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管不動下屬,就只會自己做到死,但駕馭下屬也需要方法。如何讓部屬成為工作上的助力,積極替主管和公司效力,不妨參考《羅織經》中列舉古代帝王駕馭臣子方法,從中學習如何運用部屬的才能,帶領團隊達成目標:
你還記得大學畢業前的最後一堂課,老師對你說了什麼嗎?在你的求學生涯中,有沒有哪位老師說過的話,深深影響你,讓你到現在都還記得,成為你的人生指引?
約翰.伍登是美國史上著名的籃球教練,他是一位能不斷贏球的總教練,也是一位從不提贏球的領導者,他是怎麼辦到的?伍登:因為球員全力以赴,也體現、堅守著「成功金字塔」(Pyramid of Success)裡的特質,發揮最好的自己。
朱元璋為何不正面跟大臣們討論,而要躲在後面?我推敲原因,他認為如果正面討論,大臣不見得會說真話。朱元璋是個多疑的君主,我們從歷史帝王學中,可以知道,很多帝王都是多疑的。
在日本職場打滾多年,談到社交這方面,我對他們「辦宴會的哲學」特別有感。每到新人進來或人事異動的季節,總是少不了迎新送舊會,還有年尾的忘年會(類似台灣的尾牙)或年初的春酒,都是日本居酒屋或餐廳的旺季。
許多主管都知道,過去上尊下卑的集權領導方式,已經不適用於現代。問題是,取而代之的帶人方式又是什麼?愈來愈多主管採用「搏感情」的方式和部屬相處,跟部屬「零距離」「當朋友」,這真的是好做法嗎?
美國企業家暨暢銷書作家瑪格麗特.赫弗南(Margaret Heffernan)在TED上分享了一個關於生產力的有趣實驗。
這樣的工作狀態已經愈來愈普遍:早上和美國供應商視訊開會,下午打電話到日本合作廠商討論計畫,晚上飛去上海和客戶開會...為了整合跨國資源,團隊成員可能來自不同國家,擁有多樣的背景和經驗。
身為主管應該特別關注自己的言行。因為不管你願意不願意,你的一舉一動,團隊成員都會特別放大、推論解讀、或自行編寫故事,進而形成團隊的整體氛圍。
面對部屬溝通不良的問題,你會如何處理?
任何人在職場上的工作,不外乎「找問題」或「想解答」,像是該在哪些地方投注資源、品牌的核心概念是否有透過產品傳遞出去,或是接下來該發展哪項產品等等。
主管所需要的領導、協調能力,和擔任執行工作的部屬並不相同,主管要能夠善用部屬的才能,才能讓團隊的表現優於個人表現。
在工作上我發現有三種最常見的角色,就是思考者(thinker)、表達者(talker) 和執行者(doer)。
> 有一次,與一位外商公司總經理碰面,她聊到,台灣主管對自己及部屬永遠都覺得做得不夠好,即便已做到99.9分,只差0.1就一百分,還是覺得不夠好。 > 老外老闆不同,很會鼓勵人,常常能換一個角度看事情
職場上眾生百態,有人安樂工作,只求吃得溫飽;有人想做老闆;又有人但求好同事、希望有個開心的工作環境。職場顧問公司 Full Potential Group 董事總經理 Carole Gaskell 分
想推出超級熱賣的商品,除了要靠運氣砸中消費者的口味,更要靠適合的產品團隊推波助瀾、引爆銷量。 暢銷書作家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在[《引爆趨勢》][1]指出,iPod賣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