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何要花這麼大力氣,試圖在多個或輕或重的人生角色之間取得平衡?成功學大師史蒂芬.柯維的答案是,假如我們不依循平衡的原則而活,將會面臨大災難。他提供了這 5 個解方,讓我們從失調的生活中,找回平衡
為了達成工作與生活平衡,在休閒上,我強迫自己在不想要休息的時候,停下;在工作上,對自己更加苛刻,以達成更好的績效。可是,這些「強迫」並沒有給我帶來更大的回報,反而叫了更多的壓力回來,把我痛毆在地,最後導致不論生活或工作都沒顧好。直到我做了以下4種練習,才真正感覺到生活發生好的變化:
長期加班、離職率居高不下代表的是公司培訓員工的隱性成本提高,這家公司的老闆不僅提供員工9種彈性工作制度可選,還帶頭請育嬰假,鼓勵員工工作與生活平衡!
轉眼間,從學校步入職場已經十六過去,回顧這十六年,看到許多自己的荒唐、無知、徬徨與天真。同時,再看看那些即將從校園畢業的準社會新鮮人們,或許同樣對未來的工作有著相似感受,只是相隔十多年的差距,彼此心境應有非常大不同
對我來說,旅行是讓平時不斷output的自己增加input的機會,旅程會畫下句點,但在旅途中得到的啟發與力量,卻可以在生活中發光發亮許久。
調查指出,有85%的人們表示,自己在放假期間,仍擔心著能不能有足夠時間把該做的工作都做完。不過,如果你想要減輕壓力,不想要難得的假期總是無福享受,這裡提供3個方法幫助你取得生活及工作平衡:
企業表現好與員工福利好,究竟孰先孰後?IBM的研究機構與全球人才顧問公司以歸屬感、工作意義、成就感、快樂與活力程度5個面向,針對45個國家、2萬多名員工展開調查,找出了答案。
有些人即便下班了,人已不在辦公室,心卻還繫著工作,許多解決方案、執行細節或工作行程一直在腦袋裡打轉,這根本不算是下班,只是換了地方繼續工作而已。但難道你,真的願意為了工作,犧牲掉那麼多人生?
為什麼台灣人不願意在台灣工作?在一例一休吵得不可開交之際,我想來談談在美國的工作經驗。雖然每個人出走都有自己的理由,出去不想回來的原因,往往都很類似: 台灣的上班族工時長又賺不到錢
想要完全讓員工達到工作與生活平衡,人力資源部門提供休假制度、彈性工作排程等多元措施恐還不夠,更需要直屬主管的配合,因為育嬰假、在家工作的申請,都必須獲得直屬主管的同意,才能真正發揮效用。
2016年將要結束,你看了幾本書呢?如果你害怕漏了那些重點書沒看、或是想要重點式看完今年的年度大書,雜誌盤點出5本今年不可不看的商業書,幫你在工作、生活上往前衝刺!
只要你還心繫著工作,就不算全然的放鬆。你需要的是,暫時把to-do list擱置一旁,盡情地玩、盡情地放空。現在,就讓我們跟著這些名言佳句,放慢你的腳步,一起享受純然的休息吧!
離開職場後,有人希望我總結一下二十多年職場心得,對眾多還在「江湖」中打拼的兄弟姐妹提出一些建議。以下是我的嘗試:
你工作認真,績效一流,不管是同事、上司或客戶,對你都讚譽有加,然而在工作時間之外……A.「每天都好累,周末只想睡覺、看電視!」「公事太多,根本不想管家事,有老婆就好。」
當台灣政府還在吵國定假日7天假到底要不要放行、企業主拼命說「放假放太多有害國力的時候」,早有一批國外企業,他們不只鼓勵員工休假,還主動增加員工的休假時間,他們這麼做的背後,有什麼樣的管理思維?
「工作與生活平衡」,這個理想目標在過去10年的工作環境裡,似乎已經變得毫無意義。因為通訊軟體的興起、工作內容更加繁重複雜再加上商場競爭愈趨激烈,許多工作者想要的「平衡」已不可得,甚或早就已經犧牲某部分的生活,藉以獲取一點點的報酬與升遷希望。
又是晚上十點,你拖著疲累離開公司,放空腦袋讓身體隨著街上的人潮移動。為了變得更有錢、得到晉升的機會、為了給家人更好的生活,大多時間你都在工作,那,自己的生活呢?
我每次看到「現在的年輕人,大部分只知道享樂」做為文章批判的起手式,我就覺得非常詭異。這種論調通常會搭配「狼性的中國人」與「不熄燈的圖書館」做為對襯,結語就是,「臺灣的年輕人就像溫水煮青蛙」,「臺灣的優勢正在逐漸消失」。
平常上班已經很累了,假日只想在家裡休息,哪都不想去?如果你想真的放鬆身心,最好的方法不是躺著不動、亂轉電視台,而是鼓勵自己走出門去,體驗不同的人、事、物!
「工作的時候努力工作,休閒的時候就盡量玩。」這是我的人生哲學。雖然我不是專業的旅行家,而且以前在外商,平日的工作加上自己的外務還挺忙的,但是我旅行過的國家,到現在已有四十幾個了。旅行,就是我充實休閒生
隨著科技日漸進步,人們工作與生活的界線愈來愈模糊,工作倦怠的現象也日益普遍。美國心理學會和芝加哥大學「全國民意調查中心」
一談起「股神」華倫 ‧ 巴菲特,人們大多會直覺想到他多達670億美元的身價,以及他那精準的投資之道,在這鼓勵競爭、加班成風的社會氛圍下,鮮少有人會移開目光去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