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Management > 行銷公關
feature picture
1

行銷人必讀!沒掌握 2 個消費趨勢,難怪辦一堆活動都沒人理

整理‧撰文 陳彥丞
2019-01-09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只要找網紅開箱介紹,就能創造話題,達成百萬銷量?

政治大學特聘教授別蓮蒂在他調查的 2018 年消費者報告中指出,這件事可能不再有用了!他在東方線上舉辦的消費者年度趨勢研討會裡提醒,2019 有兩大消費趨勢,行銷人不能輕忽:

1. 在社群創造議題,變得更困難了

「社群」對購買行為的影響力已經不如過往。有超過一半的受試者表示自己愈來愈不想在社群平台發文、揭露自我;每天瀏覽社群網站超過一次的人,也從去年 42.8% 降低至 35.6%。

這對行銷人是個警示。雖然消費者的購物習慣從線下走向線上,但根據調查數據,他發現網路聲量不再完全主導購物決策,偏好信賴親友 vs 網友推薦的比例為 6:4。「要在社群中創造議題,變得愈來愈困難,」如何讓消費者在現實生活中的親友願意彼此分享,將會比單純製造網路聲量、或是要求消費者上網貼文推薦更為重要。

2. 顧客習慣網購,實體通路的定位為「不只是購物」

雖然社群聲量的力道變弱了,卻沒有改變實體通路居於弱勢的現狀。根據東方線上的調查,2018 年包括百貨公司、超市、量販店等實體通路的造訪頻率多呈現下滑,但曾在網路購物的人數,從去年同期的 38% 提高至 45%,網購消費次數超過 10 次的比例也有提升。

細部分析「消費者對實體通路的在意元素」,由停車方便性拔得頭籌,而餐飲吸引人、休息空間多等,也列位前五名。 這反映了實體通路對顧客來說,已經不是以「購買」為目的的選擇,「遊逛性」才是顧客選擇實體通路的重要理由。

百貨周年慶業績是分析通路經營景氣的另一項指標。儘管每年仍然會聽到周年慶業績創新高,但實際上成長率已經逐漸趨緩;另外,2018 年百貨周年慶的業績,占全年營業額的比例已經連三年提高,接近全年業績的 25%,業績分布相對集中。如何使消費者在折扣期之外的時間來店,就是各實體通路的挑戰。

別蓮蒂表示,

「實體通路勢必要開始轉型,提供更多不只是購物的價值,必須滿足消費者在線上、點擊以外的體驗需求。」

不過體驗不一定是現場觀看、試用產品,遠東零售事業開發規畫總部執行長李靜芳就表示這樣遠遠不夠,「要在消費者心中,給予購物以外的回憶。」

實體通路的經營建議:建立夠細緻的顧客樣貌,才能提供「對的」體驗

李靜芳以新竹遠東巨城購物中心為例,去年周年慶繳出 21.2 億的業績,創下歷年新高,但除此之外,他們想盡辦法讓顧客平時也想來光顧

他們的做法很常見:舉辦各種活動,像是承辦亞洲盃阿卡貝拉大賽,或是邀請國外兒童合唱團和臺灣原聲童聲合唱團合作,也舉辦過更生人市集,光是 2018 年就有超過 400 場活動舉行。

這些活動其實是實體通路最好的武器,因為他們可以在消費者心中,留下不同的體驗,未來消費者想到巨城百貨時,不會只是在這裡買了什麼東西,而是認為這間百貨公司,過去曾帶來什麼的回憶,自然可以提高心占率。

不過,這個常見的行銷做法,必須要搭配數據分析才會真正有效。

李靜芳以 「顆粒度」 來強調「數據」的重要性。他解釋,

就是消費者樣貌愈精細,表示顆粒度愈高,企業就更有辦法區分、予特定族群適合的服務。

因為遠東集團體下的點數系統 Happy Go,累積顧客在百貨、量販店、便利商店等不同通路的購物行為,完整蒐集顧客的消費習慣,就方便巨城更仔細推敲顧客平時的生活狀態。例如消費者有在百貨公司超市買東西的紀錄,但那只是偶一為之,其實他更常在量販店消費,相較於平日習慣在百貨超市購物的人,可以打動前者消費的原因就會不同。

顆粒度也能幫助推播活動的精準度,像是區分出一群新手媽媽的族群,過去曾經買過一些母嬰用品,經過一段時間判斷小孩應該長到一定年紀時,就可以發送寶寶爬行比賽的資訊,讓活動確實成為消費者和百貨之間的連結。

相關文章
feature picture
2

400 店取消 24 小時營業!7-11 無人商店的失敗,反而是超商的轉型契機?

採訪‧撰文 葉冠玟
2019-03-20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根據《科技新報》的報導,今年 2 月日本一位 7-11 加盟主因為人手不足,提高時薪也找不到人,每天只好自己下去輪大夜班,導致一個月只能休 3 天假。後來因為休息時間實在不夠、夜間客人也相對少,店主決定將營業時間,從 24 小時減至 19 個小時,凌晨 1~6 點不營業,結果被日本 7-11 總部指控違約,並要求賠償 1700 萬日圓(約新台幣 476 萬元)違約金。

這起事件爆發後,促使日本 7-11 總部開始討論調整營業時間的彈性,並開始測試部分直營店調整前後的成效,也引發外界關注超商 24 小時營業、全年無休的必要性。

反觀台灣,便利商店真的需要 24 小時排班營業嗎?統一超商原先的假設是「24 小時無人商店」,因而開設了無人商店 X store,試圖找出借助科技來減低店員的工作,同時又是消費者接受度高的營運模式。今天,統一超商總經理黃瑞典總結過去一年多來的測試和觀察:

1. 無人商店喊卡,但技術將是大夜班的解方

黃瑞典指出,為了觀察消費者對於自動結帳和店員結帳的反應,在 X store 2 的隔壁同時隔出一區、保有一般結帳櫃檯。結果發現,一開始大家出自好奇,的確爭相湧入無人商店想一探究竟,但嘗鮮期過了,自助結帳櫃台逐漸變得乏人問津,「以現階段台灣人的消費習慣及行為來看,即使大排長龍,消費者還是想要有溫度的服務、有店員可以詢問的門市。」

不過,黃瑞典表示,無人商店不受消費者青睞,卻不代表科技無用,如果沿用「一店雙區」的方式,有機會成為大夜班的強效解方。

現在,全台已有 400 家 7-11 沒有 24 小時營業,通常是相鄰的兩間 7-11,只會留一家 24 小時營業,或是夜間時段業績較不好的場域,就會逐漸輔導縮短營業時間。假如在這些店內導入自動結帳櫃檯,反而能在深夜時段改由消費者自助結帳、照常營業。 因此,7-11 將暫緩推行 X store,轉向思考如何運用科技輔助夜班需求。

2. 預計鋪設 500 台自販機,銷售遍及偏鄉、滿足特定需求

人力短缺的另一個解方是,改變超商的呈現型態。

airport-1515448_1280.jpg
7-11的自動販賣機台。
統一超商

黃瑞典表示,去年 7-11 開始導入自販機,不只有效服務偏鄉地區,也能補足特定時段的消費需求,預計今年全台會鋪設 500 台。例如學校的下課十分鐘或上、下學時段湧入人潮,單獨一、兩個櫃台都無法快速處理顧客需求,換成擺放多台自販機反而更有效率也更省力,產品內容只需對應該場域的主力消費客層、彈性調整就好,例如學校可能就會以飲料、飯糰為大宗。

他強調,與其稱它自動販賣機,更像是智能販賣機,當中採用在成立 X store 時開發的數據串聯及自動監測等技術。

舉例來說,這些自販機由總公司直接控管,系統能隨時知道哪個倉道缺貨,也能追蹤每件物品的有效日期,只要擺放的食物到期,就會即時鎖住倉道,不讓消費者購買到該項產品。此外,當天機台的營運數字也會自動匯入系統,自然生成財務報表,省下許多作業人力。「從公司、員工及消費者,要從多方角色進行考量,思考互相複利的可能性,企業才可能永續生存下去。」

相關文章
feature picture
3

去年營收創新高!未來三年砸百億,全家的下一步往哪走?

數位時代 唐子晴
2019-02-14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在台灣,解決生活大小事之所以相當方便,絕大部分歸功於觀光客眼中的奇景 —— 隨處可見、24 小時不打烊的便利商店。但是,當門市密度越來越高、電商平台雙重夾擊,即便在便利商店消費的「剛性需求」不曾改變,但競爭白熱化卻成為無可辯駁的事實,業者開始紛紛走上「新零售」這一條路。

「在我們成立的第一個 10 年,全家是標準的『零售業』,做的是產品交易,而之後的 20 年,我們加入了服務在其中,外界開始把超商定義為『服務零售業』,」全家便利商店董事長葉榮廷說道。

去年營收創新高,未來三年砸百億

在服務擴張上一直走在前沿的全家,自 1988 年進駐台灣,如今已經邁向第 31 個年頭。截至 2018 年,全台共計有 3,326 家店舖,較前年成長 11.31%,雖然官方還未公開具體盈利數字,但去年合併營收達 717.2 億元,創下歷史新高。

葉榮廷把全家的下一步,定義為「科技零售業」,預計未來三年將投入百億成本,投入在大數據分析、建構集團私有雲及系統開發上,這盤棋全家怎麼下?

一項 App 功能立大功,一年狂賺 15 億

葉榮廷直言,零售與科技若想要成功結合,最重要的關鍵在於「數據」。過去消費者總習慣「被動接受」,例如有線電視播什麼、就看什麼,又或者所有消費者到店,面對的都是同一種商品的同一套優惠方案,當資訊爆炸,這種傳播方式的效益已大幅減退,個人化精準行銷才是下一步。

「每個消費者的視角都不太一樣、感受也不一樣,這時就必須精準了解消費者需求、喜好,甚至是生活足跡。」

全家在 2016 年推出會員制。當成為會員,每一次消費就有「紀錄」,而不是結了帳就結束,全家便能知道消費者在何時、何地買了什麼,推算消費習性和喜好。三年以來,會員人數已達 880 萬名,雖然這數字對比所有在全家消費的人而言,還有一大段差距,但 2018 年光靠會員消費,就占全家三成的營收,但想達到最終目的,也就是「提供個人化服務」,還有很大一段差距。

「這一點是很難的,難在貼在顧客上的消費標籤精準度不夠,現在我們只有內部資料,消費的足跡並不夠多,」葉榮廷坦言,雖然現在全家已經達成給消費者「貼標籤」的任務,但接下來應該要和外界結合,才能掌握更全面的數據,數據才能發揮真正的效益,但究竟會和哪些產業及業者合作,他並未透露。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家會員 App 中「商品預購」功能成效頗佳,用戶可以預先購買大批商品存在手機 App 中,當需要時再提領,或透過 App 轉送給朋友領,光是這一項功能,一年業績就達 15 億元,但美中不足的是,費用還是得到店鋪內支付。

全家官方透露,預計今年 3 月就可正式導入「線上支付」功能,不用到店鋪就能在手機上刷卡消費,就像電商平台一樣,無論何時、何地都能隨時購物

科技概念二號店將登場,作用與以往大不同

科技零售另一重點,則在實際體驗的「場域」上,也就是一家又一家的門市。去年 3 月,全家已在台北市推出「科技概念一號店」,該店導入 18 項科技設備,包括電子海報、咖啡助理、IoT 設備監控、電子標籤、互動貨架等等,主要是圍繞「減輕店員工作量」而設計的。

全家也宣布「科技二店」將於今年第三季在大台北地區開幕,作用卻大不相同,是為「消費者體驗」而生,因此在設備上有所差異。

「以大夜班來說,人力比較吃緊,我們希望能設計一個智慧販賣機,在白天是電子互動看板,晚上就是自動化販賣機,」以全家的明星商品咖啡舉例,過去一店採用的是機械手臂泡咖啡,但到了二店,未來採用的則是不需要臨櫃結帳的智慧咖啡機。

全家概念店_2018_03_29_蔡仁譯攝-9.jpg
全家科技概念一號店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幫忙泡咖啡的機械手臂。
蔡仁譯/攝影

另一方面,全家去年已經在全店測試「自動訂購系統」,過去店長需要花時間來人工訂貨,現在系統會透過 AI,計算需要訂的品項和數量。

全家便利商店總經理薛東都表示,全台目前有 76%的店舖採用,尚未全面普及,但 2019 年會導入 IoT 智慧管理系統升級,店長透過手機專屬 App,除了訂貨外,還可即時掌握銷售狀況。

相關文章
feature picture
4

全聯和烘焙坊宣戰?買下白木屋後再開「麵包公司」,背後布局揭曉

採訪‧撰文 葉冠玟
2019-02-13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圖表數字為記者推估)

去年,全聯看準台灣烘焙市場一年高達 800 億台幣的商機,斥資 7.92 億元收購老字號麵包品牌「白木屋」,大動作進軍麵包市場,外界都在猜,全聯董事長林敏雄的下一步,是要接收白木屋的通路、開個麵包店,還是想出什麼「奇招」,插旗烘焙市場?

等了 9 個月,答案終於揭曉。昨日,全聯宣布攜手日本零售業霸主 H2O 集團,合資成立「全聯阪急麵包公司」,引進他們旗下擁有 90 年歷史的阪急 Bakery 冷凍麵糰和烘焙技術,要在全聯的門市提供「現烤麵包」,現在已導入 61 家門市,預計 2020 年前導入全台近千家門市。換句話說,收購白木屋,是要接收他們的廠房和設備來做烤焙工廠,為提供門市現烤直送的麵包來鋪路。

積極耕耘烘焙市場,甜點創佳績

其實,全聯對烘焙市場的投資不是突如其來,而是經過長期的投資和觀察。

1. 創立自有甜點品牌,帶動門市業績

早已販售冷藏甜點近 10 年的全聯,在 2016 年正式成立自有甜點品牌 WeSweet,一改通路僅將甜點陳列在櫃上的被動式銷售,時常舉辦「甜點試吃日」活動,並搭配茶、咖啡等相關系列商品促銷,成功帶動門市業績提升 30% 以上。

2. 透過聯名合作,成功創造話題

WeSweet 之所以能在3年內躍升為社群上的熱門話題,關鍵在 2017 年底找上美國第一大巧克力品牌 Hershey’s 共同推出的限定款甜點,創下 55 天熱賣 60 萬個的搶購風潮。

去年,全聯陸續和百年抹茶品牌「辻利茶舗」、新竹甜品名店「一百種味道」、「七四甜創」合作推出聯名甜點,藉由多檔聯名維持 WeSweet 的品牌活躍度。整體而言,全聯去年甜品的業績成長幅度超過 3 成,已占烘培產品的 5 成。

全聯營運長蔡篤昌指出,WeSweet 的成功, 讓全聯更重視品牌化管理,也意識到和該專業領域的龍頭業者合作,比起自己土法煉鋼,更能放大新品牌的聲量和好感度。

因此,這次全聯攜手 1927 年成立、隸屬於 H2O 集團食品事業的連鎖麵包品牌阪急 Bakery,從 2016 年 12 月開始,在不同商圈測試門市提供手工現烤麵包的可行性。

經過 26 個月的試營運,發現現烤麵包的加入,帶動吐司品項成長了 40%,其他既有機器製作麵包(如菠蘿麵包)成長了 16%,整體麵包類的銷售額成長了 270%。蔡篤昌說,「 往補足商品結構的缺口思考,不僅不會跟現有廠商競爭,還能拉抬整體烘培的營收成長,帶進更高的經營效益。

阪急 Bakery 的強項:0.8 坪小餐車賣的現烤麵包,月銷 250 萬元

阪急 Bakery 在日本銷售均一價 100 日圓(約台幣 28 元)的高 CP 值麵包,靠著價格實惠、當日現烤且每月推出 10 種以上新品的小型餐車,成功獲得消費者青睞,在僅占 0.8 坪的空間中,每月都能創造 900 萬日圓(約台幣 252 萬)營收。

他們採用的冷凍麵團及發酵技術,可以解凍後再進行塑形、烘焙等製程,一個麵團就能打造多樣麵包商品,讓口味做出數十種變化,而不會礙於規模化量產的限制,只能在單一麵糰中發展款式較為相似的麵包品項。

蔡篤昌表示, 借重阪急麵包的技術,可以讓全聯麵包的產品線更加完整,且既能規模化,又能保有中小型麵包店高度變化彈性的特色,更利於快速複製展店。

從機制麵包走向當日現烤,要讓顧客「每天都來」

蔡篤昌說,

全聯已經不再扮演一次購足的傳統超市角色,而是要從提供便利服務的角度下手,即時滿足顧客需求。

當全聯開賣現烤麵包,新鮮和每日更換的特性,會吸引顧客更常來光顧,進一步分食早餐和烘焙坊的市場大餅 ,顧客有機會從過去 4 天來一次,變成 2 天甚至每天來門市消費。另外,當日本的阪急麵包坊成了全聯門市的店中店,加上是 H2O 集團首次的海外投資、全聯獨賣,本身就具備話題性。

這支麵包品牌的 Logo 沿用了阪急 Backery 的「Hankyu Bakery」字樣,是因為和全聯的主要顧客── 25~49 歲女性進行顧客焦點團體座談(focus group)後發現,台灣消費者對日本品牌的好感度很高,尤其在烘焙產業,日本麵包店在他們心中特別具有職人精神,因此直接取名為 Hankyu Bakery。

但他也坦言,導入阪急麵包製程技術及商業模式的前 13 個月,發現直接在店內製作、烤焙後上架販售的現烤麵包服務,人力成本高、所需空間大也較大,展店相當不容易,「在店鋪空間或設備建置、人力成本都愈來愈高的情況下,如何創造高坪效,是重要的決勝點。」為降低營運成本,同時提升工作效率,全聯決定只讓旗艦示範據點保留店內現烤模式,其他都改為現烤直送,統一由工廠成型、烤焙後再配送到各個門市。

雖然各店可銷售品項數減半,但人力成本降低,僅需賣場陳列空間的調整,反而能做到快速擴店,從先前 13個月只開了 9 家設有阪急麵包櫃的新店,變成 13 個月新增 52 家店,展店速度成長近 6 倍。「完善的商業模式是持續精進的動態過程,得釐清目的後進行適度調整,才可能擬定出最適合自身體質的發展策略。」

相關文章
管理 Management > 行銷公關
feature picture
5

3 年累積 50 萬用戶!放眼「超零售」未來,微風如何透過會員策略突圍?

數位時代 高敬原
2019-02-22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年初開幕的微風南山,成為微風在信義區插旗的第三家百貨,其中超過 40% 的餐飲比例、獨家品牌,還沒開幕前就引發市場討論,同時也再次燃起信義區百貨業者的戰火。

指標性的微風南山開幕後,外界都很關心微風的下一步,「很多人問我零售下一步是什麼?」董事長廖鎮漢在自家尾牙上給出了答案:「2019 年是微風超零售(super retail)生態元年。」今年最重要的使命,就是發展微風生態圈,在廖鎮漢所提出的 4S 架構下,其實微風早在 2015 年就開始為了轉型展開布局。

成立獨立公司,微風從培育自家數位人才做起

過去 18 年,微風以精品、女性經濟奠定品牌基礎,如今旗下已經有多達 10 個賣場據點。不過在商業型態的轉變,以及同業激烈競爭的環境下,轉型、服務升級已經成了百貨業者不容迴避的課題。

這因為如此,微風 2015 年在外部協力廠商的協助下,推出了會員手機 App,不過在經營不到一年的時間後,集團內部意識到數位化的重要性,微風集團董事長特助張怡玲回憶:「當初的想法是想要培育自己內部的數位人才,」於是在 2016 年,另外成立了「微風數位時代」,作為微風數位轉型的基礎。

之所以會這麼做,張怡玲解釋是因為多數員工還是會有實體賣場思維,「會獨立成立公司,表示老闆對這塊的重視度。數位人才沒有百貨經驗跟思考,當兩群人一起,可以產生新的東西。」

公司成立後便開始招募研發人才,將會員 App 改由自家人親自營運管理,「就是希望能在既有的實體優勢下,與科技人才激發出新的火花。」張怡玲表示,這些年經營會員 App 下來,已經累積了約有 50 萬用戶,共創造了 235 億元的營收。

靠著點數回饋,拉近與顧客連結

過去百貨業者大多透過透過與銀行發行聯名卡,或是填寫實體申請書、寄發 DM 的方式來維繫會員經營,「微風雖然不是第一個做會員 App 的百貨,卻是在會員經營上的創新者。」

之所以會這麼說,張怡玲解釋過去微風都是透過銀行聯名卡做會員經營,不過許多消費資訊都掌握在銀行身上,微風從 2015 年開始自己做會員經營開始,就是採用直接下載 App 線上申請入會的模式,不另外發行實體會員卡,「邏輯就是簡單、易懂,只要在 App 上輸入手機號碼完成驗證後,馬上就能加入。」

在廖鎮漢提出的超零售 4S 架構中,第一個 S 指的是「super connect(數位連結)」,也是廖鎮漢認為最重要的一個 S,靠的就是會員 App 來串起其中的連結。從功能上來看,微風會員 App 在消費的同時就能立刻累積會員點數,這些點數能在消費時折抵成現金,張怡玲說:「過去靠著點數回饋,也快速累積會員數量。」

推出自家支付工具「Breeze Pay」,但誘因何在?

今年一月,微風在會員 APP 中推出自家支付工具「Breeze Pay」,讓用戶可以一次完成「支付+累點」。不過目前市面上的支付工具百百種,這款只能在旗下 10 個據點使用的「Breeze Pay」究竟有什麼誘因?

張怡玲解釋,無論是會員點數、酬賓券都是支付的一種形式,「一開始推出的會員 App,本身就有錢包的概念,在我們 roadmap 本來就是一個發展的項目,」而綁定信用卡的 Breeze Pay,則讓支付工具的選項更加完整。

此外,微風點數的用途不只能折抵消費,「微風點數就是貨幣的概念,現在已經可以跟超商點數、航空哩程相互轉點,」微風數位總經理莊惠婷解釋,現在 App 已經有一個基礎的生態圈,希望以 App 為媒介,做到點數交換機制、異業結盟,甚至逐步延伸到跨領域,在消費者體驗更豐富之餘,也讓參與的業者得到好處。

莊惠婷認為微風點數的獨特之處在於尊榮感,「無論是點數的交換機制、異業結盟,支付搭配點數會形成新的生態圈,讓大家在各處消費的時候,就會想要使用微風支付,來去累積點數。」

在點數走向跨領域使用的同時,莊惠婷也在思考與區塊鏈技術結合的可能,「區塊鏈可以讓點數交換更即時,安全性也更好,」他認為區塊鏈是 FinTech 的發展趨勢,而生態圈的建立本來就需要技術支撐,「這都是今年在思考的方向。」

轉型下一步:客製化

此外,會員 App 也能做到 4S 中的「super pricey(產品獨特性)」,微風的優勢是擁有許多的實體據點,張怡玲認為數據是一項很重要的工具,「任何企業資源都是有限的,透過數據資料,能知道必須把資源放在哪裡,尤其是在促銷活動上,才能讓銷售成長更快。」

未來透過多年累積的消費者資料,能針對個別客戶做數據分析預測,與生態系中的供應商合作,依照不同客群的屬性與需求,提供不同客群更特殊且稀有的商品與服務。張怡玲舉例,如果今天要開賣一雙限量球鞋,就能讓會員接收到第一手銷售資訊,「不只是訊息提前曝光,甚至透過獨家優惠、預購,刺激消費者到店購物。」

微風南山官網截圖
透過多年累積的消費者資料,能針對個別客戶做數據分析預測,與生態系中的供應商合作,依照不同客群的屬性與需求,提供不同客群更特殊且稀有的商品與服務。
微風南山

從 2015 年推出會員 App 以來,已經累積大量交易數據,「這些數據在了解客群,是一個重要的關鍵,」,莊惠婷表示,未來搭配 AI 技術,將有能力提供顧客客製化的 DM,也在規劃提供 AI 遞送管家服務,透過手機直接幫消費者把買的東西送回家,藉由對客戶的理解,顧客數據也能幫助到品牌廠商。

莊惠婷說:「商家也需要客源,例如微風透過過往交易數據,分析找到 Dior 的客群,當精品類廠商需要辦活動需要連結會員時,就有基礎可以操作。同時受邀的顧客,也能感受到身為會員所帶來的尊榮感,在品質、價格甚至服務上,提出有競爭性的產品及服務,達成 4S 中的「super price competitive(價格競爭力)」。

「速度」成微風最大挑戰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數位服務針對餐飲的優化,這次微風南山打出高達 45% 的餐飲比例,還在地下一樓開設佔地約 2,222 坪的超市,這些都成為業界創舉。之所以會這麼做,廖鎮漢認為消費者可能因為吃飯進到微風,吃完後就能順便逛街消費,能進一步帶動周邊商品銷售。

微風超市 (1)_1.jpg
微風南山打出高達 45% 的餐飲比例,還在地下一樓開設佔地約 2,222 坪的超市,這些都成為業界創舉。
攝影 / 張家毓

不過相較於同業,微風會員 App 在餐飲服務的布局顯得較為謹慎,「吃飯是大家基本需求,」莊惠婷表示今年餐廳服務就會在 App 上線,除了一般的訂位、候位服務,微風的秘密武器是透過科技的力量,幫消費者快速做出決策。

例如某為會員可能很常到某間餐廳用餐,當會員進入到商場時,系統就會自動幫忙訂位,或提醒顧客訂位,甚至還能依據過去吃過的餐廳,推薦新的餐廳給會員嘗鮮,或者整理出不需要後位太久的餐廳,協助消費者決策。

在電商的衝擊下,許多品牌紛紛減少實體店面數量,不過莊惠婷認為,實體的優勢一定會持續存在,「因為人有吃飯、逛街、交集的需求,把數據分析的 know-how 轉換到實體通路上,是很有趣的。」

在完成以微風錢包為基礎的生態圈布局後,微風下一步要朝客製化體驗邁進,在競爭激烈的百貨業中,做出服務的差異性,「就像廖董事長 4S 中的 super fast(快速)」。如果要用一個字形容微風今年的發展目標,張怡玲毫無疑問的選了「快」,他說:「今年就是要快,只要方向一旦確認,我們的決策幾乎就已同時完成。這也是在超零售元年,我們莊總帶領的微風數位團隊,最大的驅動力來源和所要面對的挑戰。」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