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大客戶如果只有負責的業務清楚,那麼這個客戶是這位業務同仁所擁有而不是公司。小心「資訊壟斷」成為公司經營的危機!
「寄給客戶的簡報內容很不錯,但是有幾個錯字。」「一寄出email,就發現忘記附檔。」這些工作上常見的小瑕疵,雖然可以彌補,卻會成為對方貼在你身上的標籤,輕則影響個人形象,嚴重時甚至會損及公司商譽。
當我們身為公司一名成員時,只需考慮自己做事的時間,但若是身為管理者,就必須要把整件事情的需求及流程想清楚,並且將企業想成一個「動態系統」,讓公司龐雜的資訊,化繁為簡。
人與人的相處時,最難掌握的就是「情緒」。許多主管很容易忽略的是:同仁常常是在遷就你的「情緒」,而這些情緒是大多來自於主管自己長期累積的經驗、習慣,或是直覺所形成的主觀見解,我們暫且稱之為「主見」。
業務單位最怕發生「一案兩投」、「重複報價」,但這種狀況卻層出不窮,在業績壓力的壓迫下,許多業務逕行殺價搶單固然司空見慣,但是如果對自己家的既有客戶也採取競價爭奪,將會讓產品訂價與銷售策略形同虛設,身為業務主管絕對要嚴格禁止及防堵這樣的情況發生,分享我在實務上的 3 個做法: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在2002年出版的《下一個社會》中指出,「過去40、50年,經濟是主導的力量,但未來20到30年裡,社會問題會變成主導的力量。」
我們對於傑出的領導者有著共同的想像:重視自我開發、卓越的溝通能力、能帶領團隊持續前進。但是,這樣優秀的領導者都是天生的?學者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等人的研究,發現並非如此。
做好精準的目標管理,是優秀的業務主管必備的能力。要避免業績預估跳票的困境,可以透過「漏斗型商機預估」模式來管理。
如何建立一個高績效團隊?這是世界上所有主管都想知道的大哉問,尤其對於空降到組織中的新主管來說特別有難度。分享我將剛接手的陌生團隊打造成高績效團隊的幾個原則與做法:
新主管最迫切的工作,就是與團隊建立起堅強的互信基礎,但要如何做到呢?我認為有兩個關鍵行為:
不遵守規定的Top Sales,會讓公司規定形同虛設,而部門主管頭痛之餘卻苦無良方來解決問題,這樣的情況在許多企業裡屢見不鮮,尤其在業務單位更是常見且棘手。
美國工業設計師彼得.斯基爾曼(Peter Skillman)曾進行一項「棉花糖挑戰」(marshmallow challenge),請史丹佛大學商學院學生、律師、企業CEO,以及幼稚園小孩,分別組成小組,要他們用棉花糖、生的義大利麵、膠帶及繩子,搭建最高的結構體。你認為,誰會蓋得最高呢?
特斯拉(Tesla)的CEO馬斯克(Elon Musk)曾對員工說,任何特斯拉的員工只要有能快速解決問題、為公司創造最大利益的想法,隨時都能寫email給負責的同仁。
很多公司想直接找有經驗的業務人才加入,但有經驗又優秀的業務,當然也會不斷挑戰更好的公司與更高的薪酬,公司如何能夠留住所有的Top sales呢?
「不要想說 PDCA 是很大的範圍,從小地方開始做起,就會積少成多,」饗賓餐飲集團人力資源部協理王禹軒表示。
座落於台南的璨揚企業,是台灣最大的卡、拖車燈製造商,從草創期10名成員,迄今已有500多位員工,近3年的平均離職率只有0.91%。這是因為,這裡的「大家長」董事長黃文献,把員工當作家人般對待,贏得每一個人的敬佩。 平均離職率不到 1%!全台最大卡車燈製造商老闆,是怎麼照顧員工的? 「我想在這裡工作到退休!」平均離職率不到 1%,這位老闆怎麼做的?
員工為何會離職?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雲的回答很經典,「錢,沒給到位;心,委屈了。」再優秀的員工,如果公司總是沒有獎勵、沒有回饋,那顆對公司的忠誠之心,早晚會被失望取代。對中階主管而言,若高層沒有給他任何籌碼犒賞員工,他的團隊就得常常大換血,而似乎這種現象又普遍見於職場中。 工作做得越好,心裡越痛苦?優秀員工離職的 5 大真相
某些同事的「溢出效應」可以提高我們的生產力,也有會對我們的績效造成負面影響——根據Michael Housman與Dylan Minor 的研究結果。
「胡蘿蔔與棍子」是工業時代把人當成小螺絲釘的管理方法;可惜的是,有很多企業還是這樣做管理,沒有瞭解到時空背景已經不同
許多企業裡的高階主管都具有開創精神,他們常在自己的工作中尋找創新、創意的做法,而常常,他們會認為自己的下屬也該如此,不過,有一點需要考慮到的是,有些工作並不具備創新空間,就算賦予這些員工再多的自主性,可能也達不到什麼效果,反而可能讓員工更無所適從。
職場中有很多自私的人,為了成就自己把別人踩在腳下,什麼都不做只搶著居功。因為有這種人,所以學校、公司都強調「團隊精神」:放下自我、配合大家。犧牲小我、完成大我。
我自己這幾年一直有個感覺,總覺得我們的環境太過於著重「領導議題」了。 而且總會在談論這議題時有意無意間把「領導跟管理」拿來比較。 這讓我一直覺得有種隱隱的不妥。
「換個位置換個腦袋」對管理者並非壞事,不同的位置本來就擔負著不同的責任與義務,需要轉換思維才能迎接新的挑戰,但人們卻常常連「同理心」也一齊換了,與部屬的距離愈來愈疏遠,顯得威權而拘謹。
「未來在哪裡?」是全家便利商店董事長葉榮廷無時無刻放在心裡的大哉問。他說,沒人能準確預測未來,但從過去的軌跡,能觀察出社會如何變化到今日,再順著同一條軸線,去想像未來的樣貌,然後,「站在那裡看,看那時候的全家長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