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工作生活平衡
feature picture
1

樂觀的人不是無憂無慮!正向心理學從 3 個面向,解析找到快樂的關鍵

整理‧撰文 周頌宜
2021-07-05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打開職涯社群平台領英(LinkedIn),鍵入「Chief Happiness Officer」(快樂長、幸福長),會跳出 1 萬 4000 筆結果。過去幾年來,不乏許多知名企業設置快樂長一職,包含 Google、IKEA、樂高(Lego)等,致力策畫活動,增加員工的幸福感,確保他們從任務中找到樂趣,提高生產力的同時,維持工作的動力與熱情。

可口可樂(Coca Cola)成立快樂研究中心(Happiest Places to Work),與快樂經濟學家、正向心理學家合作,指導組織的中高階經理人,打造正向的工作氛圍。

全球最大的「國家」聯合國(UN,United Nations)也在 2012 年 4 月發布第一份《世界幸福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調查延續至今。

延伸閱讀:這才是真正的正向思考!7個聚焦步驟讓你放開情緒、專注現實

物質主義綁架了快樂,憂鬱症成世紀瘟疫

為什麼企業和國家要重視員工和人民的快樂程度?以往,快樂是抽象的形容詞,公司對員工好不好,看的是薪資福利;國家如何對待人民,看的是生活品質。

然而,《真實的快樂》指出,即使民眾客觀的生活條件比以前好,購買力提升、教育程度提高、醫療設施進步等;進入 21 世紀以來,全球罹患憂鬱症的比例卻是 1960 年代的 10 倍。

世界衛生組織(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也宣布,2020 年全世界最嚴重的 3 大疾病,分別是心血管疾病、憂鬱症與愛滋病,近3億人飽受憂鬱症之苦。

以台灣來說,根據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最新的統計,2015 年至 2019 年間,我國服用抗憂鬱藥物的人數從近 120 萬人,成長到近 140 萬人,5 年內增加超過 20 萬人。

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之父馬汀.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認為,如今的社會過度崇尚物質,「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更好的生活,換取高級的車子、房子、社經地位」的價值觀根深蒂固,造成沒有這些的人,自我價值感低落、受害者心態高漲,擁有的人則被物質主義綁架,雙方都不快樂。

延伸閱讀:想獲得「永恆的快樂」,你該如何調整自己的生活?乞丐與國王的故事

正向心理學萌芽,3 大支柱打造幸福人生

然而,過去的心理學只關注病態心理和精神疾病,不斷設法改正個人的缺點,試圖找出「病人」曾經歷的衝動或創傷事件,來解釋今日的人格,卻忽略一個憂鬱的人,在意的不只是解決痛苦,更重要的是如何找到快樂。

塞利格曼在《邁向圓滿》反思,藥物和心理治療只是治標,最好也不過 65%;如果擁有健康的心理,就不必耗費心力治療憂鬱症或其他病症。他在 1998 年當選美國心理學會(APA,American Psychology Association)主席,將預防重於治療的概念帶入心理學,成為第一位打破傳統框架的心理學家,至此正向心理學悄悄萌芽。

《真實的快樂》中,塞利格曼將正向心理學分為 3 大支柱:正向情緒(positive emotion)、正向特質(positive traits)、正向組織(positive organization)。

  1. 正向情緒:遇到有趣的事,我們會感到開心;遇到無法控制的事,我們會感到害怕。幸福,不是完全沒有負面情緒,只要人體會到的正面情緒比負面情緒多,就可以說處於美滿狀態。

  2. 正向特質:有些人天生樂觀、有些人天生悲觀,雖說本性「難移」,卻不是「不可移」。正向心理學強調習得樂觀(learned optimism),也就是我們能夠透過學習,學會樂觀。塞利格曼將正向特質分為 6 大類,包括智慧與知識、勇氣、人道與愛、正義、修養、心靈的超越。

  3. 正向組織:指的是較容易引起或促發個人正向情緒的環境,比如說,家庭關係、人際互動、團隊合作等,支撐我們維持良好的感受。

正向心理有助於思考,遇到挫折也更有韌性

經過十幾年的科學驗證,第一屆正向心理學世界大會(IPPA World Congress)於 2009 年召開,奠定其學術地位。

正向心理學證實,幸福對我們的家庭、友誼、工作、生活各方面,產生巨大的效益。《邁向圓滿》舉例,受過心理強健訓練的陸軍士兵,能夠防止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也可以將正向的氛圍感染給其他成員;懂得激勵員工的領導者,帶領的團隊即使遭遇挫折,復原的速度也比較快,下一次的表現會更好。

國際正向心理學協會(IPPA,International Positive Psychology Association)顧問委員芭芭拉.佛德利克生(Barbara Fredrickson)做過一項實驗,請受試者快速判斷一個單字是否屬於某個類別,測試前,研究員會先讓實驗組進入正向情緒,例如看好笑的卡通。

測試開始,一般人都可以立即將「交通工具」和「汽車」「飛機」配對;直到「電梯」出現,因為不完全符合普遍對運輸工具的想像,多數人的回答慢半拍。差異在於,事先被引發正面情緒的受試者,對電梯的敏感度較高,換句話說,我們心情好時,較能夠接受新想法、新事物、新經驗,思考速度也更快。

在焦慮、恐懼、擔憂、悲傷充斥的現在,你或許會覺得快樂無法操之在己,這正是正向心理學可以發揮的時候。我們將一步步告訴你如何培養正向特質,將正向心理學的技巧應用在職場與人際關係。跟我們一起,練習,更快樂。

繼續閱讀 心理學
相關文章

正向心理學

成功 Success > 工作生活平衡
feature picture
2

什麼樣的人,能擁有真正的快樂?科學實證:5 個練習,增強正向心態

採訪‧撰文 周頌宜
2021-07-06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過去 50、60 年,心理學的聚光燈圍繞心理與精神疾病,心理學家想方設法,治療現代人的文明病,像是憂鬱症、思覺失調症等,也做出一番成果。不過,執著於擺脫痛苦的同時,卻忽略生命最主要的目的──找到人生的意義。

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之父、美國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心理系教授馬汀.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強調,比起不斷校正個人的錯誤和缺點,更重要的是發揮自己的長處,擁有 1+1>2 的人生,而不是糊里糊塗過完一生。

延伸閱讀:想獲得「永恆的快樂」,你該如何調整自己的生活?乞丐與國王的故事

高雄醫學大學心理系副教授、正向心理學中心主任吳相儀,同時是台灣第一位前往正向心理學發源地賓州大學正向心理學中心的訪問學者。她指出,一般人對正向心理學的誤解,以為又是空洞的「心靈雞湯」,只是叫我們要樂觀、要正面,宇宙就會自動吸引美好的事物,毫無科學根據。

實際恰好相反,正向心理學重視科學驗證,並回答幾個重要的問題:快樂是什麼?誰能夠擁有快樂?如何建立持久的正向情緒?

吳相儀舉例解釋,塞利格曼等人曾做過「快樂 5 練習」的實驗,對象為 577 位介於 35~54 歲的受試者,要求他們做幾件事:

  1. 感恩之旅:一周內寫信給想感謝的人。
  2. 3 件好事:持續一周寫下每天發生的 3 件好事。
  3. 辨識強項:利用測驗找出自己的長處。
  4. 運用強項:每天找機會使用自己的長處,幫助自己或他人。
  5. 最好的時刻:說出每天表現最棒的時刻,列出當時發揮的能力。

結果發現,擅用強項及 3 件好事這兩項練習,可以增強快樂、降低憂鬱長達 6 個月;感恩之旅維持愉悅 1 個月;其他練習也都有短暫的正面效果。

換句話說,我們能夠透過具體的做法「習得樂觀」(learned optimism)。

在工作中發揮正向特質,心靈更充實

吳相儀以自身為例,當年師院畢業後成為國小導師,頭兩年就榮獲優良教師,本該是教職的里程碑,她卻稱為瓶頸,「我還可以做什麼?已經突破極限了嗎?還能夠怎麼幫助學生?」等問題困擾著她。

延伸閱讀:「換份新工作,我會做的更快樂」別傻了!飛機上的乘客教我的事

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吳相儀碰巧看到塞利格曼的著作《真實的快樂》,「當人能夠發展強項,運用所學幫助社會,心靈將變得更充實,」幾句話點醒了她,測驗出自己最高分的強項包含樂觀、毅力,並用於教學。

她將樂觀理論引進國小,設計為期 6 周的樂觀訓練課程,包含兩種類型:第一是互動式課程,以師生及同儕間的交流,引導學生「使用」樂觀,例如「樂觀加油站」,學生分組討論面對挫折的方法,在每日的午休時間相互加油打氣,漸漸養成彼此鼓勵的習慣。

簡單的事就很有力量,快樂就是照顧自己的心

第二是情境式課程,改造教學環境,讓學生隨時看到、聽到、感受到樂觀,像是「樂觀小語」,學生自行設計小卡,貼於教室後方的樂觀看板,任何人都可以給予建議。看似微小、簡單的行動,其實很有力量。

令吳相儀印象深刻的是,課程一開始,就有一名小五生表示「不知道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在一連串的練習後,學生的回饋單上寫了一個「心」,表示這門課讓他不再像以前那般迷惘,漸漸發現生命的美好。

從課程反饋單中,吳相儀發現參與課程前後,學生能夠用更樂觀的態度面對生活、對自己更加有信心、找到自己的優點等等,驗證了正向心理學確實有助於釐清何謂美滿的人生。

吳相儀總結,正向心理學的核心概念,其實是徹底認識自己、明白快樂是一種選擇,學會好好照顧自己的一顆心。

繼續閱讀 心理學
相關文章

正向心理學

成功 Success > 工作生活平衡
feature picture
3

匆忙之中,失去了感受幸福的能力?劉軒的起床儀式,找回生活裡的光

採訪‧撰文 林庭安
2021-07-05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上網搜尋「劉軒」,你會看到很多關鍵字:心理學作家、DJ、廣播電台主持人、音樂工作者、父親是作家劉墉等。近年,劉軒又多了幾個身分:軒言文創創辦人、Podcast 主持人,他開始透過不同形式,分享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的知識,以及如何實踐在生活與工作中。

「我想要幫助別人更認識自己,透過認識自己來改善、實踐自己。」許多聽眾在劉軒的 Podcast 下留言內容帶給他們什麼影響,這些回饋不只讓他更有分享動力,也知道自己的行動創造價值,讓人生更有方向。

延伸閱讀:這才是真正的正向思考!7個聚焦步驟讓你放開情緒、專注現實

從不順遂的日子中,體會正向心理學的真諦

1995年,在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念完心理學後,劉軒繼續攻讀碩士,研究人類發展心理學(human development and psychology),研究一個人從搖籃到墳墓的心理歷程,「當時我還年輕,覺得自己學了一大堆理論,但都用不上。」

29 歲那年回到台灣,歷經出版、媒體、廣告製作、音樂製作等工作,幾乎都跟心理學無關。在這段期間,他發現許多人外表看似光鮮亮麗,是社會大眾認知的「成功人士」,但很少有人是真正開心的,「成功人士應該要對生活滿意,為什麼這些人有了成功,卻沒有生活?」

「人有痛點,才會去尋找答案,」這些問題一直在他心中盤踞,而最終,因為小孩出生,讓他跟老婆產生許多摩擦。這時,他又回頭看心理學,才發現過去學的東西對人生有幫助,「因為人生困境不得不去觸碰,才發現心理學真的有用。」

延伸閱讀:《被討厭的勇氣》阿德勒心理學:15句名言,讓你獲得勇氣、邁向未來!

正向心理學者塔爾.班夏哈(Tal Ben-Shahar)的研究指出,一個好的人生必須結合享樂(pleasure)與意義(meaning),如果沒有樂趣,生活會變得乏味;但如果只會享樂,人生就會變得空虛。

劉軒說,「意義最難實踐,夢想不是天生就有,它是從跌跌撞撞的歷練中洗滌出來,你可能會先認識自己不喜歡什麼,才會開始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他自己也花了許多時間摸索人生志向,離開所學,給了他觀察現實生活的契機;而生活的淬鍊,又讓他重回正向心理學懷抱,從實踐中找到人生意義。

劉軒3
劉軒

建立幸福習慣,遇挫也能迎刃而解

劉軒表示,十幾年前正向心理學還未成學派,近幾年才被正視為學說。許多正向心理學家都發現,幸福人生是建立在「幸福習慣」之上。根據研究指出,人每天有 40% 的行為是由慣性動作組成,如果讓自己擁有所謂的幸福習慣,就更容易擁有美好的人生。

1. 15分鐘的起床儀式,梳理思緒

他每天會執行 SAVERS 起床儀式:首先是靜心(silence),絕對不要先滑手機,而是輕輕地呼吸,感受穩定與平靜;肯定自己(affirmation),用自己的信念或價值觀,跟自己喊話;接著可視化(visualization)今天的行程,在腦中預演當天最重要的那件事,大腦就有機會重現它。

再來,可以做一些暖身運動(exercise),提高體溫與心跳;接著閱讀(reading)一些對自己有幫助的內容,最後把心中的情緒、雜念寫下來(scribing),梳理思緒,「時間不用多,我 15 分鐘就能做完,而每當我這麼做,挫折也會迎刃而解。」

2. 睡前的感恩日記,看見生活的光

在 2017 那年,他也養成 在晚上寫「感恩日記」 的習慣。每天他會回想當天發生的3件好事,寫下它「好」在哪裡,就算沒辦法立即寫下,他也會用回想的,「這幫助你聚焦在好的事,也更能在生活中看到亮點。」實行短短兩周,他就發現自己心情變得穩定,也變樂觀。

劉軒表示,受過正向心理學的訓練,不代表你會沒有情緒,而是你回應、處理情緒的方式會有所不同。而當你找到人生的意義後,你會發現,也許金錢和名聲不是一切,「我們可以不要去犧牲那些,能讓我們活得更像人的美好事物。」

繼續閱讀 心理學
相關文章

正向心理學

成功 Success > 職涯發展
feature picture
4

看待工作的眼光,決定了你是否幸福!工作分 3 個層次,你在第幾層?

整理‧撰文 盧廷羲
2025-05-08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每當周日晚上,你就會感到心好累,出現周一症候群(Monday syndrome)?或者一提起工作,總是有吐不完的苦水?

工作占據了生活的多數時間,如果總是不滿意,下班了也都在抱怨上班的事,自然快樂不起來。《開啟你的正向天賦》指出,在職場中找不到意義、缺乏投入感的人,對職場以外的生活,感到滿意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 1/3。

選擇工作時,薪資雖是重要考量點,但高薪不等於快樂。《真實的快樂》指出,美國在過去 30 年裡,人均所得上升了 16%,但自認快樂的人,比例卻從 36% 降至 29%。

想要快樂工作,關鍵點是提高個人滿意度,也就是能施展長處,獲得成就感。更確切地說,我們不應該渴望一份「對的工作」,而是要培養一個心態,把既有的職務「轉化成」理想的工作。

如果你對自己的職涯方向感到迷茫,《經理人》推出的「全方位職涯思維課」,不僅幫助你找出擅長的事,還能透過結構化的探索,從熱情、潛能到職場需求,全面梳理個人定位,擺脫只為薪水而忙碌的現狀。

你怎麼看待你的工作,是職業、事業還是志業?

個人與工作的關係可分為 3 個層次,分別是職業(job)、事業(career)、志業(calling)。 如果工作只是一份職業,你對它可能沒有熱情,不期待得到什麼,只是獲得報酬的手段。事業意味著你對工作有較深的想法,例如透過升遷、跳槽,掌握更多的權力,從而獲得滿足感。志業是第三個階段,這些人把工作視為貢獻社會,即便不加薪、升官,同樣樂在其中。

過去,志業比較指向特定職業,好比神父、大法官、科學家等,但其實每份工作都能成為志業。紐約大學商學院教授艾咪.瑞茲奈斯基(Amy Wrzesniewski)做過一項研究,她觀察 28 名醫院的清潔工,每個人的工作內容都一樣,但 把清掃工作當成志業的人,快樂指數也更高 。這些人認為勤奮清掃環境,可以幫助醫生與護士更快、更專心治療病患,「這群人把清潔工作,當成醫療環節的一部分,就出現了使命感。」艾咪說。

當你把工作看成志業,同時也能提升自身的心理狀態,內心更平穩。《心理韌性》指出,停留在第一個層次(職業)的人,心裡只有自己(我想賺錢),位於第二個層次(事業)的人產生歸屬感(我屬於某個團體),達到第三個層次(志業)的人,最能從中工作獲得滿足。

比如,同樣是空服員,有些人認為自己只是「飛機上的服務生」,只要遇到奧客就生氣,有些人卻把自己當成乘客的守護者,在緊急狀況要優先維持秩序、保障乘客安全,做事起來就更有責任感。

聯合利華(Unilever)前董事長尼爾.費茲傑羅(Niall FitzGerald)早年曾被派到南非管理團隊,當時南非還實施種族隔離制度,要前往價值觀、政治、環境都和自身差距很大的國家,到底該不該去,對他內心是一大挑戰。

但他不想放棄這份工作,最後還是去了,而且慢慢找到應對方法。例如,蓋新工廠的時候,當地政府要求設計 8 間廁所,男女各 4 間,並以 4 個主要族群為區隔。但費茲傑羅向政府委婉地說,他只想蓋兩大間廁所,一男廁、一女廁,並宣揚種族平等,南非政府最後也軟化態度。

喜歡且做得好,能一點一滴增加工作樂趣

即便調整好自己對工作的心態,每天的例行事務還是會遇到各種挑戰。這時候,我們就需要更多方法,確保你所做的事情,是喜歡的事,一點一滴增加工作的樂趣。

如果你正在為下一步感到困惑,《打造職涯優勢地圖》是一套專為突破職涯瓶頸設計的實作模板,幫助你更清晰地認識自己,並找到適合發揮的舞台,在變動的職場環境中找到長期成長的動力。

《更快樂》提出一套 MPS 流程法,指的是意義(meaning)、樂趣(pleasure)、專長(specialty)。首先,詢問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其次,定義自己擅長什麼、能做什麼。最後,就會結合成更明確的問句,「哪些事情讓我覺得有意義、樂趣,我又做得很好?」

針對每個問題,給出幾個答案並不困難,但重點是要找到它們之間的交集。舉例來說,你認為有意義的事情是寫作、解決問題、幫助兒童;感到樂趣的事情是烹飪、分享知識、閱讀;專長是為人風趣、善於教學。那麼,服務孩童的工作,就會是你喜歡的事情,可以朝相關領域發展。

宮崎駿:因為喜歡動畫,到死之前,我都會繼續創作

發自內心熱愛工作,快樂感覺就會自然湧現。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曾說,樂在工作的原因,並不是自己有多厲害,名聲地位有多高,而是單純喜歡製作動畫。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在 2014 年採訪宮崎駿,當年 73 歲的他說,接下來的目標是製作短篇動畫,加入更多不同元素,這使他想到就很興奮,「直到我死之前,都會繼續創作。」

如果擅長和喜歡的事情,差距很大,該如何取捨?《過得還不錯的人生》研究發現,多數人面對新職缺,即使自己不那麼熟悉,但內心喜歡工作內容,依舊帶來強烈的幸福感。換言之,當兩者衝突時,建議還是以自己喜歡的工作為優先選項。

總結來說,在乎你的工作、支持自己的所作所為,你就能發現樂趣。

繼續閱讀 職涯規畫
相關文章

正向心理學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