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應有盡有、店讓人感覺舒服,這些都不是影響銷售的關鍵因素。「地點」沒選好,營業額很難好。
2019 年 5 月,路易莎咖啡以 454 間門市的數量,正式與星巴克門市數打平,同時間還有多家門市在籌備中。超越星巴克、登上連鎖咖啡館品牌冠軍寶座,即將是一個月內發生的事。
中美貿易戰加上 GDP 成長速度放緩,可預見接下來全球景氣走向低迷。許多企業選擇保守以對,但根據 BCG 的研究,遭遇逆風時轉守為攻,反而有機會一舉趕超對手,成為新贏家。
台灣高鐵公司去年獲利衝破百億元,創下營運 13 年以來最高紀錄,且今年預定配發每股 1.12 元現金股利,較去年成長 5 成多,顯示台灣高鐵公司董事長江耀宗上任兩年多,推動開源節流政策奏效。
消費者購物習慣日新月異,購物商場的策略也要隨之小步快跑。遠東巨城購物中心用「品牌多元性」與「實體活動」兩大策略搶商機。
想要隨時觀看一場啟迪人心的演講,TED 絕對是首選,《企業家》雜誌(Entrepreneur)的編輯分享了 TED 幾個 2019 年最引人注目的影片,希望對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啟發。
從林口長庚醫院旁的一個二樓店面起家,杏一醫療用品現在全台有超過 200 家連鎖店,成為台灣醫療用品通路龍頭。愈賺錢的產業競爭者當然愈多,杏一醫療用品如何做出差異化?聽杏一董事長陳麗如談他們的策略思考。
高齡化是多數國家難以抵擋的趨勢,隨著年老而來的疾病、照護需求,醫療成為未來重點產業。市場研究機構 TrendForce 指出,2017 年全球醫療器材市場規模約為 4281 億美元(約新台幣 12 兆元), 2018 年成長至 4442 億美元(約新台幣 13 兆元),到 2023 年整體規模可再增加 30%。
我們熟知的舊書店似乎只是拿二手書來販售,但如果能知曉經爭策略中的成本領導策略、差異化策略、聚焦策略,將能在市場上創造獨一無二的價值。
健身風氣席捲全球,在這個產值預估達 872 億美元(約新台幣 2 兆 6000 億元)的產業中,販售智能跑步機與飛輪的新創公司 Peloton,2017 年已晉身獨角獸(估值超過 10 億美元的未上市企業)的行列,成為全球最大的健身獨角獸新創。
大約在 2015 年左右,當時 iFit 已營運將近三年,一直都是在網路上與客戶互動,還沒有任何實體據點。但我們在未來發展的方向上,希望能以更多元且直接的方式接觸潛在客戶,也提供更好的服務給目前的團員,因此決定打造「iFit 社群專屬體驗中心」。
激進投資者對企業高階管理者帶來巨大的壓力,他們以小部分的股份獲得發言權,積極對管理層「公開」獻策,像是指出公司必須砍掉不賺錢的產品線,才是對投資人負責任的做法,逼迫經營團隊必須做出回應。
以銷售堅果條、能量棒零食為主的卡恩德健康食品公司(Kind Healthy Snacks),創辦人丹尼爾.盧貝斯基(Daniel Lubetzky)打造了價值 29 億美元的能量棒零食帝國,身為大股東的他以 15 億美元的身家,首度入圍今年的富比士(Forbes)富豪榜。
隨著電商崛起,實體零售業步入寒冬,日本連鎖雜貨店唐吉訶德卻以「標新立異」的經營手法,自 2000 年創立以來,營收持續成長、店數增加到將近 700 家、觸角延伸至美國、新加坡和泰國,市值成長到日本第六。
每換一次城市、搬一次家,就得重新買一次家具。對正在打拚的年輕人來說,這簡直就是錢包和精神的雙重折磨。IKEA已經投入家具租賃戰場,解決租屋族痛點,但消費者會不會埋單?
日本壽司市場十分可觀,規模達 1.6 兆日圓,光是迴轉壽司業的營收就有 6200 多億日圓,其中前四大品牌占有 75% 的市場,相當集中。年營收第一名的壽司郎,至 2019 年 2 月 7 日發表的最新年度計畫,年營業額 1925 億日圓,和前一年度相比增加了 10.1%,日本國內店數 518 店、海外店 13 店,合計 531 家。
「這是一場在轉型與倒閉間掙扎的賽局,」台灣本土女裝品牌 So Nice、信宏國際總經理李宥宏回顧自 2010 年起,平價時尚品牌 Zara、Uniqlo 接連攻台後,台灣本土服裝品牌業者所面臨的共同挑戰與困境。
若要問永和人,想逛百貨公司要去哪間,永和人第一個答案可能都會推薦「比漾廣場」,若以地理環境來看,比漾廣場的客群囊括了一半的中和地區,不但是中永和人的百貨公司,更是萬華區、中正區人的百貨。
將近 20 年前,看到百貨公司展示的進口家用洗碗機,給了剛成立公司的廖品源一個「做什麼」的靈感。機械背景出身的他心想,要是能把同樣的概念,應用到經常要清洗大量碗盤的餐廳、飯店,應該有生意可以做。
在中國,有一種非常傳統的商業模式叫「小賣部」,銷售的產品以菸酒糖茶油鹽醬醋為主。最近幾年,小賣部陸續受到大型超商、電商、連鎖便利商店的「排擠」。然而,阿里巴巴的天猫小店,能夠幫到這些小賣部嗎?
大多數的時候,圖解資訊可以幫助我們從複雜、龐大的資料裡,篩選最重要的知識,讓我們更清楚理解一件事。圖解化資訊的另一個好處是,把抽象的文字概念,轉化為可以執行的行動守則,而服務業常用的顧客旅程地圖(customer journey map)就是最好的例子。
領導人制訂清晰的組織目標,也願意不厭其煩地向團隊傳達目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樣還不夠!當員工對於組織與個人的目標設定與衡量指標,能夠參與討論,目標才會與每一個人產生連結。
工業 4.0 、區塊鏈、平台經濟、物聯網、人工智慧(AI)⋯⋯,這些字眼不斷地在新聞上、企業裡出現,讓人很容易認為這是現在最重要的「趨勢」,組織應該趕快跟上時代腳步,學習如何使用新科技。但如果你仔細分析這些趨勢,又會發現矛盾之處。
曾經的手機霸主諾基亞(Nokia),不敵蘋果(Apple)在 2007 年推出智慧型手機 iPhone 後的時代趨勢和市場需求轉變,手機業務於 2011 年由科技大廠微軟(Microsoft)收購。 Nokia 前 CEO 約瑪.奧利拉(Jorma Ollila),下台前感慨地說,「我們並沒有做錯什麼,但是我們失敗了。」