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發布最新報告,顯示有 95.9% 企業預期有年終,平均達 1.33 個月,創 9 年來新高;也有 45.2% 企業預期在 2023 年調薪。
根據萬寶盛華與麥肯錫的調查報告,數位技術人才的招募是目前企業界最大的挑戰之一。面對越趨緊縮的人才市場,企業應該怎麼做才能弭平需求人才的缺口?
根據研究,職場員工在同一工作環境 5 年左右,將會面臨職業倦怠的高峰,我們稱之為職場上的「五年之癢」。企業或主管應如何幫助員工遠離這樣的工作危機?
台積電首度亮相新人訓練中心,隨著擴廠在即,新加入的生力軍適應速度卻恐跟不上,台積電做了哪些努力因應?
全球就業市場降溫,近 6 成的企業正急需人力維持營運,中小企業為了在勞動市場搶才,有的取消大學學歷門檻、提供培訓機會,也有愈來愈多公司開出遠距工作的。
面對即將入職場的Z世代,願意投資更客製化、更有互動跟引導性的學習課程,更全面的評估方式,能給予人才更多歸屬感,並能提高留任率。
高階主管們的壓力,達到創紀錄的高!為什麼?未來論壇(Future Forum)調查顯示,高階管理人員對工作的看法,正朝向負面發展。一大原因是⋯⋯
馬斯克(Elon Musk)收購社群媒體推特(Twitter)後立刻著手大裁員計畫,推特總部怎麼樣了?留下來的員工還好嗎?
力積電董事長、也是前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理事長的黃崇仁談到台灣半導體業的不敗關鍵,在於人才與美日韓的差異,稱讚台灣的工程師 CP值太高了。
LinkedIn研究顯示,新進員工一年內離職的比例逐漸增加,職場新鮮人的人數最多,但許多資深主管也正在快速離職(quick quitting)。
隨著疫情尾聲,科技業開始出現衰退潮,不僅讓包含 Meta、Google 在內的科技公司宣布人事凍結、裁員;卻有些技術職位的薪水反而在逆勢中成長。
近期媒體出現不少關於日本低薪、物價變低的「廉價日本」討論。這是真的嗎?在日本工作領到的薪水,不一定會比在臺灣高?
當前職場環境,人才擁有高自主性、在不同公司間流動成為新常態。這類高變動性人才被稱為「流動型人才」,企業應如何收編這群優秀人力、並善用他們的靈活性?
歸屬感對於員工的投入和留任率有顯著正相關。打造有歸屬感的文化,員工才能有心理安全感,對工作更加投入,企業則能降低人才流動的風險,打造更有向心力的團隊。
美國人力資源管理協會(SHRM)發布《2022 員工福利調查報告》,比較疫情發生前、疫情期間、疫情趨緩後,雇主最重視或願意提供的員工福利出現哪些變化?
支撐台積電獨霸全球地位的關鍵,在於不對外公開的 20 萬件營業祕密;這些技術都收錄在內部系統建制的「藏經閣」,以鼓勵每位工程師持續創新。
「人才是台積電保持領先的關鍵!」全球晶圓製造龍頭台積電,如何深耕校園人才庫,打造先進製程大將?
疫情帶動了遠距辦公的趨勢,實際上,零售、醫療保健、製造、酒店、運輸等產業裡,工作難有彈性的員工,占多數國家總勞動力的7成以上。領導者該如何關照這群人?
徵才時最怕看錯人,面試時你以為對方很優秀,實際加入團隊後的表現卻不是那麼適合,該如何避免?這些面談技巧、必問面試問題,能幫你鎖定理想人才、找到神隊友!
雇主在面試時難免「以貌取人」,但如果掌握相人、識人的訣竅,從一個人的外表與行為舉止,就能判斷出對方的人品才能。不妨學學曾國藩,看人時先看這個部位:
遠距工作並不會讓員工更加滿足?歷經大離職潮後,員工期望的福利有哪些,老闆知道嗎?了解員工的需求,才能留住人才!
在組織文化中,存在著「職位導向」和「能力導向」兩種給薪的思維,而這兩種思維其實是相輔相成的,要如何運用兩者是公司必須仔細思考的課題。
如何留住績優員工便成為企業高層最需煩惱的課題,想正確留才,其實從徵才就該開始調整。9個策略打中員工需求,留住績優員工!
WTW 韋萊韜悅調查,台灣數位技能相關職缺數量和 2019 年相比成長了 25%,但比較平均年度固定薪資,數位人才只比非數位人才微幅多出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