製程之所以能開發成功,是因為台積電在研發前一代技術時,發現新材料 HSQ 在研發階段表現好、但進入量產就會有問題。自主開發的過程在此時化作成長養分,幫助台積電選對材料、修正錯誤,才能領先 IBM 於 2001 年最早推出,在國際嶄露頭角、奠定技術優勢。

固定 8% 研發經費,讓員工有足夠子彈上戰場

全球速食龍頭麥當勞崛起的歷程中,起先漢堡市場規模並不大,但靠著服務定位主攻速食市場,麥當勞成功擴充既有市場。《器識》表示,台積電剛成立的情況和麥當勞類似,當時晶圓產業以垂直整合製造為主,從設計到製造通通包辦;而台積電選擇專注晶圓製造代工,在累積龐大客群,客戶合作量夠多後,良率就能隨之提升。

在這些布局背後,投入多少資源讓技術能持續領先就很重要。張忠謀在《Acquired》專訪時表示,他在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任職時就意識到了固定研發經費的重要性,但提案每每遭駁回。2009 年回任台積電執行長後,他希望訂下固定的營收投資比例,讓主管能安心研發、不必每年都為年度研發預算爭執不休。

延伸閱讀:台積電工程師的一天:早六晚八是常態、深夜還有「台積電之歌」

最後,張忠謀在當時 5~6% 的基準上直接將研發經費固定為營收 8% ——不論景氣好壞都直線投資。一旦有了足夠資源可推進,研發團隊也開始得以有更遠大的構想,使日後能鎖定 28 奈米製程成為關鍵技術突破點,為智慧型手機市場的崛起鋪路,2014 年以 20 奈米與蘋果合作生產 A8 處理器,為台積電立下重要里程碑。

053.jpg晶圓代工模式+快速量產,創造飛輪效應
經理人
繼續閱讀 研發 台積電
相關文章
商業 Business > 經營策略
feature picture
4

企業決策和員工利益打架時,該怎麼辦?施振榮揭台積電「獨董過半」的用意

撰文 尤韻蓉
2025-04-02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2024 年亞洲公司治理協會(Asian Corporate Governance Association)對亞洲 12 國進行公司治理評鑑,結果顯示台灣的董事會獨立性較不足,台灣證券交易所也規定,於 2027 年起,上市公司獨立董事人數,不得少於董事席次 1/3。

然而,台灣上市櫃公司市值排名第一的台積電,目前獨董比例達 70%,是市值前三大公司中比例最高的。台積電為何如此重視獨立董事?

曾任台積電董事長達 21 年的宏碁創辦人施振榮表示,拉高獨董比例更能客觀地做公司治理,原因是一間企業有很多利害關係人,例如股東、經營者,大家會以自己的利益為優先,那麼誰來管公司利益?這就是獨董能發揮功用的地方,他們不參與公司經營,也不是大股東,能客觀監督公司運作。

獨董人選要與管理者相互制衡,多為業界、學界巨擘

為了能夠平衡利害關係,《張忠謀自傳》提到,張忠謀的董事人選,會找社會聲望與他相仿的,才能免於被他控制,例如他第一次要提名董事時,台灣電腦界巨擘施振榮就是第一人選。除了施振榮外,曾任惠普(HP)董事長的卡莉·費奧莉娜(Carly Fiorina)、前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院長雷斯特.梭羅(Lester Thurow)等,都曾是台積電的獨立董事。

董事會在台積電的角色像是智囊團,提供經營團隊意見,但不參與經營,當公司有重要決策,需要提到董事會上討論,董事們會給出意見,但當團隊的想法與董事會有衝突時,就會先撤案,下次再提。此外,董事會也負責任命高階主管、制定分紅制度、監督會計、稽核等工作,能與經營團隊制衡。

「董事會成員都是相對成熟的人,我們支持 Morris(張忠謀英文名字),他就更有信心做決策。」施振榮舉例,2010 年蘋果(Apple)首度對台積電提出 20 奈米晶片合作案,張忠謀就曾與董事會討論。

當時董事會評估蘋果要的是最先進的製程,對技術有幫助,決定合作,不過也希望不要太依賴單一客戶,並且對蘋果樂觀預估的需求量打折,以免產能閒置,最終蘋果也接受,開啟彼此的合作。

延伸閱讀:「我不過是個過河卒子!」52 歲從德州儀器失業,張忠謀回台僅用 14 天奠定台積電商模

獨董報酬跟著員工權益受損減少,實現平衡、共榮價值觀

在董事會的運作下,也實現了客觀的治理,比如說施振榮分享,要計算副總級以上主管的獎金時,會由時任台積電董事長兼執行長的張忠謀,先向董事們報告主管們的表現與潛力,以及建議的分紅,接著他會離席,不干涉董事會討論,讓董事們做最後決定。

董事會也致力於平衡利害關係人的權益。比如說 2008 年為因應政府推動股票分紅費用化(將分紅列入公司成本),以及調整股票分紅的課稅基準(原本是以原始票面額課稅,改為以市值股價課稅),導致給員工的股票股數減少且所得稅增加,員工收入減少一半,在施振榮提議下,董事們的報酬也減半,跟著員工共進退。

延伸閱讀:台積電新任董事長魏哲家:挑接班人必備三要件

「這個做法支持了共榮共存的價值觀」,當員工權益受影響,公司的董事也共體時艱,和大家站在同一陣線,施振榮指出,相較起來,美國企業的做法比較是「贏者通吃」,無論公司經營得好壞,高層都領得多。

共榮共存、平衡所有人的利益,透過董事會的運作,也落實台積電的價值觀「承諾」,亦即承諾照顧所有權益關係人的權益,也讓公司治理得以長治久安。

施振榮
宏碁集團創辦人,2000~2021 年間擔任台積電獨立董事,提供經營台灣企業的經驗,曾任台積電薪酬委員會主席,協助調整薪酬制度、接班傳承等重要議題。

核稿編輯:王宥筑

繼續閱讀 台積電
相關文章
商業 Business > 組織文化
feature picture
5

一手創辦台積電,張忠謀退休後為何不續任董事?背後是對這件事的堅持

撰文 王毓茹
2025-05-14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台積電的奇蹟絕對還沒有停止。」2018 年,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最後一次主持台積電股東會表示,自己退休後,新任領導人和董事會一定能順利接棒。而他先前宣布退休時,就已表明不會續任董事和參與台積電任何工作。

「裸退」態度堅定,是因為他非常看重公司治理,認為若退休後還對權力不肯放手,對公司不是一件好事。《台積電為什麼神?》提到,台積電前董事、宏碁創辦人施振榮也說:「我們 2 人共同的理念是:企業不能隨著一個創辦人或領導者的離開,制度精神、企業文化就有所改變,需要一貫的價值理念。」

延伸閱讀:輝達為何把訂單給台積電?晶片製程如何運作?一次讀懂半導體產業鏈

董事會不是行禮如儀,應負起監督制衡責任

《張忠謀自傳》提到,良好的公司治理,第一步是有獨立、認真、有能力的董事會。獨立指的是「獨立於大股東,獨立於經營階層」,忠於全體股東。

他在自傳中表示,過去台灣多數企業的董事會被大股東控制,包含董事人選、開會議程也由大股東決定,開會大多行禮如儀,很少討論公司決策,更少有異議。但他認為,公司最高權力機構是股東大會,由於一年只開一次,才把權力交給股東選出來的董事會。

於是參考美國制度,董事會選任總裁(CEO)和董事長,由董事長領導董事會、監督總裁,扮演公司重要決定的把關者。為了保護小股東權益,應該超過半數是獨立董事。

因此,張忠謀創辦台積電時,便規畫理想的董事會雛形,包含董事資歷要和半導體有關、具社會聲望、人數不超過 10 人便於決策;獨立董事應占多數、必須設審計和薪酬委員會,決定帳務和薪資分紅,且董事會開會必須有會議紀錄等。如今台積電獨董比例是台灣市值前 3 大公司比例最高,達到 70%。目前台積電的 10 位董事會成員,多具半導體產業知識、有來自英美的董事、有世界級公司經營經驗,且 2 名是女性。

張忠謀在《器識》提到,董事會有 3 大職責:監督、coach(教練)和決策。經營團隊權力很大,董事會重要職責之一,就是監督和制衡經營者。

他認為,「CEO 雖然要有主見,也應該把董事會看成可敬的諮詢對象。」董事會和 CEO 應該相輔相成,「既不敵對,也不是橡皮圖章」,董事會如同 CEO 的諍友,必要時可以撤換 CEO。

CEO 和董事會意見不同怎麼辦?經營交給專業經理人

面對公司重大決策,CEO 和董事會意見不同怎麼辦?《晶片島上的光芒》以 2009 年為例,當時張忠謀回任台積電,看好 28 奈米是台積電下一個機遇,認為若 2 年內能量產,台積電就能攻下智慧型手機半導體市場,因此必須增加投資 40 奈米和 28 奈米的產能。張忠謀建議把研發經費從過去的 5∼6%,提高至 8%,並大幅將資本支出提高 3 倍。然而,當時董事會顧慮 2008 年金融危機造成半導體市場不景氣,持反對意見。

延伸閱讀:半導體是什麼?奈米製程與摩爾定律有何關聯?一文掌握半導體基礎知識

此時,即使公司是張忠謀一手創辦,他仍須費心溝通,甚至在董事會前和美國、英國的獨立董事開電話會議,提出市場預測、研發和業務部門的分析,才讓這筆預算過關。

「台積電自始就是一個專業經理人經營的公司,我自己的股權非常微小。」根據台積電 2017 年報,時任董事長的張忠謀持股比率僅 0.48%。由此可見,他對董事會運作與決策透明度極為重視,包含公司發展現況、未來投資等重大事項,都會提到董事會報告,這也成為台積電不斷擴張後,運作依然良好的根基。

047.jpg營運狀況充分討論,薪酬分紅做到利益規避
經理人
繼續閱讀 台積電
相關文章
商業 Business > 變革管理
feature picture
1

營收砍半、員工上街抗議...張忠謀當初如何在內憂外患夾擊下救活台積電?

撰文 尤韻蓉
2025-05-12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在 2007 年美國次貸風暴,拉開了全球金融海嘯的序幕。2008 年,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宣布破產,觸發全球金融危機,股市大跌、消費緊縮,各行各業都受到影響,也包括台積電。

回顧台積電 2009 年第一季財務報告,營收年減 54.8%,稅後純益年減 94.5%。也因為業績萎縮,當時的 CEO 蔡力行資遣 840 位員工,導致員工上街抗議。

雪上加霜的是,最新 40 奈米(40nm)節點傳出良率只有 40%,過低的良率讓合作夥伴輝達(NVIDIA)嚴重損失(後續台積電賠償金額達上億美元)。此外,還有產品價格的跌幅高於成本跌幅,毛利正在下滑。

在內憂外患夾擊下,創辦人張忠謀回任 CEO,重掌經營大權。面對景氣難料的未來,如果你是張忠謀,你會怎麼做?

延伸閱讀:台積電加碼投資1千億美元!赴美建3晶圓廠、2先進封裝廠,還有什麼也過去?

眼光放長遠,大環境不好仍逆勢投資

第一件事是先救火。他打給所有的主要客戶像是高通(Qualcomm)、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溝通、請被解僱的員工回任;還有,加大投資產能,儘管這件事面臨董事會質疑。

「當時的研發支出大約是營收的 5~6%,我把它改成固定為占營收的 8%。改成8%董事會倒沒什麼問題,但一下要把資本支出提高到 3 倍,這就引起董事會的疑慮了。」張忠謀在接受《Acquired 》採訪時說。他最終說服董事會,《張忠謀自傳》寫到,他把資本支出從 2009 年的 26.71 億美元,提高到 2010 年的 59.36 億美元。

結果證實了他的選擇是對的。台積電 2009 年年報指出,當時市占率為 48%,研究機構集邦科技(TrendForce)指出,到 2024 年第四季,在全球晶圓代工業中,台積電市占率已達 67%。

《器識》提到,曾任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副總裁、通用器材(General Instrument)總經理的張忠謀,認為自己的使命感就是經營世界級的企業。要把公司經營成世界級,有3個關鍵, 一是長期經營思維

他曾提到,台灣很多企業追求立竿見影,如果 2009 年的台積電,只看到眼前市場不景氣,在人才養成、研發上縮手,恐怕對於推進技術、占領市場會趨向保守。

二是客戶需求優先的商業模式 ,「從終端客戶的需求找技術」,而不是有什麼技術就提供給客戶。《器識》寫到,英特爾共同創辦人安迪.葛洛夫(Andy Grove)曾對台灣科技業提出一個問題,要做「技術提供者」,還是「最終客戶提供者」?前者指的是單純提供技術,例如組裝代工服務,後者則是思考客戶要什麼,再發展技術。

「客戶的競爭力就是台積的競爭力,客戶的成功便是台積的成功。」台積公司財務資深副總經理暨財務長兼發言人黃仁昭表示,因此,他們在產能規畫上的主要目的是支持客戶的成長。

這也體現在台積電的技術推進過程,比如隨著科技發展,2018 年領先量產 7 奈米先進製程,能應用於 5G 及高效能運算產品,看到摩爾定律(在積體電路上容納的電晶體數量,每 24 個月將增加一倍)有天可能達到極限,因此切入封裝領域,發展 CoWoS(台積電研發的先進封裝技術),透過晶片堆疊技術,讓效能繼續提升。

不輕易承諾,但承諾就要做到,取得客戶信任,也踩穩底線

最後是價值觀 。企業若要走向世界,「誠信正直」(integrity)至關重要,這包括對客戶不輕易承諾,一旦承諾,就全力以赴。

《張忠謀自傳》提到,在 2010 年蘋果(Apple)上門談合作時,提出極高需求預估,若接下訂單,可能面臨產能過剩的問題,但不接,又錯過大客戶。

最終張忠謀依循價值觀做出決策:「對客戶做他能接受、我們在盡力下也能實現的承諾,然後不計代價,實現這承諾。」最後台積電僅承諾供應一半產能,蘋果也接受了。2013 年底產品通過認證,2014 年助攻營收衝上 251.7 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創辦人張忠謀的選擇,讓台積電在關鍵時刻壯大;而以「誠信正直」為核心建立的制度,也讓後來者有一致原則可循。如今,這家創立 38 年的企業不僅站穩世界舞台,仍持續成長。2025 年第一季營收年增 35.3%,達 255.3 億美元,截至 2025 年 4 月 20 日,市值位列全球第十大。

延伸閱讀:台積電經營英特爾晶圓廠傳聞逼瘋三星?韓媒憂市占下滑、被迫在美國建廠
043.jpg打造世界級企業的9大關鍵條件
經理人

一張圖回顧台積電關鍵布局

400 萬美元,是《張忠謀自傳》提到台積電的第一年營收,以當時台幣換算,約為 1 億 2700 萬元。2024 年台積電營收達台幣 2.89 兆元,40 年不到,營收翻了 2 萬多倍,晶圓代工在全球市占高達 67%。人才與技術,是台積電成功關鍵,透過大事記帶你快速了解,台積電成為半導體霸主的重要節點。

台積電大事記
經理人
相關文章
商業 Business > 組織文化
feature picture
2

半夜廠房出事,也能在 1 小時內動員整個團隊!台積電怎麼做到的?

撰文 莊彙翌
2025-05-21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在 2024 年 4 月 3 日,花蓮外海發生規模 7.2 強震,當時全球除了關心台灣的受災程度,同時也在看全球晶片製造龍頭台積電的強震應變能力,這關係到全球近 7 成的晶片來源是否能夠穩定供應。

台積電在不到 10 小時便向外界報告:超過 7 成製程設備已恢復運作,重要機台未有損壞。《日經亞洲》(Nikkei Asia)提到,台灣晶片產業已累積多年的抗災經驗,深植於體系,包括加裝減震系統、建立標準作業程序(如疏散、遠端監控廠房安全、檢查晶圓狀態),而最關鍵的莫過於工程人員的「敬業精神」。

「即便放假或半夜,所有人都能在 1 小時內歸隊。」一位台積電工程師接受《日經亞洲》採訪時說。廠房能快速復原,動員所有人在短時間回覆盤查,來自於台積電「客戶至上」的企業文化。

延伸閱讀:一手創辦台積電,張忠謀退休後為何不續任董事?背後是對這件事的堅持

10 條經營理念,成台積電行事核心

1994 年,台積電當時以年複合成長率 60% 的速度成長,規模迅速擴張,創辦人張忠謀為將價值觀傳達給所有員工,提筆寫下 10 條經營理念,形成台積電企業文化的雛形;包括「堅持高度職業道德」、「專注於『專業積體電路製造服務』本業」、「放眼世界市場,國際化經營」、「品質是我們工作與服務的原則」、「客戶是我們的夥伴」、「鼓勵各方面的創新」等精神。

每一條經營理念,都有相應的具體原則。《張忠謀自傳》提到,品質是每一個員工的責任,所以「應堅守崗位」。抱持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態度,認真做好每一件事、每一項任務,追求並維持「客戶全面滿意」,就是提供客戶最佳產品品質的具體實踐。

可想而知,當台積電員工上下都抱持著相同想法,地震時,立刻回到崗位上檢查設備是否維持必要品質,也就不古怪。

《台積 DNA》提到,2000 年時,台積電迎來大規模爆發性成長;在 2000 年營收首度破 1000 億元(同年合併德碁及世大公司),達 1662 億元,年營收成長率 117.8%。張忠謀進一步將 10 大經營理念,重新塑造為4大核心價值觀「ICIC」,也就是誠信正直(integrity)、承諾(commitment)、創新(innovation)、客戶信任(customer trust)。

4 大價值觀「ICIC」,瓦基:聽過不下數百次

這些核心價值,不是企業高層在台前呼喊的口號。在台積電裡,是真真切切落實在日常工作中的事。

台積電前副理、閱讀前哨站站長瓦基舉例,像是任務的進度落後、出問題,如果員工試圖掩蓋過失,主管就會提醒該員工沒有落實 ICIC 裡提到的誠信正直;同樣的,如果員工認為工作做到一定程度就好,主管就會問:「這樣對客戶真的是好的嗎?」、「這樣客戶會更信任我們嗎?」呼應 ICIC 裡的「客戶信任」。如果得到的答案是「不會」,做法就得重新調整。瓦基說,在他任職台積電期間,主管們都會耳提面命 ICIC 的核心價值,「應該聽過幾百次以上了吧。」

具體來說,誠信正直、承諾、創新、客戶信任分別代表什麼?首先是被張忠謀排序在第一位的「誠信正直」,是代表台積電這家公司的品格。包括說真話;不誇張、不作秀;對客戶不輕易承諾,一旦做出承諾,必定不計代價,全力以赴;不容許貪污、派系、小圈圈或公司政治等文化形成。

台積公司財務資深副總經理暨財務長兼發言人黃仁昭表示,台積電遵循「作為全球邏輯積體電路產業中長期且值得信賴的技術及產能提供者」,這個使命的商業模式首重「服務」,因此以客戶需求為優先考慮、營運遍及全球,產能規畫的主要目的是支持客戶成長。

《張忠謀自傳》提到,在 2009 年,台積電曾因為 40 奈米的良率過低及品質問題,導致重要客戶、AI 晶片設計大廠輝達(NVIDIA)蒙受嚴重損失。張忠謀為此花了3個禮拜和同仁商研解決方案,並飛到美國,親自拜訪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提出和解建議,為爭議劃下句點。至今,輝達還是台積電的最大客戶之一。

看重承諾,答應的事賠本也會做

其次是「承諾」。《台積電為什麼神?》提到張忠謀對承諾有一項重要前提,那就是雙向。意即台積電不會一味討好客戶、一面倒地答應客戶在服務過程中所提出的需求,而是會在白紙黑字的雙向溝通紀錄下,依彼此協議好的目標去達成。

《張忠謀自傳》提到,1988 年,美國半導體公司英特爾(Intel)希望台積電可以建立完整的生產制度,包括品質控制、設備預防維修等,以符合他們的產品品質,花了公司 1~2 年建置。

張忠謀說,做英特爾的這項生意,很長一段時間是賠本的,有其他公司因賠本而中途放棄;但台積電秉持著「不計代價實現承諾」的價值觀,咬牙撐下去,鞏固了台積電在客戶心目中的地位,也陸續接到飛利浦、德州儀器的代工訂單。

第三是創新,也就是對策略、行銷、管理、技術、製造等全面的創新。曾帶領台積電技術領先全球的台積電前研發副總林本堅,在《台積 DNA》裡提到,所謂的創新「不一定是用在發明上,而是我們在任何事情上,都有很好的觀察力、好奇心,並有解決問題的熱誠。」例如有員工具備「蒐集問題」的習慣,當工作遇到瓶頸時,就會記錄下來,反覆檢視並請教內部專家,或是透過參加國際會議,尋求各方意見,找出可能的解方。

最後是客戶信任,《台積DNA》認為,這是最直接影響台積電競爭力的核心價值,因為這條原則,將客戶視為夥伴,如果以做衣服比喻,其他企業提供 3 種尺寸的衣服、大量製造壓低成本,客戶付出成本低但選擇不多;而台積電則是會針對不同客戶,客製化高級訂製服,雖然付出高價,但得到的是獨一無二的精品,創造彼此有高利潤的雙贏局面。

書中提到,工程師面對客戶時,如果被問到「不良率為何是 10%?」其他公司可能會回答「這是正常的」,但台積電會要求工程師分析、探究原因,即使最後不一定有結果,該做的服務仍然要做。

台積電表示,為了讓各地員工,包含海外員工都能融入這樣的企業文化,公司會安排海外人才至台灣台積電接受專業技能訓練,同時體驗台積的核心價值及做事方式。舉例來說,2021 年台積公司安排美國亞利桑那州廠新進員工到台南 8 廠接受為期數月的訓練、2023 年日本熊本廠的員工到台中15廠進行訓練等。

延伸閱讀:每間公司都有「工作文化」,但為何不一定要有「企業文化」?

《台積 DNA》提到,當公司的主要管理者以身作則,以整體公司利益為利益、有困難時站到第一線,紀律和文化自然潛移默化,被如此教導的員工,自然逐漸產生相同的價值觀。

我不覺得成敗是最重要的衡量經營的標準,不要因為要失敗了,就不需要integrity(誠信正直),這是錯誤的觀念。 ──台積電創辦人 張忠謀

049.jpg從新人到主管,如何讓台積價值深入每一個人
經理人
050.jpg持續改善活動(CIT,continual improvement team)
經理人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