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時,很多人會希望能做自己喜歡的事,一開始就找到接近滿分的創業題目。不過,不管多好的創業題,初期看來都像只有 60 分。新創團隊最終能否成功的考驗,在於發掘問題、彈性調整、適時放棄的決斷力。
昨天參加了一個關於支付的研討會,在會議上討論到了信用卡交易「動態密碼驗證」的優化,目前是需要跳轉到另一頁做密碼驗證,之後可以留在同一頁,用跳出視窗來解決。這麼小一個介面改動(你說不定根本沒意識到有跳轉頁面吧!),卻是下一代信用卡驗證機制的主要賣點之一,因為多跳轉一頁,可能等於更多的用戶流失率。
騰訊以通訊軟體起家,而一路的發展狀態,在中國的論壇上被揶揄為「一直在模仿,從未被超越」,但騰訊依然一步步在中國互聯網的多場大戰中,活了下來,而且活得很好。
一夕爆紅不等於產品會「持續」大賣。打個比方,10 年前葡式蛋塔爆紅,沒多久,當初跟風的蛋塔店幾乎倒光。反觀已經推出 47 年的可樂果、35 年的麥香紅茶,現在隨便走進一家便利商店,還是能在貨架上看到它。
推出新的產品,對於不希望落後對手的科技公司來說非常重要,但這並不代表能輕易從中獲利。最大挑戰之一是「預測新產品的需求」。如果過於樂觀,將會讓倉庫堆滿庫存,要是低估需求,則會讓顧客空手而歸,或是得付出巨額的急件運送費。
騰訊一年推 44 款手遊,為何這家公司 4 年只做一款,還能在玩家心中佔有一席之地?現代人手機不離身,台灣人更愛玩手機遊戲(下稱手遊)。Google 今年 1 月統計,台灣「每周至少玩一次手遊」的比例達 33%,在亞洲高居第二(僅次越南的36%)。市調公司 Newzoo 則預估,全球玩家今年在遊戲上的花費將達 1379 億美元,一半花在手遊上。
從獲利的角度來看,Apple Watch 是個很好的產品,它在去年已超過勞力士,成為全球銷售額最高的手錶。但對於蘋果的首席設計師 Jonathan Ive 來說,再好看的數字,都比不上一位 Apple Watch 用戶對產品的熱愛來得讓他激動。他說:「能夠做出人們喜歡,並且為日常生活帶來正面影響的產品,是一種莫大的榮幸。」
談起遊樂園,通常會直接想到戶外的雲霄飛車、自由落體;還有一種在歐、美地區流行的,是稱為「飛行劇院」的室內大型體感模擬遊樂設備。走進這個劇院,你會坐上一台能朝各種方位移動、變換角度的座椅、搭配雙腳懸空的方式,欣賞空拍機從高空捕捉的風景,模擬出親自駕駛飛機的逼真感受。 連續 7 年沒獲利,一個念頭讓他變全球第一!專訪風靡歐美的「飛行劇院」幕後團隊 台灣供應鏈打進世界盃!智崴靠「飛行劇院」成為全球第一的兩大祕訣
語言學習平台 Duolingo(多鄰國)在 4 月推出了全新的「困難級課程」,讓語言學習者可以學得更多、更深。而綜觀 Duolingo 的創業歷程,如何在不收使用者一毛錢的情況下,估值突破新台幣210 億元呢?
一個產品設計者最核心的思維能力是什麼?過去我擔任QQ同步助手(騰訊開發的手機備份管理軟體)的產品經理時,曾有一個用戶的回饋讓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只花2個月時間,LINE購物就做到900萬不重複訪客、180家電商夥伴,還有3000萬件商品數,和7%的轉換率。在LINE這把大傘底下,一切好似理所當然,但背後其實是一段考驗耐心、耐力與爆發力的漫長旅程。
蘋果旗下語音助理 Siri 推出至今已經邁入第七年,但跟 Alexa、Google Assistant 產品相比「不夠聰明」始終為人詬病,究竟 Siri 為什麼會在這場智慧語音助理大戰中落敗?
英國知名物理學家史蒂芬 · 霍金(Stephen Hawking)昨日辭世,享壽 76 歲。身體飽受漸凍症折磨,在接受氣切手術後喪失說話能力,靠著輪椅上的電腦與外界溝通,究竟科技如何幫助霍金與外界溝通?而這個聲音背後有什麼故事?
「這是一支全壘打!」輝達科技(Nvidia)執行長黃仁勳這麼說。時間是 2017 年 5 月,他所形容的對象,是由輝達供應核心處理器、當時剛剛推出兩個月的任天堂新款遊戲機,Nintendo Switch。
這款APP從去年2月發布迄今一年來,下載量已突破200萬人次,攻佔台灣、香港、韓國、印度的年度精選榜單。根據團隊統計,後續認真記帳的活躍使用者超過70%。究竟,這個團隊做了什麼事情,能讓設計一舉成功?
究竟「抹茶湯圓」這個爆紅商品是怎麼來的?又為何找上辻利茶舗聯手?
這些前陣子在網路社群造成熱烈討論的聯名甜點,成功為零售業者帶來話題。不過除了引發話題之外,為何各家業者不約而同地採取「通路X品牌」的聯名策略,形成一股行銷風潮?
在意細節、追求完美,這是不少人對「日本製造」的印象,但你可知道,其實「日本製造」也曾給人不良品質的印象嗎?
韓國電影《與神同行》在票房和口碑上都創下佳績,多國爭相搶購版權。透過此片,可以進一步了解「超級 IP」的必要元素,思考如何打造穿越國界、衝破文化隔閡的文創產品。
這一個禮拜,日本手遊《旅行青蛙》(旅かえる)真的稱得上洗版了。在Facebook動態牆、新聞報導,甚至是朋友間的討論,你養的「蛙」就是熱門話題。
你能想像,這個銷售破億元的商品其實是全家「誤打誤撞」出來的嗎?
一般來說,通路商的自有品牌多走中低價位,因為省去管銷費用,又能「以量制價」,用經濟規模壓低製造成本。但全家的自有品牌卻反其道而行,推出中高價位的商品,背後邏輯是什麼?
員工面對忙碌、繁瑣的工作,似乎提不起勁?販售的商品與服務、舉辦的行銷活動,消費者就是不捧場?也許有人會建議你,不妨試試看在工作或產品中,加入「遊戲化」(gamification)的成分,加強人們想要執行、購買的動機,問題是遊戲化究竟該怎麼做?
該怎麼為公司想出新產品?中用「漢堡」來比喻,先想像你是一個賣漢堡的人,如果要奠基於既有商品,再擴張出新產品線,可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