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想定義一個「成功」的經理人或管理者時,通常都會有些「迷思」,認為想要像他們一樣「成功」,就得照本宣科、用一樣的管理方法做事。 但事實並不完全如此,哈佛商學院網絡學習計劃HBX執行董事派翠克.馬蘭(Patrick Mullane)整理出5個我們對管理者最常出現的「幻想」(或迷思),以及與它們對應到管理現場的「真相」。透過這些對照,馬蘭也給予相等的建議,告訴你其實真正的「管理」,究竟是什麼。
想丟掉包袱、揮別過去的成功與光榮,領導者必須承受新投資的風險,有時甚至得拋下對員工的承諾,親手把部門裁撤,而且最不幸的,你很有可能還是會失敗!企業如何從這些已知的挑戰中習得一些變革創新的方法與策略?
「不管怎麼激勵,團隊表現還是一直不如預期」主管常有這樣的困擾,甚至覺得是因為團隊成員個性的問題,才會有溝通上的障礙。日本行為科學管理大師石田淳指出,一個團隊的成果,只跟「行為」有關,跟成員的個性和價值觀並沒有關係。
而當部屬向你求救或提出問題時,有些主管會很簡單的回覆部屬一句話 : 「這是你的問題」。這句話往往會打擊部屬士氣,讓部屬陷入孤立無援的困境,甚至喪失對部門的認同感。
很多人對年輕世代一直有著固定的刻版印象:草莓族、媽寶、自我中心、無挫折容忍度等。這或許是事實,但難道他們沒有我們所沒有的優點嗎?若用同樣的標準來評核我們自己,我們是不是也有著相同的狀況,只是沒有被放大檢視而已。
也許看到討厭的人,你恨不得離他越遠越好,但是萬一討厭的人是你的老闆或是客戶呢?你有可能摒棄成見,為組織目標努力嗎?
如果把國家想像成一家企業,明朝內閣大學士張居正就是當時的CEO,為了改善公司嚴重的財務危機,他推動了「一條鞭法」;當勤業眾信風險諮詢公司總經理萬幼筠讀到這段歷史故事時,關心的不是結果成敗,而是從這個例子可以獲得哪些推動改革的啟發...
主管管不動下屬,就只會自己做到死,但駕馭下屬也需要方法。如何讓部屬成為工作上的助力,積極替主管和公司效力,不妨參考《羅織經》中列舉古代帝王駕馭臣子方法,從中學習如何運用部屬的才能,帶領團隊達成目標:
你還記得大學畢業前的最後一堂課,老師對你說了什麼嗎?在你的求學生涯中,有沒有哪位老師說過的話,深深影響你,讓你到現在都還記得,成為你的人生指引?
約翰.伍登是美國史上著名的籃球教練,他是一位能不斷贏球的總教練,也是一位從不提贏球的領導者,他是怎麼辦到的?伍登:因為球員全力以赴,也體現、堅守著「成功金字塔」(Pyramid of Success)裡的特質,發揮最好的自己。
朱元璋為何不正面跟大臣們討論,而要躲在後面?我推敲原因,他認為如果正面討論,大臣不見得會說真話。朱元璋是個多疑的君主,我們從歷史帝王學中,可以知道,很多帝王都是多疑的。
在日本職場打滾多年,談到社交這方面,我對他們「辦宴會的哲學」特別有感。每到新人進來或人事異動的季節,總是少不了迎新送舊會,還有年尾的忘年會(類似台灣的尾牙)或年初的春酒,都是日本居酒屋或餐廳的旺季。
許多主管都知道,過去上尊下卑的集權領導方式,已經不適用於現代。問題是,取而代之的帶人方式又是什麼?愈來愈多主管採用「搏感情」的方式和部屬相處,跟部屬「零距離」「當朋友」,這真的是好做法嗎?
美國企業家暨暢銷書作家瑪格麗特.赫弗南(Margaret Heffernan)在TED上分享了一個關於生產力的有趣實驗。
這樣的工作狀態已經愈來愈普遍:早上和美國供應商視訊開會,下午打電話到日本合作廠商討論計畫,晚上飛去上海和客戶開會...為了整合跨國資源,團隊成員可能來自不同國家,擁有多樣的背景和經驗。
身為主管應該特別關注自己的言行。因為不管你願意不願意,你的一舉一動,團隊成員都會特別放大、推論解讀、或自行編寫故事,進而形成團隊的整體氛圍。
面對部屬溝通不良的問題,你會如何處理?
任何人在職場上的工作,不外乎「找問題」或「想解答」,像是該在哪些地方投注資源、品牌的核心概念是否有透過產品傳遞出去,或是接下來該發展哪項產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