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跟意義,像是老鼠的兩個洞,」何飛鵬說「假如這本書看的是生意,那我們就照計畫賺錢;假如這本書看的是意義,那我們就照計畫賠錢。」
2017年6月16日,亞馬遜正式宣布將以137 億美元,購併美國有機食品連鎖通路——全食超市(Whole Foods Market)。
藍瓶咖啡的創辦人費里曼非常重視顧客體驗,為了確保顧客會滿意,他找上了前Google設計師傑克‧納普和與Google創投幫忙。
通路要「虛實整合」已是老生常談,這幾年亞尼克著重的不是這個,而是「回歸實體」。2009 年智慧型手機崛起、網路世代來臨,虛擬通路瓜分了亞尼克實體店面營收,但這幾年吳宗恩觀察到:實體營收比例不斷回升,2016 年貢獻了超過 3 成的營收。就是這個,讓吳宗恩動起了
如果沒有Google,你的一天要怎麼過?無法使用Google搜尋、不能從Gmail收信、不能看YouTube影片、無法從Chrome瀏覽器上網。Google提供的免費服務就像是慷慨的鄰居,你已經很習慣它做為工作與生活的工具。但你可知道,1998年以搜尋引擎起家的Google,其實還不到20歲,卻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網路公司。
四月下旬,爆出戴奧辛毒雞蛋事件,全台雞蛋日交易量瞬間跌兩成,但一家成立不到一年的「華元生技」賣的蛋卻逆勢成長,訂單瞬間漲兩倍。華元生技是何方神聖?其實,華元生技真正勝出的是「代理孕母雞」這個讓人耳目一新的概念,因為 全台雞蛋日交易量跌兩成,它們家訂單反而漲兩倍!竟是因為這群「代理孕母雞」 不到一年的新公司,怎麼靠毒雞蛋事件,訂單逆勢成長兩倍?
《孫子兵法》中雖然強調,不打沒有勝算的仗。但,在市場中落後者難道就乾脆放棄不打了嗎?絕非如此,因為小,更要運籌帷幄,不正面交戰,找出敵人空虛之處加以痛擊,方能取勝。
書市慘況全球皆然,為何日本CCC集團旗下的實體書店卻能一間接著一間開?在網路購物盛行的時代裡,實體店面的存在意義與價值是什麼?透過數據,掌握了什麼?藉由體驗,又創造了什麼?
店數少、而商品利潤又低的Costco,到底如何獲致成功,成為僅次於Walmart、Amazon的全球第三大零售商?
無印良品最近的動作是:開始賣書。受訪的MUJIBOOKS經理卻說,無印良品並不想成為書店,那他們想成為什麼?
「管理從實務中來,還得回歸實務生活。」面對五花八門的管理最佳典範與實務,究竟該怎麼運用?
一芳,其實是墨力國際餐飲集團創辦人柯梓凱的奶奶的名字。當食安疑慮衝擊台灣餐飲市場時,柯梓凱在構思「能不能做出一個完全MIT(台灣製造)、食材可溯源,喝了令人完全安心的飲料」時,腦海中浮現了童年時奶奶做的水果茶。
2016年底,星巴克董事長兼執行長霍華‧舒茲宣布在2017年4月離開執行長位置,投身開發星巴克的高端市場。他想做什麼?
不論是哈雷機車(Harley-Davidson)的皮件配件、周邊商品,還是COACH皮包,我們可能在不知不覺間都用過金瑞瑩工業的產品。它不只幫哈雷代工9成以上的金屬飾品,歐美時尚品牌經營的牛仔、金屬風格的產品,幾乎8成以上的皮件金屬訂單都給了金瑞瑩。
當年諾基亞用垂直整合、高效而封閉的系統打敗摩托羅拉,成為手機之王,卻也因這個完勝關鍵敗給蘋果。去年底,他們大改策略,要用開放打未來10年的仗。
全家2016年成績亮眼,但展望未來卻有些擔憂,認為有兩大挑戰。但全家董事長葉榮廷也表示,他們將會就兩大方向,迎接挑戰。
都說商場如戰場,大吃小為常態,但有沒有可能,一旦大鯨魚發現與小蝦米攜手合作、互利共生,反而讓彼此有更多覓食機會、又可以變得更強壯?
好市多(Costco),全球僅715個據點,平均一家店僅賣3700種商品,和全球零售業龍頭沃爾瑪(Wal-Mart)擁有1.1萬家店相比,平均每家店賣出14萬種商品,根本難以比拚。但在2016財年創下1160億美元營收成績,為全球第二大的實體零售量販業者。好市多成功之道到底在哪?
以販售平價、高性能手機起家的小米,近年遭遇勁敵環伺,拱手讓出市場龍頭,2016年第三季銷售量更是敗給OPPO、Vivo及華為等手機製造商,僅居第四。過去曾打造成功方程式吸引各家模仿的小米,為何走到這一步?未來該如何挽救頹勢?
過去一、二十年來,戴爾(Dell)一直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個人電腦製造商。然而,很少人知道,戴爾能稱霸天下,最大的功臣是台灣一家電腦零件供應商 — 華碩(Asus)
我們應該跳脫「仲介」的想像,更廣泛地思考中間人可以創造哪些價值,發展出新的商業模式?
高城幸司,大學畢業後進入Recruit公司,憑著獨霸的業績成為傳奇銷售員,現任人力資源顧問管理公司代表董事。他集結多年的經驗完成《不是菁英卻無可取代!成為搶手人才的關鍵法則》一書。他認為,平時看似不重要的小細節,才是你成為搶手人才的關鍵!
你有沒有發現,全家又變得不一樣了?在歷經食安風暴後,消費者不僅挑品牌,也挑信用,對於每項產品的成分無不發揮追根究底的精神。但是,在通路競爭白熱化的時代,全家該如何突圍?
未來台灣對Uber的罰款,將從現行的5萬到15萬元提高至10萬到2500萬元,也可同時勒令業者歇業,罰款金額成為全球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