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相仇視彼此的人,怎麼可能合作!」「價值觀完全不同,共事起來好痛苦......」提到過去不好的合作經驗,很多人會出現這樣的抱怨,卻很少人去思考,是否一開始對「合作」的想像就有所誤會。
2017 年國內外許多CEO告別他們原本的職位,有些人是做了很長一段時間後轉換跑道,有些人則是突然離開,讓人大吃一驚。許多人離職是因為他們在擔任CEO期間的錯誤決策,或是在處事透明度、可靠度上出了問題
我的英國老闆在一對一會談時,「建議我想一想」換不同方式去做某件事,所以我接受了他的建議 —— 想一想,然後就決定不做這事了。後來,我的老闆把我叫進辦公室罵得狗血淋頭,為什麼?
下了高鐵,搭上前往台南醫院新化分院的計程車。司機一聽到目的地就問:「要去開刀喔?那裡有一個很會開刀的醫生。」接著感嘆,以前大家根本不會去那裡,認為它便宜,醫療品質有疑慮,怎麼知道有天冒出一個連癌症都能開的醫生,醫療品質也愈來愈好,現在住附近的人都很安心。
今年 4 月,HBO Asia 與公共電視、新加坡稜聚傳播(IFA,InFocus Asia)共同製作的電視劇《通靈少女》,破公視歷年戲劇收視新高,在台灣的收視率高達 4.61。
遼國(又名契丹)建國皇帝耶律阿保機馴服漢人的兩套做法,讓我們看見了一個思考不周全的制度,導致了逃亡潮;換了一個制度,安民富國。理解脈絡,並且順著這些脈絡去設計制度,才能訂出合宜的制度。
不論是帶領團隊發想創意、銷售管理、或是消費者行為研究,好的領導者都懂得在團隊討論中提出好問題,引導與會者思考與對話,提升團隊的溝通品質。
蘋果創辦人史帝夫‧賈伯斯曾說:「商業裡最偉大的事,從來不是由一個人所完成,它們是由一支團隊所完成!」天生好手或許靠單打獨鬥就能獲得勝利,但普通人若能和志同道合的夥伴組成隊伍,互相補足彼此的不足之處,一樣也能摘下成功。想建構出一支最強的隊伍,領導者要謹記住3個原則:
「賣場的運作就跟球隊一樣,沒有人可以獨自把所有事情做到盡善盡美,」這是大型量販店好市多(Costco)亞太區總裁張嗣漢的管理觀,高中時期是學校籃球隊隊長,過往在球場上體悟的道理,現在在職場上也同樣適用。
給員工讚美,很難嗎?很多人總覺得主管吝嗇,看不見員工的付出,平日連個小小的稱讚都很少聽見,只會挑毛病和錯處;但主管也很委屈,「成員們就是沒有特別的表現,要我讚美什麼呢?」
團隊合作的默契當然不是一蹴可幾,但若能了解團隊發展各階段的注意事項,想達到成員合作無間的氛圍也就不難了。
會聚餐的工作團隊,通常也是凝聚力較強的團隊!把午餐時間當成凝聚團隊的好機會,和你的團隊一起吃午餐吧。
這類員工聚會、野外活動與遊戲,或是在培訓課堂上舉辦的心靈、心理、團建活動,真的對team building有幫助嗎?
被譽為「日本經營之聖」的稻盛和夫,2010年接下宣布破產的日本航空(JAL,簡稱日航)。當時他眼中的日航,內部充滿官僚作風的高階主管,以及未意識到公司破產嚴重性的員工。為了改善這樣的情況,稻盛和夫做了這些事:
有一個主管,每當我找他來談事情時,他總是先問我,何先生,你又要罵我嗎?許多次我並不是要罵他,我只是要提醒他某些事,但他的話,讓我驚覺到是不是我話講得太直接了,讓他時常感覺到被罵。從此我和他的溝通變麻煩了
「真不知道是要退回去教他們重做,還是乾脆自己做算了」身為主管,你是不是也常常覺得,帶人真的好難。其實,不是員工能力不夠,而是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怎麼做」。因此,主管想帶出優秀員工,要能做到這3件事:
當我們想定義一個「成功」的經理人或管理者時,通常都會有些「迷思」,認為想要像他們一樣「成功」,就得照本宣科、用一樣的管理方法做事。 但事實並不完全如此,哈佛商學院網絡學習計劃HBX執行董事派翠克.馬蘭(Patrick Mullane)整理出5個我們對管理者最常出現的「幻想」(或迷思),以及與它們對應到管理現場的「真相」。透過這些對照,馬蘭也給予相等的建議,告訴你其實真正的「管理」,究竟是什麼。
想丟掉包袱、揮別過去的成功與光榮,領導者必須承受新投資的風險,有時甚至得拋下對員工的承諾,親手把部門裁撤,而且最不幸的,你很有可能還是會失敗!企業如何從這些已知的挑戰中習得一些變革創新的方法與策略?
「不管怎麼激勵,團隊表現還是一直不如預期」主管常有這樣的困擾,甚至覺得是因為團隊成員個性的問題,才會有溝通上的障礙。日本行為科學管理大師石田淳指出,一個團隊的成果,只跟「行為」有關,跟成員的個性和價值觀並沒有關係。
而當部屬向你求救或提出問題時,有些主管會很簡單的回覆部屬一句話 : 「這是你的問題」。這句話往往會打擊部屬士氣,讓部屬陷入孤立無援的困境,甚至喪失對部門的認同感。
團隊成功的重要關鍵,在於主事者如何分配、交代工作。如果一逕下命令,成員不僅容易失去工作動力,如果捅出大樓子,還可能拖累整個部門的運作。
很多人對年輕世代一直有著固定的刻版印象:草莓族、媽寶、自我中心、無挫折容忍度等。這或許是事實,但難道他們沒有我們所沒有的優點嗎?若用同樣的標準來評核我們自己,我們是不是也有著相同的狀況,只是沒有被放大檢視而已。
也許看到討厭的人,你恨不得離他越遠越好,但是萬一討厭的人是你的老闆或是客戶呢?你有可能摒棄成見,為組織目標努力嗎?
如果把國家想像成一家企業,明朝內閣大學士張居正就是當時的CEO,為了改善公司嚴重的財務危機,他推動了「一條鞭法」;當勤業眾信風險諮詢公司總經理萬幼筠讀到這段歷史故事時,關心的不是結果成敗,而是從這個例子可以獲得哪些推動改革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